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739458570/2024-60321 | 主题分类: | 农业、林业、水利/水利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体裁分类: | 通知 |
发布机构: | 区农业农村局 | 成文日期: | 2024-09-20 |
《宁波市江北区防洪排涝专项规划(2013)》已指导江北区水利建设发展10余年,规划基础条件已发生较大改变。目前《甬江流域防洪治涝规划》(2021-2035)已正式印发,为统筹协调水利与城市发展间的关系,在规划层面明确提出新形势下区域协调发展、相关底限控制、资源和环境发展约束等各类涉水内容的管控要求,编制形成新一轮《江北区防洪治涝专项规划(2023-2035)》,现公开征求意见。
此次公开征求意见的时间为2024年9月20日至2024年10月19日。如有意见请于2024年10月19日之前通过电话或邮递信件的方式反馈至江北区农业农村局。
联系人:伊老师,电话:0574-87356883,地址:江北区洪塘街道丽江西路和平闸站(江北区农村水利管理服务站)。
江北区防洪治涝专项规划
目 录
一 总 则
第一条 编制目的
第二条 规划依据
第三条 规划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第四条 规划任务
第五条 规划范围
第六条 规划标准与期限
第七条 法律地位
二 水文分析
第八条 基础资料
第九条 设计暴雨
第十条 设计洪水
第十一条 设计潮位
第十二条 洪潮组合
三 现状防洪能力分析
第十三条 水利计算原理
第十四条 河网水动力模型
第十五条 现状防洪排涝能力分析
四 干流防洪(潮)规划
第十六条 甬江防洪(潮)规划
第十七条 姚江防洪(潮)规划
五 平原防洪治涝规划
第十八条 江北平原防洪治涝规划
第十九条 分区防洪治涝规划
第二十条 规划推荐工程布局
六 水利管理
第二十一条 工程管理
第二十二条 滞蓄空间与地坪控制
第二十三条 洪涝预警建设
第二十四条 超标准洪水应对
七 投资匡算
第二十五条 投资匡算
第二十六条 资金筹措
八 分期实施计划
第二十七条 近期实施工程(2024-2027)
第二十八条 远期实施工程(2028-2035)
九 建 议
第二十九条 主要建议
一 总 则
第一条 编制目的
为提升水灾害防御能力,高质量建设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增强江北区城市建设的水安全韧性,有效支撑江北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统筹协调地块开发与水利建设间的相关关系,指导新形势下江北区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编制新一轮的防洪排涝规划,确定防洪排涝总体格局、工程实施方案,以保障流域的行洪排涝安全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逐步实现水利现代化。
第二条 规划依据
本次江北区防洪治涝专项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防洪标准》(GB 50201-2014)、《治涝标准》(SL723-2016)、《宁波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宁波市江北分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甬江流域防洪治涝规划(2021-2035)》、《宁波江北区防洪排涝专项规划(2013)》及其它相关规划和技术标准。
第三条 规划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新思路,围绕江北区发展定位和规划布局,以切实保障江北区防洪减灾安全为核心,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提出江北区防洪治涝工程体系的总体布局及控制建设要求,补齐防洪排涝工程短板,并将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从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的转变,妥善安排洪水出路,适度承担洪水风险,从而有效提升江北区整体水灾害防御能力,增强江北区城市水安全韧性,为片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利技术支撑,满足区域经济社会高标准、高质量发展要求。
