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珠楼:土豪之家不爱奢靡只爱藏书

发布时间:2017-03-07 08:00浏览次数:

  走在慈城古县城的小巷中,初春的阳光洒在身上,让人倍觉温暖,由于是工作日的上午,来当地游玩的游客并不多,稀稀疏疏却也平添了几分幽静。古城内始平路两侧皆是明清时期的老旧建筑,在屋檐的遮挡下,阳光不能尽透其中,一丝寒意扑面而来。始平路6号,这个并不起眼的地名,就是这次采访的目的地,曾经浙东闻名的藏书楼—抱珠楼的所在地。
  开栏语
  刚结束的宁波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对于未来五年宁波本土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推动文化事业大发展,要把宁波建设成为书香之城,打造具有宁波印记的文化品牌。一时间,“文化”成了宁波市民热议的词汇。
  对宁波人而言,“文化”、“藏书”“书香”,这些词汇早已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而那句“书藏古今、港通天下”更是宁波人自我介绍的最好名片。
  说起书香之城,除了海内闻名的天一阁,从古至今,宁波还有许多藏书楼,如万卷楼、博雅堂、云在楼等等。这些藏书楼有的躲在深巷中,有的坐落于大街广厦之侧,更多的则是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中。
  这个春天,让我们寻访宁波那些藏书楼的前世今生。
  初见
  群屋之中,抱珠楼隐匿其间
  与想象中藏书楼高大耸立,鹤立鸡群于众民屋之中不同,抱珠楼的门面非常不起眼,始平路6号门牌下,半遮半掩一道木门,门上另有一块铜牌上书:抱珠楼,这里就是清末冯本怀集毕生之力修葺的藏书楼。说起抱珠楼,慈城当地历史研究学者钱文华打开了话匣子:“据传这楼后的小山丘就叫‘抱珠山’,身为慈城本地人的冯本怀也就把自己的小楼取名‘抱珠楼’,因山得名也是古人取名字一种常用的做法。”
  对于抱珠楼的主人冯本怀,钱文华也颇有研究:“冯”这个姓氏在慈城乃至慈溪都是大家族,大氏族,在整个浙东的家族史上也堪称历史悠久,冯本怀就是其中一个小分支的后人。古代读书人除了名外皆有字、号,冯本怀的字和号都颇为生僻,他字“慎旃(zhān)”,号“酉(yǒu)卿”,具体的生卒年份已经无法考证,只知道他在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中了举人,曾在内阁中书任职,退休回到慈城老家后就开始了自己的藏书事业。
  听完了藏书楼主人的生平事迹,绕着这所极富历史内涵的宅第细细品味起来,此楼前后各分为三间两弄,一楼为住所,二楼相传为摆放书籍,东西两侧各放置楼梯。走进藏书楼内细细观看,只见那斑驳的木门上依稀透着红光,门上几无残破更无白蚁啃噬过的痕迹,质量堪称上乘。再看那高高的马头墙,三层叠立散发出一股不可言明的威严,抬头就能看到木梁上雕梁画栋,走在造型颇为精致的楼梯拐角,每走一步楼梯发出的脆响,仿佛是打着节拍地讲述着这里曾经的辉煌。
  惋惜
  曾经三“楼”鼎立,如今只剩“抱珠”独存
  现年84岁高龄的童老先生和老伴就住在这座昔日的藏书楼内,他说,自己还没退休就已搬到此处,算起来将近三十年了,整个屋院现在共有三户人家居住,从他搬入一直到现在,屋子并没有进行过特别大的改动,基本还是冯本怀建造时的框架。童大爷指了指二楼:“瞧,那里就是曾经藏书的地方,整个二层全都是主人家辛苦找来的书籍。”顺着指点的方向,踩着超过百年历史的木阶梯,伴随着吱呀的响声来到了二楼,可惜曾经畅通无阻的藏书之地,因为住房需要被住户人为地分割成几段,无法自由通行。
