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2953358/2025-62184 主题分类: 其他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体裁分类: 其他
发布机构: 甬江街道 成文日期: 2025-03-31
甬江街道2024年法治政府建设年度报告
发布时间:2025-03-31 16:49来源:甬江街道浏览次数:

2024年,甬江街道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法治建设重大部署,着力打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奋力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工作高质量发展,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2024年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成效

(一)以制度深化为抓手,夯实依法行政基础

一是加强党的领导。街道始终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充分利用党工委会议、班子会议、“学习强国”等平台,将法治相关工作纳入必学内容,确保学习常态化、制度化。二是完善执法监管。推进“大综合一体化”执法改革,创新“网格+执法”“表单式综合查一次”模式,完成行政检查56次,问题整改41件,赋权事项实施率达42%,平台响应率、任务完成率均达100%。三是构建矫正全周期管控体系。建立“调查评估-监管执行-帮扶回归”闭环机制,联合多部门开展建筑行业技术培训,全年完成审前调查5人次、解矫43人,在册矫正对象30人无再犯,实现“零收监”目标。

(二)以合法性审查为关键,提高行政决策质量

一是扎实推进街道合法性审查工作。以全面依法行政为抓手,推进街道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强化街道合法性审查领导小组职能,制定《甬江街道合法性审查事项目录清单》,将行政规范性文件、重大决策、合同文本及执法决定等纳入审查重点,规范审查程序。一年来,共完成合法性审查333件,其中行政规范性文件1件、行政机关合同审查(包括社区合同)311件、专项涉法事务审查21件。二是坚持做好立法意见征集。街道人大和政协联络员协同甬江司法所,建立立法征集意见交换制度,由党政办统筹方向指导,各科室及村社提供专业协作。一年来,充分发挥街道法律顾问、村社法律顾问、各行各业的人大代表的作用,在发布的10条法规规章中累计征集到91条意见建议。

(三)以创新实践为突破,延伸法治建设触角

一是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化。在一村(社)一法律顾问和各村社公共法律服务站点全覆盖的基础上,打通公共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构建“15分钟服务圈”,依托村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化解湾头牌位移除等重大纠纷。二是基层治理创新示范。在宁波建筑服务产业园建成省级公民法治素养观测点,设立全国首个涉企“我调解我普法”工作室(丁师傅调解室),开展涉法主题活动2场,接待各级参观11次,惠及500余人次。

(四)以协同网络为载体,凝聚法治宣传合力

一是普法宣传全覆盖。坚持与辖区各企事业单位的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借势借力发挥街道组织普法和立法意见征集的功能。开展“宪法六进”“送法进工地”等活动20余场,覆盖工地、企业、学校等场景,重点解读噪音防治、渣土处置等法规。二是企业服务精准化。街道数字产业园依托法治营商服务站建设,联合区依法治区办及合规专家库组建站点队伍,为园区企业提供普惠性法律服务;同步推行“一企一册”合规体检机制,上门指导20家企业完成合规建档及整改建议。三是执法普法融合实践。通过送法入企、以案释法普法等形式,三季度启动“送法进工地”专项活动,重点解读施工噪音管控、建筑垃圾处置及污染防治法规,明确覆盖降尘、分段作业等防尘措施要求,保障整洁有序的市容环境。

二、2024年法治政府建设存在不足

2024年甬江街道在法治政府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法治政府建设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普法工作的力度和深度有待提升。当前,法律服务团队的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在某些关键环节,如法律知识传播、教育培训等方面,部分社区和单位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还存在不够深入的问题。同时,社区和单位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未能紧密结合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和偏好,其效果有待加强。另外,法律知识的普及工作虽然已有一定进展,但仍需进一步深化,因为部分居民的法律意识还不够强,利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意愿不高,对相关法律法规的认知和理解有限,这增加了在基层层面化解矛盾和满足居民诉求的难度。二是执法检查人员承接能力有待提高。一方面街道执法队员及下沉执法人员专业知识有限,执法经验方面尚显不足,需通过实践进一步锤炼执法水平。另一方面,街道综合执法承担执法业务范围广而杂,精细化管理能力有待加强。整体而言,综合执法业务水平仍有广阔的提升空间。

三、2025年法治建设工作计划

2025年,街道将压实压紧法治建设主体责任,稳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和依法治街建设各项工作深入开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大局。一是强化法治宣传与教育。深入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民法典等普法活动,通过多样化形式如法律知识竞赛、讲座等,增强群众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法治建设的氛围。创新法治宣传形式,使其更加贴近实际、有针对性,提升法治宣传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二是提升干部与执法队伍法治能力。加强街道党员干部队伍法治培训、考核和管理,提高干部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和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执法队伍进行业务技能培训,强化法治意识和严格执法意识,提升街区管理工作质效。三是优化村社法治环境与营商环境。根据村社实际情况,改进合法性审查流程,联合多方力量提升村社合法性审查案件量。以“啄木鸟”企业合规体检本为依托,为企业提供风险报告、法治讲座和培训等服务,进一步提升法治营商环境实效。四是创新法治实践与服务融合。依托新时代法治实践站等平台,创新深化法治实践,如与矫正工作、调解品牌和公共法律服务圈等融合,实现更有针对性的法律服务精准覆盖。五是完善执法资格管理与法律服务供给。在“大综合一体化”执法改革中,做好执法资格管理工作,加强执法监督。优化法律服务供给能力,推动律师进驻参与执法审查、法律解释等工作,培养专业法审人员,完善村规民约等法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