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透明政务>政务公开>通知公告

江北区2024年度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报告

发布时间:2025-04-28 14:36来源:生态环境局江北分局浏览次数:

一、生态环境质量状况

(一)大气环境质量状况。2024年,全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9.8%,无重污染天数;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为21微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平均浓度41微克/立方米,氮氧化物(NOx)年平均浓度26微克/立方米,臭氧(O3)147微克/立方米。四项指标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近五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见图1。

图1 2020-2024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

(二)水环境状况。2024年,全区市控及以上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市控以上断面地表水达到或优于Ⅲ类水比例为100%。“千吨万人”以上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近五年市控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和功能达标率趋势见图2。27条三江一级支流中有26条水质达标,其中达到Ⅲ类以上的有23条,达标率、优良率分别为96.3%、85.2%,“甬有碧水”水质监测创历史最优成绩。三江一级支流水质情况见表1。

图2 2020-2024年地表水市控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和功能达标率

序号

责任街道

支流名称

年度目标

水质

类别

1

孔浦街道

江北大河

2

甬江街道

压赛河

3

甬江街道

庄西河

4

甬江街道

湾头河道2

5

甬江街道

湾头河道3

6

甬江街道

湾头河道5

7

甬江街道

湾头河道6

8

甬江街道

湾头河道8

9

庄桥街道

邵家河

10

文教街道

翠柏河

11

庄桥街道

青林河

12

洪塘街道

洋市中心河

13

洪塘街道

潺浦河

14

洪塘街道

西河

15

洪塘街道

一横河(宅前张河)

16

洪塘街道

茅家河

17

前江街道

裘市大河

18

前江街道

东升河

19

前江街道

河滩浦河

20

前江街道

官山河

21

慈城镇

中横河

22

慈城镇

半浦村河

23

慈城镇

乍浦分界河

24

慈城镇

塘路下河

25

慈城镇

安仁河

26

慈城镇

焦家山河

27

慈城镇

埋庙河

表1 2024年27条三江一级支流水质情况

(三)土壤环境状况。2024年,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浙江省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范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审,除原宝成电镀地块外,其余地块调查结果均为无污染。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全区耕地全部实施分类管理,其中,优先保护类耕地面积占比为63.1%,安全利用类耕地面积占比为36.5%,严格管控类耕地面积占比为0.4%。全面开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实施种植结构调整等管控措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8.7%。

(四)声环境状况。2024年,全区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昼间和夜间达标率均为100%。根据声源构成比例,交通噪声、社会生活噪声、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占比分别为40%、33.3%、13.3%、13.3%,区域声环境主要受交通和社会生活噪声影响。声源构成比例分布图见图3。

图3 声源构成比例分布图

(五)生态系统状况。2024年,全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QI)为47.8,总体保持稳定。新增战略储备林500亩,完成美丽生态廊道300亩任务,全区森林覆盖率19.8%,湿地面积1614公顷。

(六)环境风险状况。2024年,全区未发生一般及以上突发环境事件和因环境污染引发的重大群体性事件。环境风险源企业日常巡检、污染源在线监控日常巡检完成率均为100%。危险废物利用处置无害化率为100%。排查风险源企业102家次,发现环境风险隐患36处,全部完成闭环整改。

二、生态文明建设情况

(一)聚焦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攻坚克难抓治污

以点扩面“保蓝天”。统筹推进三大减排攻坚任务,累计完成市定减排项目121项,完成率100%。实施重点行业VOCs专项整治,完成低效治理设施提升改造25家,源头替代5家。狠抓城乡面源污染防治,全面落实“工地扬尘八个百分百标准”要求,加大渣土运输监管力度。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完善污染天气应对机制,编制实施《江北区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实施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源巡查129次,发现PM2.5高值点位66次,均已完成闭环整改。

