“五年发展新征程”系列报道之二
城乡品质新面貌擦亮江北金名片

发布时间:2021-12-22 08:54浏览次数:

鸟瞰老外滩。


城乡兼备,山水相依,江北有着近郊、近山、近水的天然优势。过去五年,江北坚持融合领路,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农旅融合为抓手,加快推进乡村景区化和全域旅游发展,干出了城乡品质新面貌。同时,五年来,我区全域推进城乡环境治理、风貌提升和有机更新,累计完成征地拆迁249.8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提升364.7万平方米,区内城乡环境面貌持续改善,城乡交通路网和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民生保障也得到了有效改善,城乡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城镇化率达到83%。城乡品质新面貌的加速提升,不断擦亮了江北的金名片。

深化农旅融合

提升全域旅游品质

2018年9月28日,位于甬江街道畈里塘的达人村开门迎客,农业观光、农耕体验、农俗演艺、农家美食、农趣玩乐,一片既有现代游乐设施又还原农家生活的亲子休闲乐园呈现在市民眼前。而在此前的3年,这片占地628亩的土地经历了土地集中流转、农户“洗脚上岸”、农业设施用房拆除,最终,将天蓝田净、白鹭齐飞的田园景象在北郊重现。

从原本的田野村庄华丽变身为全市首个田园综合体,这些年来,达人村坚持以乡村为基础,以复兴乡村文明为使命,2019年获评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和达人村一样,五年来,全区许多村庄面貌发生蝶变。据了解,过去几年,江北全面推进“美丽城镇”“美丽庭院”“美丽田园”和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打造乡村全域风景线,全区累计创建市级美丽乡村合格村64个、示范村20个、示范街道(镇)4个,风景线3条。随着农旅融合的深入,乡村旅游兴起。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浙江省最佳自然生态村、3A级景区村的慈城毛岙村,现已成为乡村旅游热门的目的地,年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全区已实现景区城(镇)全覆盖,共有3A级景区村11家,建成开业精品民宿(客栈)20家,整体品质全市领先。

与此同时,城乡配套设施也得到同步完善,随着“厕所革命”的深入,我区超额完成各类厕所改新建775座,其中,旅游厕所103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实现保留村全覆盖。

环境和品质的提升,为江北带来了更多的旅游资源。今年11月,浙江省政府正式发文命名我区为第二批全域旅游示范区。目前,全区共有国家3A级以上景区7家,其中,慈城古县城列入省文旅金名片和大花园“耀眼明珠”,老外滩获评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省旅游休闲街区和千万级核心大景区,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入选全国中小学研学教育基地,荪湖旅游度假区为省级旅游度假区。“不夜老外滩”“慈城国潮文创历史街区”“乡村休闲达人村街区”上榜全省夜间经济试点重点建设坐标,总量全省并列第一。

改善城乡面貌

提升城市品质能级

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圆满完成、城乡路网提升走在前列、“海绵城市”试点成效斐然、民生住房保障体系持续优化……一幅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滨水品质城区的图景正在加快建成。五年来,我区以此为目标,着力提升城乡环境,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民生保障,有力促进了城市品质的迭代升级。

扎实推进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工作,是推动城乡良性发展、提升群众幸福感的有力举措。五年来,我区围绕“一加强三整治”工作任务,制定江北区小城镇环境综合工作方案和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其中,4个街道(镇)共梳理出63个建设项目,完成总投资额约41.7亿元,消除“脏乱差”,实现美丽“蝶变”。梳理出美丽城镇建设项目120个,并全部纳入浙江省美丽城镇建设信息管理系统,项目总投资约220亿元。

一方面,我区全力推进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有效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累计完成市级美丽宜居示范村(改旧试点村)5个,正在创建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6个,市级美丽宜居示范村1个,农房改建示范村1个,并根据“十三五”交通综合规划,全面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含养护及智慧交通)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0.55亿元,新改建公路49.99公里,建成7对双向治超系统。