1、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原则。
2、坚持统筹兼顾、系统治理的原则。
3、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
4、坚持底线思维、远近结合的原则。
5、坚持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控制与适应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 规划任务
一、资料的调查与收集
收集整理江北区水文气象、经济社会发展、水利建设管理和洪涝灾害等现状、规划及相关研究成果等基础资料,并进行台风受灾分析、防洪排涝目标分析等。
二、水文分析计算
利用最新水文统计资料,选定合适的水文分析计算方法,对规划区域的设计暴雨、设计洪水、设计潮水等进行计算,提出供本次规划论证分析采用的设计洪、潮成果。
三、水利计算模型搭建
根据规划范围水利建设和下垫面现状、江北区相关城市规划和水利规划,建立片区河网数学模型,为江北区防洪治涝规划计算提供技术支撑。
四、现状防洪排涝能力分析
根据水利工程建设和下垫面现状情况,利用水利计算模型对现状工况下规划区域防洪治涝情况进行模拟,对现状防洪排涝能力进行分析。
五、干流防洪规划
在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总体规划的新形势下,充分考虑已有规划未建工程实施可能性,以问题为导向,提出新形势下流域防洪减灾治理的规划布局,以及区域防洪工程规划建设规模。
六、平原治涝规划
结合涝区内部城乡治涝需求,提出平原防洪排涝工程布局。
七、规划工程总布置
根据防洪治涝规划推荐方案,提出江北区规划范围内防洪治涝工程总体布局及建设规模要求,包括河道、碶闸、泵站等工程建设布局及规模。
八、水利管理
明确规划水利工程调度原则,便于汛期防汛科学调度,缓解防汛压力的同时,就今后一段时期内水利管理制度、管理工具建设等提出具体的要求,并从社会管理的角度出发,就桥梁、道路、地块开发建设过程中地坪、水面率控制等提出相关的管理保护要求。
九、投资匡算
根据推荐的工程布局及规模,参照近年来江北区已整治工程投资实际,初步匡算工程投资。
十、分期实施计划
考虑工程效益发挥的紧迫性,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制定工程实施计划,合理确定近远期的工程建设内容和实施方案,并对展望工程适当谋划。
第五条 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为江北区陆域范围,规划面积208.14km2。包含1个镇、七个街道,分别为:慈城镇、外滩街道、文教街道、孔浦街道、甬江街道、庄桥街道、洪塘街道、前江街道。
根据江北区所在流域地形地势实际,结合江北区流域分界线及行政分界线可知,江北区东接镇海平原,且江北区部分涝水经镇海区外排。因此,本次规划分析范围,选取对江北区防洪排涝工程布局及规模影响密切的区域,即为江北区实际汇水范围,江北镇海片,集雨面积约461.5km2。
鉴于江北镇海片属姚江流域,其水利条件与整个甬江流域东排区及余姚北排杭州湾片密切相关,故本次规划水利计算范围拓展至整个甬江流域东排区及余姚北排杭州湾片,总面积约4256km2。
第六条 规划标准与期限
一、防洪(潮)标准
(一)区域防洪(潮)标准
1、江北城区——200年一遇;
2、城镇——20年一遇;
(二)防洪工程建设标准
1、姚江防洪标准:余姚江北界~绕城高速路大桥段为20年一遇,
宁波绕城高速路大桥以下河段为200年一遇;
2、甬江防洪标准:200年一遇;
3、姚江二通道(慈江)工程防洪标准:20年一遇。
(二)排涝标准
1、城市及城镇排涝标准:20年一遇24小时暴雨24小时排出。
2、农田排涝标准:20年一遇3天暴雨3天排出,其中农业轮作区10年一遇。
(三)规划期限
规划基准年:2023年;规划近期水平年:2027年;规划远期水平年:与江北区国土空间规划相一致,为2035年。
第七条 法律地位
本规划《江北区防洪治涝专项规划》具有法律效力。