巩固强化“护碧水”。持续深化“甬有碧水”攻坚行动,全面实施入河排口排查,对全区430公里河道入河排口排查做到全覆盖,完成13个问题排口溯源整改。加快推进管网提质增效,重点推进慈城片区污水低浓度区域调查,完成倒虹管渗漏、泵站溢流口回水和污水管砖墙封堵等重大问题整改。深入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基础设施治理,总投资2.7亿元,新增管网113公里,惠及14个行政村8000余户农户。扎实推进美丽河湖和幸福河湖廊带创建,完成美丽河湖3条、幸福河湖3条、美丽河湖片区2个及高品质水美乡村5个,有效提升滨水人居环境。

高标治废“守净土”。推进土壤污染源头防治,制定实施受污染耕地污染源管控方案。落实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完成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评审6个。全面完成年度危险废物规范化考核工作,检查考核17家危废重点管理单位。对标“无废城市”创建体系,深入开展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已通过市级专家评审,并推荐上报省生态环境厅参评四星级“无废城市”。有序开展“无废城市细胞”培育和创建工作,入选省级百优“无废城市细胞”1个,累计完成无废细胞建设任务25个。

齐抓共管“护静夜”。制定《江北区漠视侵害群众利益噪声污染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成立噪声治理专班,建立部门联合、运转高效的噪声污染防治工作机制,促成专项治理常态化。累计开展专项检查286次,收到省、市漠视侵害群众利益交办噪声问题投诉举报线索10件并完成整改销号。查处建筑施工、文娱商业等各类噪声污染案件33件,罚款12.8万元。

(二)聚焦生态安全风险管控,筑牢防线守底线

科学规划空间布局。全面加强全域国土空间管控和“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生态保护红线范围纳入江北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完成江北区多田套合总体方案(2024-2027年)。完成林草湿资源违法违规问题排查,重点对2023年度国土变更流出的140余个林草图斑进行核对,发现的3个问题已整改到位。

纵深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完成江北区鸟类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提升市级生物多样性体验地1个。做好陆生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出售、购买、利用审批,已完成2起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和3起省一般动物的销售、制药利用审批。做好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完成松材线虫病甲维盐免疫试剂注射8000支,悬挂松褐天牛诱捕器60套、美国白蛾诱捕器50套,持续巩固松材线虫病疫区拔除成果。

全域推进生态修复。建立健全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联络机制,2024年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0.2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到98.2%,经果林水土流失治理研究项目成功入选省水利厅农村水利与水土保持领域改革创新试点。

(三)聚焦生态经济提质增效,点“绿”成金谋发展

推进“两山”转化纵深发展。深化云湖共富行动,探索“区域统筹、产业融合、利益联结、共同参与”的组团发展模式,带动片区农户致富增收,2024年云湖四村乡村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同比分别增长52%和14%。毛岙村、安山村立足山水兼美的生态资源,依托生态农产品电商直播、共富工坊等模式,合计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900余万元。深入实施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丰富乡村旅游创建类别,成功创建市级乡村全域旅游示范区2个、市级城郊田园2个,创建提升A级景区村庄40个、民宿集聚村2个、等级民宿(客栈)18家,形成一批生态资源转化的实践成果。

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减碳。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全面加强资源集约节约利用,2024年全区单位GDP能耗降低率预计为3%,单位GDP用水量下降率为11.3%。推进分布式光伏建设,新增装机容量4.2万千瓦;完善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布局,新增新能源汽车公共充电桩728个,在全市率先实现“村村通”。挖掘企业节能潜力,完成落后产能设备涉及企业32家,累计腾出用能空间1.1万吨标准煤。稳步推进国四营运车辆淘汰工作,完成802辆。

推进绿色制造升级改造。健全梯次星级绿色工厂培育工作机制,新增市级三星级和四星级绿色工厂66家、省级绿色低碳工厂2家、国家级绿色工厂2家,宁波江北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入选省级绿色低碳工业园区。持续开展空压机能效提升专项行动,累计完成更新低效电机276台、低效空压机30台。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全年高新技术企业突破480家,预计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6%。

