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庄桥——庄桥人创立的童涵春堂已有230多年历史(一)

发布时间:2020-05-25 17:02浏览次数:

今天,江旅君将要为大家介绍一家起自庄桥的上海百年老店——童涵春堂国药号。

始创于清朝乾隆四十八年(1783)的上海童涵春堂国药号,它从开始时的单开间门面小店,经过童氏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努力提高产品质量,不断拓展经营道路,加强内部管理,倡导优质服务,二百多年来长盛不衰,被消费者誉为“金字招牌”的购物放心店,现已雄踞上海国药行业榜首的佼佼者。

童涵春堂国药号二百余年的发展史,大致可分为初创、形成规模和新的发展等数个历史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特点。

初创时期的童善长、形成规模发展阶段的童祥权和受命于曲折困难时期又获得新发展的孙以康,可以说是童涵春堂发展史上的三个关键代表人物。童涵春堂由庄桥人创立童善长(1745---1817)字在元,童涵春堂创始人和奠基者,宁波庄桥童家人。

翻开童氏家谱,列祖列宗都有详细的文字记载,童善长的鼻祖可以追溯到北宋年间,其始祖童朝阳,原籍是山清水秀的奉化建岙,属于四明山脉的一个秀丽山庄。

当时,童朝阳家道殷实,不屑于土地种植,便举家迁入宁波市郊庄桥童氏镇。这是个物产丰富,商市繁荣的集镇,成为四邻八乡的农副产品、手工业品的贸易集散中心。

时隔数百年童朝阳的21代孙童聪遗在镇上耳濡目染,学会了经商之道,他经营的木材、桐油等,由于经营得法,获利甚丰。从此,童氏家道日兴,他和儿孙先后在庄桥镇的三斠购地造屋,以荫庇子孙。

三斠原是一片荒芜之地,因童氏在此营造了很有气魄的三斠大屋,三斠童亦由此而得名。其时,当地称大屋为斠,每斠房屋的大门围墙内拥有数百间房屋,属于一种建筑群。童聪遗及其家族即定居于此,成了三斠童的第一代主人。

清朝乾隆十年(1745)童朝阳的第27代孙在三斠童出世,取名善长,字在元。他从小聪明伶俐,长大后继承祖业,仍在庄桥一带经商。然而,童善长并不满足于祖业的现状,他利用祖传资本,外出跑码头来到上海。

觅址在小东门外,里咸瓜街上开设恒泰药行,专做中药材的批发生意。他经常去四川等地贩运药材,自采、自运、自销,跻身于上海滩的药材买卖,生意日见兴隆。

当时,在小东门(即上海城宝带门)瓮城地段,今方浜中路宝带弄口,有家单开间门面的竺涵春药铺,老板竺某,经常与童善长的恒泰药行有业务往来,竺某由于经营不善,经常拖欠恒泰药行货款,无力偿还,意欲将中药铺出盘给他人。

其实,童善长也早有经营药店的打算,且特别欣赏竺某中药铺的涵春招牌。童善长认为“涵春”店招,具有“涵和理中,永葆青春”的意思。童、竺两人经过磋商,一拍即合,由童善长出资将竺涵春中药铺的财产连同店招全部买了下来,更名为童涵春堂。

这一字之改,含义深刻,既保持了涵春的店招,又有了童氏记号,且又寓意药店返老还童之意,真是一语双关。这是清朝乾隆四十八年(1783)的事,童善长成为童涵春堂国药号的创始人,也就是童涵春堂的第一任经理和奠基人。童善长是年38岁,即将步入不惑之年,既富有经营经验,又值他的精力充沛时期。

童善长在创办童涵春堂前,已经营多年的药材生意,熟悉各种药材,如今,他批发、零售,两种生意兼做,真是如虎添翼。

把优质药材精制饮片,用于他接盘的童涵春堂门市配方零售,又煞费苦心,继承传统古方、搜罗验方、博采众长,悉心研制丸散膏丹,以便搞出童涵春堂自己的经营特色。同时,他又讲究服务态度,注重商业信誉,赢得了广大消费者交口赞赏,生意逐渐兴旺发达。

方浜路童涵春堂发祥地

童涵春堂自己研制的人参再造丸,这是童善长的一大创造,历来是该店的一种特色产品,选料道地,加工精细,具有祛风活血,增强体力之功效,深受市郊农民、渔民以及市区各阶层人士的欢迎。相传,人参再造丸方的来源,取自宋代惠民和济局的官方医局。

其名的来历,还有一段历史典故呢!唐代唐玄宗年间,发生安(安禄山)、史(史思明)之乱,唐玄宗派名将郭子仪平定叛乱,当时人们赞颂郭令公(郭子仪)有“再造唐室之功”。童氏制作人参再造丸时便借用了这个历史典故,寓意人参再造丸营养丰富,对增补人的体质具有再造之功效。事实也证明,此品对于寒湿入络、筋骨疼痛、四肢麻木,半身不遂等患者确实效果良好,誉满上海滩。

此外,童善长在任童涵春堂经理期间,还按秘方创制了一种专治跌打损伤的“太乙保珍膏”。后来太乙保珍膏又由他大儿子童蕙楼在制作工艺上作了进一步改进,更名为“童蕙楼红布膏药”。并在膏药背面盖上“上洋童蕙楼监制”的印记。

此种红布膏药问世以后,销售常年火红,延续百余年,一直到上海解放前夕。童涵春堂早年的传统产品“水眼药”,对治疗“风火赤眼,羞明多泪,内外翳障,视物昏花”等也有较好的疗效,且对治疗农民烂脚也有很显著的效果,价格又比较低廉,这在当时缺医少药的旧中国,对广大平民百姓来讲,无疑是一种福音。以上这些都是童善长的历史功绩,他也就因此而成为今日童涵春堂的奠基人。

童涵春堂的人参再造丸

清朝嘉庆二十二年(1817),童善长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终年72岁。根据童善长的生前安排,其大儿子蕙楼和三儿子寄霞掌管店务,蕙楼掌管总权,寄霞出任经理,继承童善长职务。童涵春堂的第三任经理,后由童寄霞儿子童小霞继承,他们都能遵循童善长的教诲,勇于开拓,艰苦创业,勤俭办店、守住了家业,为日后童涵春堂的蓬勃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

咱们江北还有很多的老底子,老故事,你知道多少呢?每周五跟着江旅君一起看江北老底子吧!

信息来源: 江北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