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家园 | 让“流动社区”变为“熟人家园”
要把基层治理搞好,必须得有深厚广泛的群众基础,这是干了30年基层工作的包军最深刻的感悟。包军是甬江街道压赛堰社区党总支书记,他所在的压赛堰社区,是一处典型的城中村,低廉的房租、便捷的地理位置,社区里的居民超过80%都是流动外来人口。
“社区工作本质上是与人打交道,以心换心、以情动情,一定能让居民感受到‘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感。”包军希望,把这个“流动社区”打造成为“熟人家园”。
希望每个居民都能被看见、被关爱
压赛堰居住的外来居民,大多奔波于生计,网格员们便默默承担起了守护居民“小家”的责任。
网格员余波波还记得结识四川姐妹花小美和小佳的时候,姐妹俩因自卑而不愿意去上学。一次次上门沟通、让姐妹俩打开心扉、帮助对接慈善机构,余波波的真诚和努力,让姐妹俩将她当成了社区里的姐姐。“现在,姐妹俩话也多了,在社区里见到我们都会主动打招呼,跟我们分享学校里的小事,也愿意主动开口寻求我们的帮助。”余波波打从心眼里觉得高兴。
类似的故事在压赛堰社区并非个例。
网格员救助居民
前不久,网格员叶磊、徐琨在网格走访时,敏锐察觉到一名独居老人多天未出门,感到异常的他们果断破门而入,发现老人中风卧床身体状况危急。他们立刻拨打了急救电话,并启动社区紧急救助流程。在医院里,还全程陪同老人进行检查和化验,并垫付了相关医疗费用,直至老人户籍地工作人员赶到。
细心的网格员们走街串巷,主动联系多方力量,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救助体系。“我们希望每个居民都能被看见、被关爱,确保问题在基层得到妥善解决。”
居民积极投身基层治理的“流动社区”
依靠网格员和社区的力量还远远不够,如何充分调动志愿者、党员、热心居民的力量,也是打造“熟人社区”的关键。
帮助居民清理家门口的倒伏枯树;清理行动不便居民院中的杂草;帮助居民维修轮椅;台风季帮忙提前排查低洼处和风险隐患……这些都有驻地部队官兵的身影。包军向记者介绍,压赛堰社区毗邻驻地部队,社区通过“党建+双拥共建”模式,积极搭建社区、属地部队、居民多方沟通协作平台,不断探索军民共建新路径,多元共治解决社区难点、痛点问题。
部队官兵投身志愿服务
社区里的老党员也积极发挥余热。退役军人党员靳林虎说:“穿上军装保家卫国,脱下军装服务社区。”靳师傅作为压赛堰社区的流动党员,一听说社区内存在困境儿童的情况,就积极联系社区,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照顾和帮助。一时间,社区内形成了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邻里之间的关系愈发紧密。
邻里之间的关怀,也成了压赛堰社区基层治理中的一张温暖名片,彰显着社区在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方面所付出的不懈努力与取得的显著成效,激励着更多人投身到为社区居民谋福祉的行动中。
服务有温度、治理有实效的“熟人家园”
压赛堰社区宛如一座充满挑战与机遇的“融合之城”。不同地域的文化碰撞、复杂多样的居民需求……在这里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的基层治理难题。
因此,压赛堰社区紧紧围绕党建引领这一核心,充分发挥网格员的一线“触角”作用,排查风险隐患、敏锐发现问题、整合社会资源、联动各方力量,用最朴素却最有效的办法,将问题解决在基层一线,成功探索出一条“服务有温度、治理有实效”的创新基层治理新路径。
“空间换服务”链接社会资源
记者了解到,近两年,社区开展临时救助、贫困救助、助学救助等约30户,联合多方力量提供救助资金近10万元左右。去年压赛堰社区通过阵地共享以“空间换服务”的形式,链接社会资源,免费为社区1225户居民人身及房屋安全投保,筑牢社区消防安全的“防火墙”,解决居民实实在在的生活问题。
从“温情守护”到“热情共建”,从“真情相助”到“邻里共生”,压赛堰社区以党建为纽带,以“我们的家园”行动为抓手,充分整合社区内外部资源,不断建设“家园红”新场景,培育“家园善”新风尚,浓厚“家园爱”新氛围,努力打造美丽幸福文明家园,将“流动社区”逐步转变为“熟人家园”。在这里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在琐碎日常中的细致关怀;没有高调的口号,只有党员与群众紧紧相握的手、彼此贴近的心。正如包军所言,基层治理的答案,就藏在每一件小事、每一次伸手、每一张笑脸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