推进化肥减量提质增效。推动生态农业发展,深化“配方肥替代平衡肥”行动,全年推广应用配方肥1810.8吨,部署落实化肥定额制示范方1个、健康土壤示范基地1个,开展化肥利用率试验2个,化肥利用率达43.3%。农药包装废弃物和农膜通过有偿回收的方式做到应收尽收。

(四)聚焦生态生活品质提升,全域美丽绘画卷

城乡风貌美丽蝶变。高质量推进美丽城镇、未来社区、未来乡村建设,新建2个省级风貌样板区建设试点,完成建设省级共富风貌驿培育点5个,推进开通1条城乡风貌游线,1个项目入选全省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典型案例。全面深化“千万工程”,积极实施北山云湖片区、姚江农业公园片区规划编制,建成未来乡村2个、艺术赋能村3个、和美乡村达标村16个和“一环十线”风景线1条。

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推进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基础设施治理,全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达98.4%。以辖区产消能力平衡为原则,加大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培育力度,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以“宁波城镇生活垃圾智慧分类、收集、循环利用示范项目”实施为牵引,在垃圾分类领域探索数智化转型,全区已累计落地全品类智能箱91台,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率达87.8%。

绿色生活全面推行。积极提升绿色出行比例,新增轨道接驳线、优化公交线路25条,新增哈啰、小遛投放车辆300余辆,更新新能源巡游出租车78辆。积极推进绿色消费,组织开展消费品以旧换新活动,累计兑现以旧换新补贴资金超1.7亿元。强化塑料污染治理,对大型超市、重点商品零售场所等商贸企业限塑工作进行指导,积极推广使用菜篮子、布袋子,万象城等2家商场获评浙江省绿色商场。

(五)聚焦生态文化走深走实,传承发展增底色

做优生态品牌建设。特色打造宁波市首个“无废城市”公众体验地(工业固废类),庄桥净化水厂成为全市环保设施公众开放单位,建设无废主题公园、无废街区等生态文明共建共享体验地。在全区中小学校开展新一轮“绿色学校”创建工作,推行绿色低碳教育教学,组织生态文明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开发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课程。

做深生态文明宣传。创新开展体验式宣教,结合“世界环境日”、“全国生态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开展环保设施开放活动、生态亲子课堂生态宣传活动100余场。推进江北地域特色文化宣传,以慈城镇半浦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村书记为原型,创排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文艺作品--歌曲《卡卡的诗》,以诗歌为载体引领乡风文明生态文明建设。

(六)聚焦生态制度迭代更新,深耕作细固根基

加强顶层设计引领。全区召开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迎检动员部署会、生态环境督察暨美丽江北建设推进会、区委水环境治理专题会,主要领导亲自部署推进全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推进全区河长制、林长制工作走深走实,召开总河长、总林长会议各1次,发布总河长令2个,区级4位林长完成巡林督查13次。

加强体制机制创新。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在全市率先推出建设项目生态环境行政许可事项全过程增化值服务,已有17家企业享受全过程增值化服务,服务满意度100%。江北首创的环评瘦身举措,在全大市得到推广,社会反响良好。强化重点项目环评、能评保障,完成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审批备案71件,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7个,积极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扎实做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办理工作,完成5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办理。

加强执法监管保障。完善“服务先导、预防为主”的预防式执法监管服务体系,深入推进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提质扩容,新增纳入企业8家,累计培育企业75家。全方位开展“绿剑”、“疾风2024A”等生态环境执法专项行动,共查处案件9件,罚款92万元,对检查发现的初次违法、轻微违法行为完成闭环整改302个;水生态执法共查处案件209起,罚款37.1万元;建筑渣土执法共查处案件2021件,罚款246.2万元;露天焚烧执法共查处案件63起,罚款3.1万元。

三、生态文明建设领域问题整改落实情况和重大事项

前两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省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的问题和信访件已全部整改销号。2023年国家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移交问题2个,已全部整改销号。

