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99833108/2020-44613
文 号: 主题分类: 市场监管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体裁分类: 其他
发布机构: 区市场监管局 成文日期: 2020-03-05
江北区市场监管局2019年度年工作总结和2020年工作思路

2019年江北区市场监管局高质量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高标准完成浙江省食品安全区创建工作,高站位谋划农贸市场改造提升三年攻坚行动,敢于作为,重拳打击短斤缺两,剑指房地产领域违法行为,高质效实现执法办案再突破,紧扣中心工作,主动适应新常态,认真履行新职能,积极发挥新作用,凝心聚力、克难攻坚,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步。

一、2019年工作总结

(一)强化服务创新有效,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一是“最多跑一次”再深化。全力推进企业开办一件事“一日办结”,全市率先承诺新设企业审批提速至1个工作日,该做法一经推出,也受到了人民网等多级媒体的转载和认可。退市机制进一步完善,简易注销程序全面优化,材料精减50%以上,公告时间压缩至20天,实现当场办结,2019年全区共有3524家市场主体通过简易注销程序有序退出。深入推进网上申报,承诺审批全部提升为即办件,审批速度名列全市前茅。网报率大幅提升,新设企业网报比例由不足20%提升到超过95%以上,全年网报企业数量超6289户,网报个体户数量2157户。2019年江北区共新设各类经济主体11320家,比去年同期增长12.99%。

二是登记举措再完善。紧贴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做好外资登记权限下放工作,创新设立外语服务专窗,为外籍投资者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目前已为外籍投资者提供双语服务60余次,多次受到外籍投资者的称赞。全省创新推出《涉企证照“1+27”联合注销“最多跑一次”行动方案》,将原来企业最多需要跑9个部门、提交135份材料才能办好27个事项的准营资格注销,缩减为企业只需跑一个窗口、最多提交28份资料即可完成。多科室联动提效能,聚焦洗车行业乱象、餐饮业油烟扰民等民生关注问题,主动跨前一步纳入“双告知一承诺”范畴,通过发放《告知书》《承诺书》等方式,做到审批与监管无缝对接。

三是企业监管再升级。助力企业年报质数提升,充分利用宁波银行、宁波市市区农村信用联社的35个网点作为新的年报宣传站点,有效增强年报宣传工作力度, 2019年江北区已参加年报企业24566户,年报率为93.02%,比去年增长2.8%,全市排名第4,比去年前进2名。牵头开展“互联网+监管”工作,重点提升“双随机”检查数量和质量,持续扩大“跨部门联合双随机”检查范围和效率,截至目前共开展各类检查5431户次,其中双随机抽查2330户次,专项检查2508户次,各项指标数量都位居全区第一。积极做好企业年报和异常名录管理工作,今年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企业1916家,经宣传、引导、履行法定义务后移出异常名录企业981家。有效减少“休眠企业”和“僵尸企业”存量,灵活推动长期停业未经营企业清吊工作,清理吊销长期未经营市场主体318家,强制注销企业2427户。

(二)助力地区经济有为,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

一是民营经济多举措帮扶。全省率先出台“初创版”信贷融资模式,破解新生企业资金困境,全年为62家初创经营主体融资2020万元;继续深化融资服务模式,累计为1601家经济主体发放融资6.136亿元。围绕文明城市创建以5个农贸市场及周边检查为重点的新要求,直面市场脏乱差难题,细化工作要求,分解落实责任,出台《江北区农贸市场改造提升三年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全市率先推出信用管理保证金制度,牵头落实全区22个农贸市场的改造提升工作,坚持走在迎检第一线。充分利用合同监管职能,今年共有6家企业被评为“AAA级守合同重信用”,6家企业被评为“AA级守合同重信用”。持续深化“个转企”工作,2019年共完成“个转企”117家,完成率为117%。坚决扛起小微企业转型升级重大责任,助力小微企业质效提升,今年新增5853家,提前完成考核任务的293%,其中新增八大万亿产业小微企业1428家,完成率为204%。

二是质量强区高标准提升。“浙江制造”持续发力,2019年江北区累计有13家企业制定并发布“浙江制造”标准16项,3家企业取得“品字标”认证证书7张,4家企业获得“品字标”公共品牌标识使用授权证书4张。规上工业企业采标率稳步上升,今年规上工业企业采标率为71.43%,比去年提高3.6%。组织5家企业参加了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培训,动员全区11家企业申报市局组织的卓越绩效导入、卓越绩效管理诊断项目。积极组织开展2019年区长质量奖申报工作,众信人力和富强鑫等2家企业参与申报,评审工作已经顺利完成。

