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2951491/2025-59763 主题分类: 其他-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体裁分类: 公示
发布机构: 江北区人力社保局 成文日期: 2025-02-14
江北区人力社保局2024年度工作总结及2025年度工作思路
发布时间:2025-02-14 09:45来源:区人力社保局浏览次数:52

2024年以来,江北区人社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三支队伍”建设、“创改开”等工作重点再突破、创特色、求实效,奋力以区域人社工作的“稳进立”,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为全市人社事业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紧扣“稳增提质”全力促就业。一是全力保障企业用工。抢抓“开门红”招工黄金期,组建招工小分队分赴河南、湖南、贵州等劳务输出地开展赴外招聘,推出“劳务专员”“云端牵线”等招工新解法,做好春节“两重不停”等重要节点用工保障。依托人社服务专员机制,健全重点企业、项目的动态监测和“一企一策”用工指导,常态化闭环解决企业用工缺口。落实落细省市援企稳岗政策,累计发放稳就业政策资金超1亿元。二是优化就业公共服务。着眼就业供需匹配效率提升,建立全省首家直播带岗产业基地,搭建“北职有你”“优聘直播”等直播带岗矩阵,已举办直播带岗招聘会48场,发布岗位1.2万余个,产值超3亿。探索打造家门口“一站式”就业公共服务圈,就业公共服务网点扩展至225个,被评为省人社厅第二批创改开“最佳项目”。开展“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援助月”等系列招聘会67场次,细致抓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1-12月,全区新增城镇就业16788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10%。三是突出创业引领就业。全市首推普惠性金融贷款“双创保”,举办市创业集市乡村青年江北创业专场、“湖畔创梦”创业筑梦集市等活动,孵化、培育、壮大一批创业实体。截至12月底,新增创业实体9118个,“‘创业开办一件事’便捷服务”获省人社厅优秀就业服务成果三等奖。

(二)紧扣“开放融合”全链聚人才。一是系统推进招才引智。加强高层次人才项目引进,组织申报甬江人才工程城市经济领域项目,入选项目数、入选成功率实现新突破。18人入选2023年度甬江人才工程领军拔尖人才培养项目。持续壮大专技人才队伍,积极推进企业专技人才自主评价机制改革,中、高级职称初审通过287人。开展“江来有你”引才留才计划,实施“校地合作精准化引才”“访企拓岗沉浸式引才”“就业见习双向引才”等系列举措,新引进大学生超1.5万人。二是融合构建产才平台。紧紧围绕“133”等产业集群,试点细分领域产业链人才链接清单,提升产业和人才衔接的精准度。搭建产学研合作交流平台,针对性拓展校企合作院校15所,新建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宁波建工建乐工程有限公司省级博士后工作站,招引博士后人才25名。推进企业人才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完善涉企问题高效闭环解决机制,集成提供企业人才服务20余项,累计提供各类服务8000余次。三是促进人力资源服务提质增效。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组织辖区人力资源机构参加中国国家人才交流大会、省人力资源博览会、中国(宁波)人力资源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10余场次。江北城乡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成功获评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产业园2.0基地正式建成投用。截至11月底,全区规上人力资源服务业营业收入189亿元,同比去年增长10%。

(三)紧扣“扩面提标”全心优社保。一是持续推进参保扩面提标。稳妥有序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工作。启动全市首个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集体补助试点工作。精心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以高校毕业生和稳定劳动关系的人员为重点,推进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扩面,同时大力推进个人养老金先行试点工作。截至12月底,全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9.99万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32.46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35.33万人。二是稳步提升社保服务水平。打造“北优保”服务品牌,完善企业职工退休“五四三”服务机制,持续优化社银通“滴灌式”服务模式,推动6项社保业务下沉社区办理,开展“社保服务进万家”等惠民服务活动20余场次,持续推进服务事项“就近办”“一网办”“掌上办”。推进社保卡应用“一卡通”,打造“云鹭湾现代社区”等社保卡特色场景,1-12月新增社保卡即办点6个,新增发行三代实体社保卡1.54万张、电子社保卡签发2.7万人。三是强化基金风险防控。扎实开展“15+7”具体实事整治工作。落实社保基金管理巩固提升年各项任务,通过建立社保基金(专项资金)安全督查工作机制等举措,扎实筑牢基金安全“篱笆墙”。开展工伤预防进工地、进企业、进基层宣传,建立跨部门联动、事故多发企业约谈等机制,进一步提升工伤预防成效。截至12月底,认定工伤1677件,同比去年下降16.02%。