本规划经江北区人民政府批准后,将作为江北区防洪排涝的技术性、行政性法规,凡在江北区范围内从事相关区域开发建设的一切行为,其防洪排涝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均应遵守本规划。
二 水文分析
第八条 基础资料
本次直接引用《甬江流域防洪治涝规划(2021-2035年)》的相关成果,对江北镇海平原水文特性进行分析,江北镇海片及周边水文站点雨量站布置合理,分布均匀。本次规划选用具有长系列逐日降雨数据的雨量站7座(包括流域周边的雨量站),各测站雨量资料起始年份和观测年限不一。
江北镇海片所在甬江流域东排区沿海潮位站主要有镇海站、宁波站,潮位测站建站历史较长,资料连续可靠,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中镇海站潮位资料从1951年至2022年,共计72年;宁波站潮位资料从1950年至2022年,共计73年。
第九条 设计暴雨
本次计算中流域暴雨选样采用年最大值法,根据各雨量测站实测降雨资料,绘制等值线,并采用网格法计算各研究区长系列逐日面降雨量,资料年限为1956~2022年,共计67年。
第十条 设计洪水
本次区域设计洪水计算采用由设计暴雨推求洪水的方法。根据下垫面条件、防洪区划、行政区划的不同,将个分区划分为山区、半山区、平原区三大类。江北镇海片共划分为11个平原产流分区、16个山区产流分区及10个半山区产流分区。
第十一条 设计潮位
甬江流域东排出口主要有甬江口、新泓口闸和澥浦大闸,三个排水出口都位于海黄山潮位站与镇海口潮位站之间,其设计潮位可通过两潮位站设计潮位进行内插确定。由于镇海口潮位站缺乏长期连续的潮位资料,采用镇海站与镇海口站作相关分析,以推求镇海口设计潮位。
第十二条 洪潮组合
根据洪水组合、洪潮组合分析结论,并从对流域防洪排涝偏不利角度出发,本次研究洪潮遭遇组合方案采用重现期5、10、20、50、100年一遇的设计暴雨,与下游5年一遇典型潮位进行组合。
三 现状防洪能力分析
第十三条 水利计算原理
江北镇海片的水利条件与整个甬江流域东排区及余姚北排杭州湾片密切相关,故水利计算范围拓展至整个甬江流域东排区及余姚北排杭州湾片,面积约4256km2。
根据流域河道和水利工程资料,将流域水系概化成由河网和水域组成的体系。河网由流域内骨干河道和重要连接等一系列主要河道组成,是流域输送水流的载体;水域主要由支流小溪、水塘、湖泊等水体概化成,主要起着水量调蓄作用。对河网采用节点—河道模型,对成片水域则划分为单元,这部分单元仅起蓄水调节作用,不起动力输水作用。通过引入陆域宽度概念,河网和水域便组成统一的数学模型,或称混合模型。
模型涉及计算方法如下:
一、水流方程
采用一维非恒定流方法来描述水流在明渠中运动。
二、节点方程
在一个河网中,河道与河道相互交叉连结,其连接点成为节点,每个节点均要满足两个衔接条件,即水量连接条件和动力连接条件。
三、堰闸水流方程
包含堰坝泄洪流量公式和碶闸的自由出流泄洪形式与淹没出流方程。
四、泵站出流
泵站出流量由设计泵排能力和调度方式决定。
六、漫滩与漫堤
随着平原河网水位的升高,洪水会漫溢到平原低洼地区。为了反映各片低洼区对洪水的滞蓄功能,根据各分区地形图及调查资料,分片制定了河网水位与漫滩库容的关系曲线,用以模拟漫滩情况下各片区对洪水的调蓄作用。
对于干流河道,如果河道水位超过河道堤防高程,则洪水漫过堤防就近进入平原河网。漫堤洪水流量按漫堤长度根据干流超过堤防的水头按堰流模式计算。
第十四条 河网水动力模型
一、模型边界条件
(一)流量边界:山区各分区设计流量过程,有水库调蓄的分区,根据水库拟定的防洪调度规则进行调洪演算,然后通过河道洪水演算至平原,其流量过程作为平原河网计算的入流边界条件。
(二)潮位边界:将流域出口的外海设计潮位过程作为模型计算的下边界条件;
(三)工程规模:通过对流域河道和水利工程资料调查和收集,建立模型计算的工程数据库,以确定模型内边界条件。
二、模型概化
根据流域内水系、河网、湖泊以及河道联系及泄洪排涝等不同的情况,河网水动力模型将整个甬江流域东排区及余姚北排杭州湾片计算分区划分了227个产流分区,其中平原46个,山区117个,半山区64个;这117个山区中有32个由水库控制。河网模型共概化有2308条河段,2032个节点,14877个断面,352座碶闸(含泵站),960片平原调蓄空间。
三、模型验证
本次选用洪水发生时间较近、实测资料较完整且量级大小不同的2013年“菲特”台风和2014年“凤凰”台风进行验证计算。
(一)2013年“菲特”台风验证