三是“无形资产”建设多维度指导。大力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提升企业“无形资产”竞争力。截至2019年三季度,该区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76件,位居全市第一;高度重视知识产权标杆企业的培育工作,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建立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培育梯队,2019年,申报成功5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在历年累计2家的基础上实现了大跨越。质押融资取得新突破,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质押金额为1.56亿,居全市领先。截至2019年11月,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613件,同比增长18.6%,授权量和增速均居全市前列;商标有效注册量为16441个,同比增长37.67%,康赛妮集团有限公司一商标获评驰名商标。继续推动地理标志申报工作,指导帮助“慈城年糕”等完成地理标志申报。

(三)维护市场公平有序,安全底线持续筑牢

一是行政执法力度持续加大。聚焦市场监管领域的民生热点重点难点问题,精准出击,严惩假冒伪劣,严格打传规直,严查商业贿赂,剑指不正当竞争,积极开展“一打三整治”、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保健”市场乱象等专项整治工作,2019年初,江北区市场监管局办理的艾尔曼健康博士高电位治疗仪欺骗式营销案件被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列入14个“保健”市场乱象典型案例,打响全市整治“保健”市场乱象专项行动第一枪。大力开展路林市场专项整治,全面打击短斤缺两等欺诈消费者的违法行为,共立案9起,罚没款225万,破解多年来民生顽疾。剑指房地产领域违法行为,全年共计处理房地产案件6起, 共处罚款354万元。其中宁波品富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虚假宣传案,对当事人处罚款150万元,创历年来房地产违法领域罚款最高额。2019年,在全局同志共同努力下,江北区市场监管局稽查工作成绩显著:共查处案件430起,查处大要案件100起,罚没款838.12万元,同比分别增长4.37%,13.64%和34.14%,其中全局案件罚没款总数达到838万元,为历年最高;慈城分局个案罚没款突破150万元,分局罚没款总数为去年的418%;洪塘所2019年度案件办结总数达到100个,成为首个年度办结案件数达到三位数的所级办案机构,可以说是在高起点的基础上不断实现新突破。

二是做好消费维权工作。进一步理顺舆情应对处置、依申请公开、“12315”举报投诉处置等工作机制,明确处理步骤,规范操作流程,不断完善消费维权共治格局,加大消费维权工作力度,立足职能继续做好举报投诉的接听、处置工作,全年共计办理各类举报投诉6028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232.2万元。一年来妥善处理了享骑共享电动车群诉、奔驰车维权等较大舆情事件,积极发挥出消保和解有效作用,充分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全力做好“放心消费在浙江”创建工作,培育放心消费单位227家,无理由退货商家152家、放心网店30家,建立12315投诉ODR企业18家,基本形成了放心消费“共建共赢”的江北格局。

三是坚守民生安全底线。坚持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出发点,大力实施民生实事工程,增强公众获得感,提升群众满意度。深入开展主题教育食品安全问题联合整治行动,举全局之力完成浙江省食品安全区创建工作,打造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源头监管的“江北模式”,并成功举办省农批市场食品安全规范化现场推进会。以“督查+通报+曝光”形式推进餐饮整治工作有效开展,目前已发布“红黑榜”10期。立足职能,继续推进以风险全覆盖、承保大事件、公益基金保障为主要内容的政府食品安全责任保险,覆盖了全区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融入中心工作,提高保障能力,完成“2019宁波山地马拉松”“东欧美食节”、第十一届中华慈孝节等重大活动保障18次。扎实推进“设立送药上山进岛便民服务点”,超前建成4个便民服务点,为5000余村民提供便利服务。扎实做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审核药品不良反应365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82例。持续做好“达人村”、奥体中心、阿狸田园农场等人员密集单位的特种设备指导检查工作及产品质量检查工作,率先试点“物联网+保险+服务”模式,全区已有387台电梯完成设备安装并投入使用,签约电梯共计990台,该有效做法获得区委张飞宇副书记的肯定批示。

(四)夯实党建基础有力,队伍建设持续增强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再强化。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中之重,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制定实施方案,多形式、分层次、全覆盖加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教育,通过班子成员带头学、支部组织持续学、创新载体生动学等多种形式,高规格、严要求、快部署在全局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全局召开专题学习研讨会8次,上专题党课10次,各支部集中学习129次,支部书记上党课17人次,在覆盖全局干部的理论学习情况测试中,全局平均分高达95分以上。“对症下药、精准治疗”,着力把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热点难点问题的有效举措,转化为应对和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的有效举措,局班子成员自领课题,深入基层,一竿子插到底,开展调研54次,形成调研报告8篇,得到了区委主题办的充分肯定。

