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向海图强谋新局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杂志近日连续25版刊发《宁波:向海图强谋新局》特别报道,聚焦宁波底蕴深厚的海洋文明,奋力向海图强,开新局、谋发展。今本客户端全文转载。
海定而波宁,波宁而宁波兴。
海洋,是东南名城宁波走向兴盛的核心关键词。
宁波余姚市三七市镇井头山遗址是中国沿海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史前贝丘遗址。它证实,早在8000多年前,宁波先民就已临海而居,繁衍生息,中国海洋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即在宁波地区。
井头山遗址以外8公里处发现的河姆渡遗址则表明,早在7000年前,宁波人就已掌握了划桨行舟的技能,宁波初步具有了港口雏形。而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越王勾践在宁波地区营建了水军要塞——句章古港,已是当时中国东南重要的海疆前哨和通海门户。
唐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日本3艘遣唐使船驶抵宁波口岸,开启了宁波港1200余年的对外开放史。
唐宋两代,位于今天宁波市鄞州区的明州港,凭借京杭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交汇处的绝佳地理位置,西连江淮,南通闽粤,东临日本,北望朝鲜,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也是中国乃至整个东亚重要的海上交通枢纽和贸易港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宁波港重获新生。改革开放后,宁波港更以乘风破浪之势,一路跃升为当今世界第一大港。
今天的宁波舟山港,是一个集内河港、河口港和海港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的现代化深水大港,基本形成高速公路、铁路、航空和江海联运、水水中转等全方位立体型集疏运网络,连通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货物吞吐量连续16年位居全球第一,真正实现了“港通天下”。
2025年5月21日,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集装箱码头
背倚东方大港的宁波,也发展成为一座雄踞于中国东南海岸线上的工业强市,拥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04家,连续7年居全国城市第一,在“中国外贸百强城市”榜单中稳居全国前列、浙江第一。
海洋,也是宁波文化的核心关键词。
8000年的海洋文化史和1000多年的沿海开放史,深刻塑造了宁波的城市人文性格:一方面勇于开拓,敢为人先;另一方面务实刻苦,肯做工匠。
此外,宁波还是“工商皆本”精神孕育地,阳明文化、海丝文化、商帮文化和书香文化在此交相辉映,共同催生出了弄潮世界的“宁波商帮”现象。
近代以来,宁波籍工商巨子创立了中国商业史上的诸多“第一”:第一家商业银行、第一家华商证券交易所、第一家汽车出租公司、第一家房地产公司等。如今,海外“宁波帮”人士活跃在159个国家和地区,很大一部分是掌握领先科技和管理网络的专业人才和商界人士。
进入新时代,宁波仍以民营经济发达著称:全市95%的上市公司和高新技术企业为民营企业,一大批企业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球第一或全国第一,82%的发明专利由民营企业申报和拥有。以文润企,人文经济共生共荣,则是新时代甬商的突出特点。
纵横四海的宁波商人,还有一个鲜明的集体标识:爱国爱乡,报效桑梓。无论身在何处,他们均积极创新创业,捐资助学,接力支持家乡建设和国家发展。
2020年6月,受“宁波帮”先贤鼓舞,上海韦尔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宁波人虞仁荣决定在家乡捐资创办一所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对标国际顶尖理工科类高校,致力于打造面向未来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为中国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发展高精尖产业提供源头支撑。
短短数年间,学校吸引集聚了一支以海外高层次人才为主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十一出任创校校长。
一所带有鲜明“宁波”基因的高水平、国际化、“新工科”大学已在甬江之畔拔地而起。
海洋,还将是宁波未来发展的核心关键词。
2024年,国务院批复《宁波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现代海洋城市”的功能定位。
建设好现代海洋城市,是宁波的头等大事。
放眼世界,杰出的海洋城市,多以港口能级为基础、高端服务为支撑、科技创新为核心,同时治理高效、环境宜居。
今天的宁波,已经拥有世界第一大港这项关键硬实力,同时手握优越的地理区位、扎实的临港产业、发达的民营经济、强大的外贸基因和遍布全球的“宁波帮”网络,可谓得天独厚、潜力巨大。
2025年7月11日发布的《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2025)》显示,在全球国际航运中心城市排名中,宁波舟山成功又进一位,历史性跻身全球第7位,5年内第4次进位,上升势头强劲。
不久的将来,如果能在高端服务、科技创新、国际化城市功能和人才上持续突破,加之中国海洋经济强劲发展的时代大势,宁波必将成为中国领先、世界知名的现代海洋城市。
乘帆三万里,逐浪八千年。从井头山贝丘到海上丝绸之路起锚港,再从世界第一大港到现代海洋城市,这座以“港通天下、书藏古今”著称的古老港城,正在奋力赓续一部新时代的向海图强城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