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2951467/2025-59967 | 主题分类: | 司法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体裁分类: | 其他 |
发布机构: | 江北区司法局 | 成文日期: | 2025-03-11 |
2024年,我区司法行政系统坚决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和上级部门的决策部署,坚持提高站位,努力攻坚克难,奋力交出“法润和美、走在前列”高分答卷。在法治考核中江北区再次蝉联全市第一。
一是凝心聚魂,主题教育入心入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纪学习教育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15个党支部开展专题学习60余次。坚持“第一议题”制度常态学,着力推进智能法治督察应用等14项重点改革任务。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紧抓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通过开展保密法学习、警示教育、谈心谈话等形式,强化党员干部纪律意识,提升司法行政队伍干事创业热情。全年共承担省级试点6项,3项工作入选全市司法行政系统重点改革任务。
二是守正创新,法治亮点不断涌现。召开区委依法治区委员会会议,推进7方面26项法治江北建设重点工作。组织依法治区专题培训班,进一步提升领导干部法治素养,全区党政主要负责人年度述法实现100%全覆盖。建成新时代法治实践站6个,区E企法治服务中心、118工业社区公共法律服务站法治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智管家”项目获评全省县乡法治政府建设“最佳实践”提名项目。
三是紧抓重点,依法行政扎实推进。强化法治督察与纪检监察监督协作配合,对区委政法委等13个部门开展嵌入式巡察。紧盯关键指标,强化行政争议化解,开展行政诉讼案件庭审旁听活动。探索省级司法行政改革项目“行政复议调解案件容错免责机制”,全年共收行政复议申请337件,复议诉讼比6.04。全市率先建立区合法性审查中心,成立区政府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局,下发行政执法监督通知书等10份。抓实全区社区矫正对象、安置帮教人员管控,深化慈孝矫正、三色矫正等品牌。
四是聚焦民生,法治温度持续彰显。全力做好“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建设省级试点,建成“4+X”特色化服务网络,顺利召开全市现场会,工作经验获省委改革办“竞跑者”刊发推广。持续擦亮“我调解 我普法”工作品牌,推出“普法帮帮团”直播节目,大力开展“两人”特色专题培训,全区共化解各类矛盾纠纷7075件,接听12348热线17427件。区法律援助中心获评江北区工人先锋号。积极推进八五普法规划落实,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国家宪法日、银雁普法等系列活动。打造“北小法”共享直播间,开展直播带“法”,法治文艺情景剧获首届市法治文艺作品十佳作品。建设法兴园三期,持续打造姚江沿岸特色法治文化阵地景观带。
五是精准施策,法护营商更加有力。推进涉企法治服务增值化省级试点,在区企服中心设立法治专区,提供28项法治服务。全市首发直播电商企业、自媒体行业、水产品批发市场3个风控法务指引,引领企业规范发展。联合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创新“预约式”涉企指导服务,入选省级涉企法治服务先行先试“一件事”。在宁波(前洋)直播中心打造区法治E企服务中心,入驻北税e站等9个站点,为直播电商企业提供法治体检等服务,入选市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改革攻坚项目。积极探索涉外法律服务新路径,打造涉外调解品牌,探索“以外调外”等模式。积极推进律师行业稳步发展,律师万人比12.72。
六是强基固本,新风正气更为充盈。分级分层分类开展业务培训500余人次,开展“法护北岸、律动青春”趣味运动会主题党日活动,完成局机关党委、机关纪委换届选举,补充90后年轻委员,以高质量机关党建促进高质量发展。深入开展法治调研,多篇论文分别获省、市级各类奖项。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新增3名事业和2名司法雇员编制。
2025年,全区司法行政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学笃行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落实上级有关工作会议精神,以持续走在前列为目标,为建设“精致城区、幸福江北”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一是夯实政治建设基础,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干事热情。持续抓好“第一议题”制度,不断提高党组把方向、谋大局的政治能力。继续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深度融合,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打响“红韵法治”党建品牌。巩固党纪学习教育成果,坚决落实民主集中制、“三重一大”集体决策等制度。强化作风建设,抓好基层减负工作。
二是统筹全域法治力量,推动法治江北建设走在前列。积极争取法治建设再创佳绩,重点培育金融纠纷“一站式”调处平台、餐饮经营“一类事”、涉企“预约式”指导服务等最佳实践重点项目。把牢行政诉讼一审败诉率、行政争议发案量等难点、重点。奋力打造涉外法律服务中心,建设“一站式”涉外法律服务中心,深化“以外调外”“双语服务”等特色法律服务,加强跨境电商、外贸行业等领域法治服务供给。加快推进智能法治督察应用建设,探索建立数字化智能化法治督察体系,力争成为省司法厅“全域法治督察”大框架内的重要切口应用。
三是抓好法治关键环节,彰显法治政府建设示范成效。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目录化管理,全面实施县乡合法性审查质效提升工程。推进重点产业预防性合规体系建设,深化涉企法治服务增值化改革,创新更多“一件事”服务场景。强化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作用,大力推进复议案件全过程调解。持续完善行政复议调解容错免责工作机制,为破解困扰群众的老大难、涉企纠纷等问题提供复议路径。联合区综合执法局,深化涉企“预约式”指导服务,完善服务场景,提升服务精准度。充分发挥区政府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局作用,加大执法协调监督力度。
四是筑牢基层法治根基,提升法治社会建设整体水平。构建争议多元化解机制,健全涉外商事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探索市场化调解,发挥好全区首家商事调解组织“区民和经济纠纷调解中心”作用。持续挖掘、培养、动员村社“两人”积极投身调普相融工作,推广“青亲调解团”“云青调解工作室”运行模式,形成梯队化的调解人才培养机制。做好八五普法收官工作,持续推进公民法治素养观测点示范点建设。深化法律服务领域改革,完善“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建设。深入推进“信用矫正”工作,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安置帮教新格局。深化司法行政刑罚执行一体化改革。
五是培育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法治建设强力引擎。擦亮红韵法治机关党建品牌,通过干部交流、业务比武、情景课堂等形式,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高素质司法行政队伍。扶持培育一批涉外律师,以小切口开发涉外法律服务产品。积极组织律师参加涉外仲裁业务、涉外法律服务能力提升等各类培训。依托江北区法治建设促进中心,联合宁波大学、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共同建立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