  童大爷笑着解释道:“你放心大胆地走,这木头结构的屋子是有年头了,可所有的木料都是质量过硬,二楼楼板下方有两条坚实的挡木,放心吧,不会让你掉下来的,你瞧楼板和挡板之间还有燕子做的窝嘞,等到了农历三月,燕子就会回到这里,一派生机盎然啊。”当提及慈城是否还有其他藏书楼,童大爷若有所思地答道:“听老一辈人说,在前头城隍庙附近还有两座藏书楼,规模应该更大。”
  钱文华接过话茬道:“早在光绪《慈溪县志》就曾记载:‘其抱珠山房藏书与醉经阁、寄月楼相埒。’说明在咱们慈城曾经有过三座藏书楼,冯云濠的醉经阁,冯可镛的寄月楼,还有冯本怀的抱珠楼,这三位慈城冯家的后生先后建起了属于自己的藏书楼,三座楼共存堪称美谈。只可惜一场民国时期的大火,一次当地小学的拆建使得另两座藏书楼湮灭在历史长河中。”
  钱文华介绍,冯本怀的族叔冯云濠和冯云祥两兄弟是大富之家,按照现在的说法,起码是亿万富翁,根据冯本怀还出资重新修缮了慈城当地的城隍庙的史实,基本肯定作为族侄的冯本怀的家境也还富裕。就是这样三位“土豪”,既不爱香车美女,又不爱花天酒地,只喜欢静静躲在自家的藏书楼内安静读书,这种品质真是值得后人尊重。
  期盼
  冯骥才希望将自己的藏书放置于抱珠楼
  1949年的一天,一群行色匆匆的外乡人来到抱珠楼门口,他们中有的身着长袍马褂,有的身着中山装,剩下皆穿着粗布短衣,头上包着毛巾,这些人来自西泠印社,此行的目的是应冯本怀后人的捐赠请求,将抱珠楼中的藏书全部转移到杭州妥善安置。据冯家后人冯涵才生前回忆,当时所有的书籍全部装在竹箩里,人背肩扛一直运到慈城西面德星桥下,从这里装运上船通过水路一直运到省城。冯家人和西泠印社的工作人员全程跟踪监督,以确保这些宝贵书籍的万无一失。可令人感到惋惜的是,抱珠楼的书籍到达西泠印社后,印社并没有将它们单独撰立书单、书目,让现在的我们无法得知抱珠楼拥有书籍的数量和种类,实为一桩憾事。
  “著名宁波籍作家冯骥才与抱珠楼也有着很紧密的联系呐”,钱文华吐露一件冯骥才的一个心愿:“我记得大冯跟我提过,身为一个作家他自己也收藏不少书籍,如果在慈城有一栋合适的藏书楼,他很希望能将自己一部分藏书放置其中,作为一个慈城人将自己的藏书归于家乡的藏书楼想想也是件美事。而离他家祖宅最近的抱珠楼则是最好的选择。”钱文华继续说道,“很多人都不知道啊,冯本怀与冯骥才的血缘关系非常近,他们都属于慈溪冯氏启承祠支谱,往上数九代都是同一个先祖。”
  听完钱文华讲述的故事,让人对抱珠楼对未来更是充满期待。藏书楼的未来究竟会如何,省水文地质大队物管中心的王建辉说:“这‘抱珠楼’在那个住房困难的年代,被大队用来当作职工宿舍,后来大队整体都搬到了市区,住在老楼内的家属、职工也越来越少。这些年得知其历史价值后,队里很快就展开维护工作。就在年前,大队已经和慈城镇政府的相关人员一起研究,准备联合江北区文保所,三家单位一同努力,把抱珠楼的历史文献和资料挖掘出来,再制定一个合理的方案,大家一起出力把抱珠楼恢复之前的样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抱珠楼就能和附近冯骥才祖居博物馆、城隍庙形成一个三位一体的历史文化景点。”

 

信息来源: 宁波网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