二是党风廉政建设再深入。全面加强党建工作,做到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督查。强化廉政教育、狠抓作风建设,有效推动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落地。于2019年年初迅速召开党风廉政建设及反腐败工作会议,逐级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打造廉政文化长廊,强化局党委落实主体责任。积极构建“事前预警、全程监控、事后查究”的监督防线,开展常态化作风建设监督检查,继续落实局领导每月带队督查制度,全年局领导带队督查12次,编发督查通报12份。按月开展行政处罚、行政审批许可事项监督回访,全年实地回访194家,电话回访2004户。严肃处理一干部违反请销假制度问题,增强规矩意识,进一步严明纪律。2019年先后开展巡查反馈、违规兼职、违规因私出国、选人用人突出问题等专项整治,把制度“笼子”进一步扎紧扎牢。开展警示教育月活动,通过召开警示教育大会、打造廉政文化长廊、参观警示教育基地、观看专题教育片、参观违纪违法典型案例专题展等,进一步提醒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基础。

三是队伍组织能力再提升。如期顺利完成机构改革,人员转隶到位、职能调整到位;有序推进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江北区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队正式挂牌,为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启动2次选拔任用程序,共提拔中层正职5名、中层副职4名,真正把一批忠诚干净担当的优秀干部选拔到中层领导岗位。全面稳妥施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工作,在年前完成2批次职级晋升,形成相对合理的职级梯队。5个派出机构共成功通过“星级规范化市场监管所”“青年文明号”等8项区级以上创建,基层基础工作得到进一步增强。探索实行片区联系人制度,通过划分重点片区、明确联系人员、落实督查责任,进一步提升日常监管效能,为食安创城、文明城市创建等全局性工作夯实监管基础。开展“季度之星”评选,积极挖掘、大力宣传在日常工作中涌现的“好干部”,全年评选出的20名“季度之星”中,有3人经过提拔走上了领导岗位,有力地发挥了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开展行政执法“模拟法庭”活动,重点增强行政执法证据意识、程序意识、诉讼意识,进一步提升执法人员依法行政能力和执法办案水平。以机构改革和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为契机,结合“片区联系人”制度的深入推进,从人员、思想、工作等方面全面整合市场监管资源,加快全局从整合到融合的蜕变。

四是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复工复产突击战。一是全员出击强化监管力度。成立专班,精准出击组建排查劝导、现场执法、市场秩序、综合保障等六大突击队,包干到人从逐户排查、规劝指导到案件处理,分工合作,层层递进,全面投身一线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业前沿。二是严格规范把控复工尺度。针对小餐饮店、小食杂店、等“十小”行业特点,提前部署,全市首发《江北区“十小”行业复工复业疫情防控工作实施意见》,对全区2.7万多家个体经营户进行分类施策,严格规范行业领域公共安全。三是贴心服务加快响应速度。积极推行“网上办”“掌上办”“邮寄办”“咨询办”等“不见面”方式办理相关审批业务;为希望投入医用防护物资生产的企业迅速开辟“绿色通道”;保障复工企业食堂的安全就餐环境加强食堂“三小事”管理;“特惠”融资服务破解资金困境。

二、2020年工作思路

(一)聚焦平安建设底线防线,维护“四个安全”。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和产品质量安全关系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老百姓最关心的民生工程。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严守安全底线摆在市场监管首要位置。一是强化食药安全监管。认真落实“四个最严”要求,结合全区重点工作,加强对食品药品等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的监督抽验和现场检查,持续推进药械“一网五体系”建设,排查风险隐患,强化抽检监督水平。巩固深化浙江省食品安全区创建成果,继续开展重点时节、重点品种食品安全整治,做好各类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工作。在全面推动水产品市场“批批检”和“抽检定期全覆盖”基础上,继续推动淡水鱼治理,引进食责商业险降低市场食品安全风险。提质扩面,聚焦“一老一少一农”等特殊人群,推进校园食品安全守护三年行动,持续加大对全市养老机构食品安全监管,深入做好小餐饮、集体食堂等整治工作,深化完善餐饮食品安全“红黑榜”社会公示制度,加大“阳光厨房”建设力度。严格医疗器械分类分级监管,提升医疗器械生产、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水平。在市局指导下持续开展2020“药剑”行动,推进医疗器械“清网”三年行动,以“零容忍”的态度坚决遏制和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积极推行药品零售企业阳光药师考勤制度,继续新建送药上山进岛服务点、24小时“网订店送”药房,继续深入开展食药安全宣传活动,推进食药安全社会共治。二是强化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全面推广电梯“物联网+保险+服务”维保模式,持续开展液氨制冷、涉危化工、压力管道等行业特种设备风险防控和安全监察、隐患治理,落实重大隐患闭环管理制度,继续开展全面监察和重点监控设备安全检查,深化开展安全生产百日大会战,严打“三非”,实现特种设备“四率”达100%。三是强化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履行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完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跟踪监测和风险研判机制,深入探索辖区内生产企业的市场反溯检查和对电子商务网上产品的抽查工作,切实做好儿童用品等重点产品安全监管和治理工作。