(四)紧扣“和谐无忧”全效强保障。一是推进“无欠薪”城区建设。开展“开工第一课”活动,为企业和劳动者提供用工管理和权益保障方面的宣传和服务。围绕“项目开工—施工建设—竣工验收”等重要环节,持续开展工程建设领域欠薪防治联合交底。盯牢欠薪案件发生的重点区域、重要节点,加强风险隐患排查,从严从快处置欠薪线索件。1-12月全区共接收线上线下各类案件5689件次,累计为1555名劳动者追回被拖欠工资2163.25万元。“安薪指数”三季度得分列全市第1、全省第2。二是强化劳动关系源头治理。抓好劳动保障督导员、劳动保障管理员、劳动关系协调员“三员队伍”建设,开展企业用工体检1725家,培训劳动关系协调员1010人次。打造“阳光仲裁”宣传阵地,开展“仲裁开放日”等活动5场次。成立全区首家与律师事务所合作的仲法志愿者服务团队,设立农民工工资速裁庭、新业态劳动者权益调解工作室,进一步做强调解仲裁平台服务效能。1-12月共受理各类劳动仲裁案件1495件,审结各类劳动争议案件1470件,涉及劳动者1816人,结案金额5652.8万元。三是加强行政执法工作。依托“互联网+行政执法监管”平台,完成跨部门双随机检查21次,覆盖检查对象1468个。开展未成年人和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执法检查行动、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进一步加强对恶意欠薪违法行为打击整治,完成行政处罚11件、行政处理34件,开具整改指令148份,将1家企业列入欠薪黑名单,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移交公安立案1件。

(三)紧扣“系统增值”全面建队伍。一是抓好高素质事业干部队伍建设。拓展人才引进渠道,赴同济大学开展“智创将来、才聚北岸”紧缺人才引进宣讲招聘活动。加强干部统筹管理,制定《关于江北区区级部门不担负领导职责的七级、八级职员岗位设置的意见》,常态化实施街道(镇)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进一步激励区级部门事业干部工作积极性。二是赋能高水平企业家队伍建设。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链入优质智库、孵化机构、科研院校等资源,建立与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战略合作关系,选送企业家攻读EMBA并给予一定补助,着力赋能培育一支视野阔、战略新、管理精的企业高管人才队伍。持续深化高级工商管理硕士课程研究班项目,选送39名重点企业骨干人才参加。三是统筹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建设。出台“三支队伍”建设以来全市首个技能人才新政。打造“北岸匠星·耀光出彩”技能竞赛品牌,累计开展竞赛26场,吸引3700人参赛,1769人获证。大力推广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模式,累计开展技能等级认定10636人,获证8917人。着力打造30分钟职业技能培训圈,全市率先布局“全域覆盖+区域专享”的“技能夜校”体系,累计开设课程超260门,其中技能类课程占比33%,覆盖3.2万人次。出台《江北区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鼓励企业构建技能要素导向的薪酬分配机制。升级实施十暖享”关爱行动,为技能人才提供住房、子女教育、权益保障等暖心服务,推动“技能型社会”建设。全年累计开展培训2.07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9698人、高技能人才6241人,培养持证数字高技能人才1241人。

三、下步举措

(一)聚焦实现就业格局稳进有质。用好“大数据+大脚板”工作方式,加强对企业用工动态监测和人力资源趋势研究,探索“开工投产人力资源服务一件事”,完善“一企一策”用工服务保障。持续推进家门口“一站式”就业服务圈建设,深化直播带岗产业基地、零工市场等载体建设,推动实现“站点规范化、对象精准化、流程标准化、手段信息化、范围全域化”。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精准化就业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持续动态清零。强化青年就业创业服务集成化供给,谋划打造大学生乡村创业园、青年人才就业友好赋能营等平台,全域融合优化一体化的就业服务生态。

(二)聚焦实现人才汇聚提效有增。打造“青年来甬就业友好型城区”,拓深拓宽校地企合作渠道,高频次、全方位组织开展各类招才引智活动。实施江北“新360行”掘新计划,聚焦新兴职业方向建立“政策+产业+资本+人才”联动模式,打造“年轻人有活接、资本有地方投、市场需求有下家”良性链条。实施数字高技能人才倍增行动,开展AI万人培育计划。依托辖区技师学院、交通技工学校等院校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探索智能传感、新型膜材料等技能生态圈建设。优化与现代化产业相匹配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打造特色产业链人力资源服务集聚区。重点引进猎头、测评、培训、管理咨询等中高端业态,持续发力江北城乡建设人力资源产业园(省级人力资源产业园)特色化转型发展。

(三)聚焦实现社保惠民优质有温。稳妥有序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坚持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以稳定劳动关系人员、高校毕业生等新增就业人员为重点,分类施策推动高质量扩面,持续推进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就业人员参保缴费,继续实施个人养老金工作。推进城乡居保村集体经济补助试点,进一步拓宽困难人员城乡居保筹资渠道。探索开展江北区企业人才集合年金计划,鼓励更多企业建立年金,发挥对高层次人才的引才、用才、留才的激励作用。

(四)聚焦实现劳动环境和谐有感。继续深化工程领域欠薪源头治理,深化人社、住建联动,创新推出项目竣备前的“双审核”机制,探索推动在建项目工程农民工工资通过社会保障卡金融账户发放。持续擦亮“阳光仲裁”江北品牌,大力开展“仲裁开放日”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提升劳动纠纷仲裁调解效能,提高简易程序、速裁程序案件适用比例,提高30天内结案率。针对频发集体性劳动争议的企业,构建“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整改清单”,推动企业劳动用工合规管理体系和机制的不断完善。注重新业态群体劳动权益保护,依托江北区和谐劳动关系科普馆、“甬爱E家”江北枢纽站等载体,不断加强新就业群体“全生命周期”的权益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