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家园丨江北洪塘“分类+融合”推动基层治理蝶变
“从前车子在地下停车场里面一开过,尘土飞扬,呛得人直摆手,经过社区改造后,这个现象再也没有出现过。”家住洪塘街道孙家丽园的林先生对停车场这一修复举措竖起了大拇指。
“地下停车场地坪起砂是许多居民强烈反映要整改的问题,在接到大家的诉求后,业委会功能型党支部召集了社区、物业、业委会和热心居民一起参加了党建联席会。”江畔社区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边回忆边说道,当时,大家在党建联席会议上各抒己见,最终,决定使用小区专项维修资金,对地下室整体地面进行打磨和维修,并重新划分停车位,地下停车场得以修复。
改造后的地下停车场
居民事无小事,在江畔社区,面对居民诉求时,居业物的合力起到了莫大的助益。
据了解,江畔社区成立于2020年,是一个典型的融合型社区,社区内有一个农民安置小区和三个高端商品房小区,常住人口7500余人,由于居民构成多样,需求各异,如何将“分类治理”与“融合治理”进行有机结合成了摆在社区面前的新挑战。
面对这一治理难题,江畔社区创新提出了“一领四强”居业物融合治理工作法,即坚持党建引领核心,抓住业委会治理关键,以业委会规范化建设试点为突破口,建强四个小区业委会,推动农民安置小区与商品房小区共融共生。
江畔社区业委会功能型党支部成立授牌
在江畔社区业委会功能型党支部成立授牌时,江畔社区相关负责人坦言道,“基层治理需要‘对症下药’,在经过前期的分析与讨论,我们把‘业委会规范化建设’作为四个小区分类融合治理的切入口。”从组织引领、人选把关、履职培训、法治赋能、监督共治、资源共享等关键环节着手,社区可实现业委会组建“有人指导”,业委会履职“有人帮带”,业委会用钱“有人监管”,居业物规范联动。
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三方在各司其职的基础上相互协同,才是推动基层治理的有效之举。“我们每月定期开展党建联席会议,通过业委会提问、物业解答、居委会协调,有效解决居民提出的热点难点问题。设立居业物纠纷调解委员会,在居业物三方出现纠纷问题时可适时开展调解会议。组建一支由社工、居民代表、物业代表组建的履职监督团,加强业委会履职监督。”江畔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姚畔湾一期的儿童游乐设施改造便是居业物协同治理的生动案例。“经过多年使用,小区内的游乐场出现了塑胶破损、设施损坏等问题。”姚畔湾一期业委会主任俞彬说,在小区党员每月的支部学习中,这一问题被提出来,随后他向社区进行了汇报,社区联动业委会和物业进行协商后决定启用小区公共收益对小区儿童游乐设施进行改造修复。
修复后的儿童游乐场
江畔社区发生的变化,是居业物融合治理的生动注脚。“后续,社区将联合业委会功能型党支部,通过党组织‘搭台’、业委会‘唱戏’、物业配合、居民参与的方式,针对因质保期已过而导致的外墙破损、监控改造、门禁系统升级等民生问题,进行逐一解决,不断完善小区环境,全力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江畔社区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