另一方面,城市基础设施也逐步得到完善。我区以发展为要点,围绕“新型城镇化”“品质城区”目标,全面畅通城市路网,累计完成项目投资近40亿元,建成50余个城建项目,完成11个品质提升整治项目。此外,我区城市绿道建设也卓有成效。通过充分利用山、水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我区完成《江北区全域绿道建设总体规划》编制。目前,全区已建成绿道项目22个,新增绿道96.28公里,其中三江六岸核心区绿道、姚江北岸滨水绿道分别被评为第二届、第四届“浙江最美绿道”。

值得一提的是,我区在改善民生方面成果丰硕。五年来,我区累计完成征地拆迁249.8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提升364.7万平方米,先后荣获国家级生态区、省级“无违建区”和“污水零直排区”,夺得“五水共治大禹鼎”。2020年,我区还在全市率先印发了江北区老旧小区改造三年行动方案,以“党建引领+共同缔造”的方式,打造老旧小区改造的“江北样板”。

连点成片串珠成链

打造“精特亮”品牌名片

时尚文化创意中心、米其林餐厅、沉浸式演绎……如今的老外滩,时尚气息愈发凸显。作为入选国家级步行街创建名单特色街区,老外滩同时兼具“姚江历史文化长廊”和“文创智岸活力线”两条精品线路的起点,从年初1640米沿江步道全线贯通,到老外滩步行街灯光工程升级、三江夜游码头投用、二期顾家艺术时尚街区试营业,今年的老外滩时刻都在发生着令人欣喜的改变。

在刚刚过去的11月,老外滩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消费旅游聚集区名单。老外滩的改变正是我区“精特亮”创建工作的缩影。

据了解,今年初以来,我区围绕“创、智、和、美”四大核心创建理念,以精品线路为主干,串联特色街区和亮点工程。围绕“和”,打造“姚江历史文化长廊”,以“四风”为脉,串联姚江历史文化记忆魅力十景;聚焦“美”,规划设计“灵山慈水休闲生态带”,以“一城一寺、两村两湖”勾勒“四意十景”,描绘一幅现代“唐宋山水图”;围绕“创”,推出滨江文创为主题的“文创智岸活力线”,全面展示江北活力与时尚;凸显“智”,打造展现江北工业传承的“都市经济发展线”,呈现都市经济迭代升级历程。

以“精特亮”创建凸显江北特色。同样作为特色街区,骢马河国风文化生活街区以“国风文化”为主题,通过修旧如旧、科技助力、引入业态,重现当年市井繁华,逐步成为慈城古县城特色鲜明、独树一帜的街区,在今年宁波文博会的线上窗口大放异彩。此外,城南旧事街区则依托慈城古县城及火车站的基础场景,结合民国风商业建筑,形成夜间餐饮为主,兼顾汽车影院、啤酒音乐广场、沉浸式剧本演绎等新事物的多元业态模式,5月开街至今已实现营收超2160万元。

“精特亮”工程的打造,更进一步让城市面貌得以更新。通过开展制造业工业全域治理,倒逼落后和过剩产能逐步退出,低效企业加速转型。截至目前,全区共淘汰落后产能企业20家,整治提升存在“低散乱污”问题的“两小”企业190家,腾出低效用地近503亩。位于“文创智岸活力线”上的宁波文创港努力破解征地拆迁、建设限高、资金平衡等难题,启动区块、二、三组团区块、滨江水岸项目正在加紧建设,文创港客厅率先建成并实现“满铺”运营,注册企业71家。落户宁波人才之家、阿里云宁波市工业互联网中心、巨量引擎、洲际英迪格酒店、宁波诺丁山艺术中心、上海交大教育集团宁波实验学校等一批平台、产业、配套项目,组织各类商展、路演、人才活动500余场,人气商气加速集聚,甬江北岸“工业锈带”正向“活力秀场”蜕变。



信息来源: 江北政府网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