(二)聚焦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化三个环境。充分发挥市场监管“主力军”的作用,努力当好“放管服”改革的先行者、高质量发展的推动者、市场公平竞争的维护者、消费者权益的保护者、高效监管的实践者。一是全力优化营商环境。以简政放权为主旨,加大政策引导力度,通过精细、优质、便捷的服务,积极营造宽松便捷的市场主体营商环境。以行政服务中心搬迁为契机,重新梳理办事指南,规范“八统一”标准,不断提升业务水平和行为规范,树立市场监管崭新的服务形象。继续推进住所申报承诺制,切实放宽企业准入条件,推广涉企信息连锁变更“最多跑一次”改革和涉企证照“1+27”联合注销行动试点,巩固改革成果、扩大应用范围。二是深入优化市场发展环境。以民生为着力点,着力延展信贷融资服务模式纵深度,积极探索民营企业融资贵难题。以农贸市场三年改造提升攻坚行动为抓手,开展辖区农贸市场三年改造提升工作,进一步推进辖区农贸市场长效管理,较好改善辖区农贸市场面貌,满足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提升网上办件申报率和年报报送率,继续开展企业清吊、强制注销等工作,开展在互联网金融、五水共治等社会民生领域中涉及无证无照及登记事项监管的专项行动,提高僵尸企业清理进度。三是持续优化公平竞争环境。积极创新监管理念、监管机制和监管方法,围绕社会民生关注热点、难点,积极营造诚实守信、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一方面,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消费纠纷多发的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市场监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继续以食品药械、产品质量、不正当竞争等为重点对象,继续加强重点领域民生价格监管,提升执法办案案卷质量,夯实执法实践基础。另一方面,健全“12315”举报投诉处置的工作机制,进一步优化受理、办理、审查、反馈、归档等工作流程,规范反馈程序,明确办结时效,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三)聚焦现代化滨水品质城区建设,实施“两大战略”。对标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突出知识产权、标准、质量、品牌战略作用,推动江北区产业和服务质量提升。一是持续深化质量强区战略。牢固树立“质量强区”的意识,规范质量强区工作制度,进一步加强质量强区建设,通过政府质量奖评审,树立一批优势企业标杆,积极在企业内部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提升江北区企业管理水平。推进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着力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品字标浙江制造”标准制定,逐步实现“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市场化、市场品牌化”,在市局指导下开展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标准化试点。二是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着力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布局,健全驰名商标、“品字标”系列梯度培育体系,推进商标战略实施,做好商标监管的“议题管理”及“双打”工作,继续做好地理标志申报等工作。持续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加快启动新版《江北区专利资助管理办法》,千方百计助力企业提升竞争综合能力。

(四)聚焦新时代党的建设新要求,胸怀一个大局。始终守正市场监管的初心,担起市场监管的使命,将践行“两个维护”体现在贯彻区委区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行动上,体现在履职尽责、做好市场监管工作的实效上。一是突出政治建局。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准确把握“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丰富内涵,切实加强党对市场监管工作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着力提高党的建设质量,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为全面开展市场监管各项工作提供坚强保障。二是突出法制立局。始终坚持依法行政,全面深化法治市场监管建设,认真贯彻实施《市场监督管理行政处罚程序暂行规定》,进一步规范执法办案程序,全面加大执法监督力度。持续做好涉嫌犯罪案件移送、行政复议等各项工作,及时化解各类履职风险,坚持依法履职,切实规范执法行为。三是突出队伍强局。继续按要求做好公务员职级套改工作,持续深化片区联系人制度,加强执法人员法律法规等业务培训交流,加强队伍规范化、专业化建设。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持续做好公务员招录、选调工作,注意在日常工作中考察干部、发现干部,不断充实一线工作力量、优化队伍结构。让系统干部在“学、思、践、悟”中丰富知识、拓宽眼界、提高能力,加强队伍内在活力建设,打造高星级市场监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