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739458570/2025-59980 | 主题分类: | 农业、畜牧业、渔业,水利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体裁分类: | 其他 |
发布机构: | 区农业农村局 | 成文日期: | 2025-03-11 |
2024年以来,江北区农业农村局以“千万工程”为引领,紧扣城乡融合发展主线,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创新,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城市田园·欢乐乡村”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发展示范园建设项目获中央预算内投资;“直播电商”激活乡村创富新动能被列为全省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优秀案例;农村三资“一图五码”监管制度入选全省清廉村居小微权力制度S2清单,全省共7家,系全市唯一。
一、2024年工作总结
(一)聚力三产融合发展,城乡联动共建提升“产业兴”。一是做实稳粮保供基础。统筹“大三农”产业政策,落实各项惠农扶持措施。制定实施“多田套合”方案,建设高标准农田7105亩,完成12座省级民生实事农业灌溉泵站改造,超额完成市定粮食种植任务。投资2400万元的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投产使用。全市率先出台油菜籽收购补贴政策,全年补贴收购235吨。二是做强现代农业。推动农业与休闲旅游、文化体育等业态纵向融合,“姚江农业公园”“田园北郊”“艺创鞍山”“隐居云湖”等农文旅品牌逐步打响,鞍山村、毛岙村已成为“乡野办公”集聚地。三是做好“土特产”文章。扶持微型盆景、精品果蔬、慈城年糕等特色产业,发展直播电商、订单农业。创新推出“慈城鲜米”米卡销售模式,延长稻米赏味期;江北杨梅酒凭借其独特的品质与文化内涵,成功开拓市场并跻身上海等地婚宴用酒行列。
(二)统筹城乡功能布局,空间形态协调造就“风貌优”。一是城乡布局一体规划。实施北山云湖、姚江农业公园片区等乡村规划编制,10个村村庄规划已通过技术审查。实施农房改造、管线序化、村道提升三大行动,推动“一米菜园”微改造,创新开展和美共富示范村培育,累计创建未来乡村6个、艺术赋能村9个,半浦村、安山村获评全省艺术乡建特色村。二是加快农房盘活。结合农指员开展村庄资源排摸,编制汇集乡村产业资源手册。持续推进宅基地(农房)盘活“一地创新,全省共享”数字化应用,全市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暨闲置农房盘活工作现场会在我区召开。三是推行村庄经营。在安山村成立乡村振兴发展有限公司并实现实体化运营,引入设计、研学、文创等20余家业态企业,发展乡野办公集聚地,成功让一批年轻人才扎根乡村。
(三)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机制创新激活三农“发展力”。一是实施强村富民集成改革。全市率先协调落地2亩地削薄政策开展“消薄共富”租赁住房项目,实施半浦气动厂低收入农户现代化试点项目,切实提高低收入农户增收能力。迭代“智管家”系统,完成农村资产线上交易260宗,入选市委改革办改革成果展。全区所有行政村实现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二是探索农房梳理式改造。以慈江村为试点,系统推进农用地整治、新村建房试点、生态保护修复等工作,推动城乡空间有序腾挪和生态环境有机重塑。三是强化人才支撑。实施“新农人”培育行动,引育“新农人”1875人、农创客120人、乡村工匠20人。启用江北首个农民学校和全市首家新农人驿站,打造市级农指员阵地,开展政企校对接会等活动。选聘21名农村工作指导员、8名“轮值村主任”,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四)推动工程项目建设,构建现代水网绘就“河湖美”。一是加速“水投资”进度。高标准推进洋市中心河道整治工程、小西坝泵站工程等重点水利工程,全年完成水利水务投资5.13亿元。二是筑牢“水安全”屏障。加强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实现名录内水利工程标准化创建率100%。完成区域山洪灾害扩面调查、基层群测群防体系标准化和声光电预警设备建设,首次组织山洪风险区群众开展专题培训和应急演练,成功抵御“贝碧嘉”“普拉桑”“康妮”3个台风。三是做强“水生态”文章。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和市委涉水生态问题机动巡察为契机,深入推进“甬有碧水”攻坚行动,三江一级支流水质达历史最佳水平。完成东大河省级民生实事工程幸福河湖农村河道整治工程,成功创建美丽河湖片区2个、幸福河湖3条、美丽河湖3条、高品质水美乡村5个。
二、2025年工作计划
2025年,我局将持续坚持和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依托稳粮固本、城乡融合、改革赋能、治水安澜四大行动,开展城乡“五融”工程,进一步加快缩小“三大差距”,全面建设农业农村和水利现代化。到2025年底,和美乡村覆盖率达到70%,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100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达到66%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倍差小于1.59。
(一)实施“稳粮固本”行动,筑牢农业高质量发展根基。一是保障粮食安全。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新建高标准农田2000亩,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5万亩以上。二是推进农业数字化。深化农业“双强”行动,新增数字农业工厂1家,推广智慧农业和低空经济应用,实现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91.2%、水稻机械化率93.6%。三是壮大特色产业集群。依托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培育江北稻米、慈城年糕等全产业链,打造“土特产”品牌矩阵,推动牛奶、盆景、水果等特色产业联动发展。
(二)实施“城乡融合”行动,构建全域共美发展格局。一是优化城乡空间布局。编制村庄规划10个,推进庄桥-洪塘示范片区“千亩方”建设,实施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加快慈江村未来乡村样板打造。二是提升乡村风貌品质。深化农房改造、管线序化、村道提升三大行动,联动建设未来乡村、美丽庭院、“一米菜园”等共富单元,推动田园北郊景观化改造和农旅综合体升级。三是激活农文旅融合动能。发展城乡“互补、互融、互通”产业,淘汰村级低效产业,引入城市办公业态;依托“城市田园·欢乐乡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项目,深化田园北郊建设,发展休闲农业;持续开展环云湖片红色共富行动,促进农业与旅游、研学、康养深度融合。
(三)实施“改革赋能”行动,释放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一是深化强村富民改革。推进“消薄共富”租赁住房建设,巩固“智管家”平台成果,争创农村产权交易规范化试点;深化“多田套合”改革,承包土地流转率达80%以上,推进农业标准地建设。二是创新要素盘活机制。培育闲置农房综合利用示范片区,试点承包地经营权流转定价机制,统筹农田布局优化和“小田变大田”改革。三是强化人才引育支撑。建强“浙农英才”工作站和农民学校,累计培育农创客600人、现代新农人3400人,完善农村指导员服务机制,搭建人才入乡平台,形成“浙农英才”“农创客”“新农人”等人才梯队。
(四)实施“治水安澜”行动,夯实水安全保障基础。一是加强水资源管理。以“谋项目、抓投资、促发展”为主线,攻坚双桥泵站及联通河道工程、姚江倪家堰段堤防防洪封闭工程等重大项目,计划完成水利投资3亿元。实施姚江、慈江沿江泵站翻水活水及再生水厂尾水补充河道等举措,提升平原河网环境配水量。二是改善水环境质量。深化“甬有碧水”攻坚行动,落实“河长制”,强化入河排污口监管和农污“三年提升”行动,持续推进城乡排水一体化管养。谋划区级水务公司,推动涉水资源资产化。三是提升水生态功能。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推进经果林水土流失治理研究及水土保持空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依托姚江、甬江、慈江幸福河湖廊带建设,深化全域幸福河湖建设,以星湖为样本打造可复制的河湖生态转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