2024年5月,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期间,我区收到交办信访件25件,其中20件已整改销号,其余5件按照要求整改中,预计2025年下半年完成验收销号。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个性问题和典型案例均未涉及江北区,全市23个反馈问题涉及我区的有4个,全部为全省共性问题,现已细化制定了区级整改方案,并经区政府常务会议和区委常委会审议通过。

四、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区人大决议及意见落实情况

关于《江北区人大常委会关于进一步推进水环境治理的决定》的贯彻执行情况。《决定》提出,到2024年底,全区三江一级支流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条数21条。区政府对照决定内容逐条落实,大力推进水生态修复、加强管网提质增效、强化源头治理等各项工作,2024年全区市控及以上断面水质均达到“甬有碧水”考核要求,27条三江一级支流水质达到Ⅲ类以上的有23条,超额完成既定目标。

关于《江北区人大常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污水处理厂污水浓度溯源排查提升改造城乡污水管网的决定》的贯彻执行情况。《决定》提出,到2024年底,庄桥净化水厂进水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浓度力争在2023年基础上提升20%以上,努力通过2年左右时间达到浙江省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目标。区政府积极探索全域污水收集系统提质增效行动,巩固省级“污水零直排区”样板区创建成果,着力构建新型城乡排水管网智慧化智能化管控平台,深入实施问题设施检测修复,持续补齐短板弱项,全力打造江北韧性地下排水系统。2024年,庄桥净化水厂进水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浓度为67.7毫克/升,在2023年底(54.7毫克/升)基础上提升23.8%,已超额完成年度既定目标,为后续工作奠定扎实基础。

五、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是生态环境质量提升面临较大压力。大气方面,受外源影响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未达到年度考核任务。水环境方面,基础设施短板、水体流动性差等不利因素仍客观存在,区域部分河道仍沿用沿河截污等老旧低效收集设施,污水零直排和污水管网尚未完全覆盖,破损渗漏等环境隐患仍然存在。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QI)较低,主要体现在生态用地面积、重要生态空间连通性偏低。

二是生态经济动能仍需持续激活。双碳工作体系有待加强,碳资源现状尚未完成梳理,碳排放市场体系、稳定可交易的碳库等尚未构建。在产业转型上,新旧动能接续还不够顺畅,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生态产业的规模及增速还有待提升。同时受制于辖区面积、地形、自然条件等限制,绿色能源资源禀赋有限,能够充分利用的可再生资源主要为分布式光伏资源,单位GDP能耗下降空间不大。

三是生态生活习惯理念仍需持续引导。绿色建筑鼓励机制较为缺乏,高成本投入降低开发商建设意愿。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识还需进一步加强,垃圾包落地、投放设施脏污破损等管理问题尚需加强,餐饮企业“光盘行动”“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快递外卖行业推行绿色包装等工作推进力度还需加大。

四是生态环境治理机制尚不健全。统筹推进区域环境治理上尚需进一步加强,相关部门和街道(镇)协同治水、治气、治噪音的工作格局尚未完全形成,生态环境问题源头主动排查和预防机制还不完备,未能做到常态化、制度化。露天焚烧源头管控办法不多,源头防控措施还不够有力有效。

五是生态文化培育仍需持续深入。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获得感不够明显。公众绿色低碳生活应用场景供给不够,城市交通噪声扰民、工业企业异味投诉等问题时有存在,生态文化品牌打造力度仍需加强,对企业的政策宣传、技术帮扶力度还需加大。 

六、下一步工作计划

2025年,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决落实上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决策部署,以“精致城区、幸福江北”为引领,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推进区域环境质量持续稳定向好,厚植更加靓丽的生态底色。

