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绿水青山映江北
河水清澈、河道宽阔、河岸翠绿……这是庄桥街道胡家新河给人的第一印象。然而就在一年前,它还是条名副其实的“黑臭河”,黑乎乎的荒草滩,成堆连片的垃圾,发黑发臭的河水令周边村民摇头不已。
随着五水共治行动的全面推进,这条1500多米长的胡家村母亲河迎来了新生。昔日河岸两边的养猪棚、排污口、生活垃圾不见了,河水重归清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变清的江河溪流正催生生态红利。洪塘街道鞍山村、慈城镇毛岙村等不少村庄,在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后,凭借树木葱郁,溪水潺潺,空气清新的良好生态环境,不断吸引前来休闲养生的市民,农家乐、民宿经济发展日益红火。
五年一瞬,江北生态建设的步伐走得稳健而有力。“十二五”期间,我区大力推进治水,区域内治水投资力度明显加大、治水方法不断创新、治水机制日益完善、治水氛围日益浓厚。一批影响区域环境的污染源得到根本整治,一批群众反响强烈的“三河”得到有效治理。同时,大力开展畜禽整治行动,2015年已关拆或关拆待验收超230余家(户)。五年来,全区累计关拆540家(户)以上。此外,大力实施以河道疏浚、河坎建设、河岸景观绿化、终端截污等为主要内容的河道整治,全区农村河道保洁面积463万平方米,保洁率达到100%。通过开展“清三河”专项行动,区域内已全面消灭垃圾河,完成黑臭河治理39条、104.5公里。据了解,截止到2015年11月底,我区已基本完成治水各项年度任务,12月底全区可完成投资16.7亿元,全面完成市区两级年度任务。
既要治标,更须治本,重拳治污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方面。
“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发展建立在资源能支撑、环境能容纳、生态受保护的基础上,根子在于生产方式的转变,让增长变得更轻、更绿。”区生态办相关负责人说。
环境治理的本质是治理产业,为此,我区坚持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监管减排“三管齐下”,重点抓好电镀、印染、铸造等高污染行业整治。“十二五”期间,我区实施节能改造2.40亿元、能源审计企业27家、清洁生产企业79家、绿色单位创建18个、建立循环经济试点2个。同时,淘汰和整改一批“三高两低”和“五小”企业,努力探索保护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之路。预计可以完成市对区“十二五”单位GDP能耗下降21%的考核目标。
此外,我区还全面开展清洁空气专项行动, 2012年12月,淘汰“禁燃区”内所有燃煤锅炉共计104台,提前一年完成禁燃区建设目标任务。为更好地实施这一惠民工程,我区又将禁燃区范围扩大到慈城镇部分区域,使禁燃区面积达到103平方公里。通过两年的禁燃建设,我区每年可减少煤耗5.7万吨,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削减量也分别达到730吨和154吨。
生态保护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配合治水、治气,我区也通过增加森林资源、强化城市生态环境设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方式,不断为生态环境的提升做“加法”,让老百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更能看到绿色发展带来的生态效益。目前,我区已顺利通过省级生态区验收考核,并通过国家生态区技术核查。至2014年,全区4个涉农街道(镇)已全部成为国家级生态街道(镇),共有市级生态村42个、省市级森林城镇2个、省市级森林村庄48个。
迈入“十三五”,只要我们遵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勠力同心、久久为功,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的美丽江北愿景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