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伴童颜 共绘暑期“互助幸福圈”
“甬剧是用阿拉宁波话唱的戏文,从宁波滩簧发展而来,《半把剪刀》《天要落雨娘要嫁》都是经典代表,落雨就是下雨的意思。”近日,庄桥华庭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在社区“银发童行・暑间拾光——一老一小代际融合志愿服务项目”的推动下,14名辖区青少年与老年居民其乐融融共聚一堂,一边为社区周边的户外劳动者、新就业群体烹煮“清凉一夏”绿豆汤,一边趁着加热的间隙,参观宁波非遗图片展,进行宁波文化和宁波话的教学互动。
宁波非遗图片展
华庭社区双职工家庭占比较高,其中又以外来务工者家庭居多,每年到了暑假,一批批“小候鸟”从各地来到父母身边,子女“看护难”成了父母的一大心病。同时,社区又是农村拆迁安置小区,老年人占比也高,有不少高龄和独居老人,缺乏日常照料和亲情陪伴。“一老一小”群体的需求成了社区暑期最为突出的问题。
今年,在坚持开展“小树苗”假日学校的基础上,社区启动了“银发童行・暑间拾光——一老一小代际融合志愿服务项目”,以“银龄陪伴+儿童成长”为核心,打造代际互助服务体系。
煮绿豆汤
社区积极探索低龄退休老人“银发资源”,发掘了近30名在地方文化、传统技艺、烹饪收纳、职业经历等方面有专长的低龄退休老人,邀请他们在暑期担任小树苗“银龄导师”,通过开设生活智慧课堂、技艺课程等老少皆宜的共融活动,通过志愿服务“时间积分”机制,让退休的低龄老人实现社会价值再创造,在与孩子的相处中获得亲情陪伴。
送绿豆汤
同时,拥有丰富育儿经验的老人在假日课堂上,也成为了双职工家庭子女的“共享爷奶”,不仅能兼顾照看一下孩子,还带孩子们学习各种传统文化、生活职业技能,进一步减轻了职工父母的“后顾之忧”。“一老一小”群体的情绪价值在共融活动中得到了互补,形成了可持续的“互助幸福圈”。
宁波话教学现场
“今年暑假除了老师给我们上课,还多了一群慈祥可亲的爷爷奶奶,教我们怎么煮绿豆汤、教我们讲宁波话,这些都是前几年假日学校从没安排过的课,非常有趣又实用。”来自四川,连续5年参加华庭社区小树苗假日学校的林承锋小朋友和居民陈莉、吕幼娟老少合力,一边分装煮好的绿豆汤,一边书写慰问的暖心贴纸,当一份份“夏日清凉”通过自己的手传递到户外劳动者和新就业群体从业人员的手中时,老人和孩子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感与幸福感。
送绿豆汤
“一老一小共融项目实现了两个群体的双向赋能,这个暑假我们还准备开设非遗剪纸课、高龄老人集体生日会等代际融合活动,满足需求的同时增强青少年和老年群体的社区融入。”华庭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