2025年生态环境保护主要工作目标:到2025年底,力争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1%以上,PM2.5平均浓度不高于22微克/立方米,地表水市控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在100%,三江一级支流水质优良率上升到90%以上,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99%,危险废物利用处置无害化率达到100%、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主要污染物减排和碳排放强度指标全面完成上级下达任务;全区生态环境安全风险总体稳定,不发生因管理不到位造成的较大及以上突发环境事件或群体性事件。

重点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突出全维度保护,着力在精准治污生态治理上攻坚闯关。一是深化“守护蓝天”治理机制。制定实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聚焦细颗粒物治理及多污染物协同减排,逐步规范中小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收集治理和活性碳再生服务监管,强化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露天焚烧管控,不断完善重污染天气分级预警响应机制。二是稳步提升“甬有碧水”治理机制。完善监测评价考核机制,推进三江一级支流综合治理,逐步淘汰生活污水临时处理终端、离岸设施,动态更新排口排查整治情况。推进污水管网新建及老旧管网更新改造,稳步提升庄桥再生水厂进水BOD5浓度。深化幸福河湖示范创建行动,推动形成全域“幸福河湖”格局。三是创新打造“无废净土”治理机制。高水平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探索小微工业园固废收运新模式,提升工业废弃物精细化管理水平,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8%以上;新建1个可回收物分拣中心,深入推进塑料污染防治,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不合理使用,推动塑料废弃物资源化能源化利用。

(二)突出全要素聚集,着力在绿色发展生态经济上突破跃升。一是深化绿色低碳试点。以省级第四批减污降碳协同试点工作为契机,逐步探索碳双控、碳评价的方式方法,进一步优化调整减污降碳试点方案,打造金田铜业、牛奶集团等2家减污降碳典型案例。二是建强绿色制造体系。坚定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强“133”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体系,一体打造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三是推动绿色能源变革。高质量推进电网建设,逐步构建以标准网架为支撑、适应新能源快速发展的数智化坚强电网,继续推进新能源汽车公共充电桩建设,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鼓励企业建设分布式光伏和储能设施,提高绿色能源利用率。

(三)突出全方位提升,着力在大美共富生态家园上续写新篇。一是高标准推进全域管理体系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的生态环境维护机制和城乡一体化环境管理机制,全区城乡垃圾分类、“三改一拆”防违控新、厕所改造保持全覆盖。突出精细化管控,依托智慧系统,开展城乡精细化管理示范区建设试点。二是高品质打造乡村美丽亮点。探索开展多模式建房试点工作,推动城乡空间有序腾挪和生态环境有机重塑,实施村庄梳理改造提升,美化乡村形态,打造各具特色的江北和美乡村。完善问题水体排查整治和小微水体长效维护机制,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行“肥药两制”改革。三是高起点拓展“两山”转化机制。开展江北区蓝绿自然资产核算试点项目,启动江北区自然资产和生态系统本地调查,建立重点区域常态化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体系,研究探索城市发展GEP转化路径、自然资产提升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案。

(四)突出全链条监管,着力在风险防范生态安全上筑牢屏障。一是深化督察整改闭环。压紧压实各方整改责任,形成全区“一盘棋”的工作格局,稳步推进剩余5个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交办信访件整改验收销号工作。做好举一反三,对已整改验收销号的20个交办信访件开展一次“回头看”,认真总结问题整改中好的做法,形成具有江北特色的工作经验,高标准做好督察整改的“后半篇文章”。二是深化违法行为查处。建立健全环境执法与司法衔接制度,聚焦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开展“疾风”系列生态环境执法行动和重大案件联合执法行动,严厉打击生态环境领域违法犯罪行为。强化“两打”案件办理,加大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违法行为打击力度,切实增强生态执法震慑力。三是深化监管制度创新。深度构建预防式执法监管服务体系,推进“绿色保险”“正面清单”等创新制度提质扩面,逐步实现优质企业“正面清单”全覆盖,积极推广环保“e企管”学法积分抵扣罚款和“轻微违法不予处罚”等惠企政策,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信息来源: 生态环境局江北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