该台风期间姚江流域最大3日面雨量456mm,约100年一遇,奉化江流域最大3日面雨量460mm,约50年一遇,是甬江流域历史有记录以来最大一场台风,具有雨量大、降雨集中、持续影响时间长的特点。
以江北镇海片区为代表进行分析,比较计算的代表点淹没水深与调研所得淹没水深的差值在-0.18m~0.15m之间,达到规定的“淹没水深与实测相比基本合理”、“淹没区域的最高水位误差≤0.2m,总体精度高于70%”的要求。
(二)2014年“凤凰”台风验证
该台风期间姚江流域最大3日面雨量132mm,奉化江流域最大3日面雨量112mm,均不到5年一遇;镇海站最高潮位2.65m,约5年一遇。
由于“凤凰”台风期间甬江流域降雨量较小,经调研流域内未出现大面积受淹情况,这与模型计算结果也是相符的。
经近年来“菲特”和“凤凰”两场台风验证,本次建立的洪水分析计算数学模型达到了相关规定的要求,而且该模型在前期已批复的流域规划、水利工程设计过程中也已经得到验证,因此直接用于本次研究是合理的。
第十五条 现状防洪排涝能力分析
近年来随着干流防洪工程体系的日益完善以及平原排涝工程整治步伐的积极推进,流域内各大平原涝水外排能力明显提升;但同时近年来极端气候的频发以及快速推进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亦使得平原排涝面临着新的问题。在综合考虑近年来水利工程建设以及下垫面条件、河势条件、水文条件等基础条件现状的实际情况,对江北镇海平原现状排涝能力进行计算分析。
通过水利计算成果分析可见,随着姚江流域洪涝分治格局的构建以及江北镇海平原排涝工程整治步伐的积极推进,江北镇海平原的排涝条件明显改善。城市开发建设虽对其排涝有一定的影响,但鉴于近年来流域防洪排涝治理成效相对显著,因此,即便在考虑城市开发建设等基础条件变化影响的条件下,江北镇海平原现状排涝能力约为10~20年一遇。
四 干流防洪(潮)规划
第十六条 甬江防洪(潮)规划
《甬江流域防洪治涝规划(2021-2035年)》明确提出甬江200年一遇防洪的要求。江北区东南侧靠甬江,考虑到规划条件下受干流防洪格局调整、水文条件变化及河势条件变化等影响,为了保证中心城区的防洪安全,为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水利安全保障,甬江江北区段堤防防洪标准按规划提升至200年一遇。
第十七条 姚江防洪(潮)规划
一、规划治理思路
姚江干流江北段位于姚江下游,承泄上姚江来水及姚江沿线闸泵排水,干流防洪安全与整个姚江流域治理格局息息相关,结合目前已批复的《甬江流域防洪治涝规划》(2021~2035年),从尽可能满足姚江干流防洪安全角度出发,在充分发挥现有工程能力的基础上,提出了“上蓄、分洪、外挡”的规划布局,共同构建姚江流域的防洪治理格局。其中,姚江干流江北段防洪治理主要依托于“外挡”工程,即姚江现有堤防进行加高加固。
二、规划工程布局
《甬江流域防洪治涝规划(2021-2035年)》明确提出姚江全线20~200年一遇防洪的要求。江北区境内姚江堤防为自江北余姚界至宁波三江口段,堤防规划建设情况如下:
(1)江北余姚边界~绕城高速段:堤防长度约9.61km,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堤顶高程3.63m;规划堤顶高程3.90m,较现状抬高约0.27m。
(2)绕城高速~宁波三江口段(江北境内):堤防长度约24.13km,现状按100~200年一遇防洪标准设计,堤顶高程为3.63~4.3m,规划防洪标准需全线提升至200年一遇,堤防需进一步加高约0.47~0.67m,堤顶高程为4.30~4.60m。
(3)湾头段:堤防长度约7.14km,现状按100年一遇防洪标准设计,堤顶高程为3.63;规划防洪标准需提升至200年一遇,堤防需进一步加高约0.47m,堤顶高程为4.63m。
五 平原防洪治涝规划
第十八条 江北平原防洪治涝规划
江北平原总体治理方针为“上蓄、中疏、内滞、强排”。
根据江北平原结合城市开发建设要求优化后的排涝格局,重新梳理平原骨干河道,规划形成“十一纵三横”的骨干排涝河道格局,骨干河道总长共计96.12km:十一纵为英雄水库泄洪系统、东城河排洪系统、西城河排水系统、安仁河排水系统、中横河排水系统、官山河排水系统、河滩浦河排水系统、茅家河排水系统、洋市中心河排水系统、庄桥河排水系统、江北大河排水系统;三横为慈江排水系统、裘市大河排水系统、后大河~浜子港排水系统。“十一纵三横”的骨干排涝河道配合其所在排涝出口闸站,形成“十一纵三横”排涝系统布局。
一、平原河道工程
江北区平原骨干河道18条,总长96.13km。其中,除慈江、东城河、官山河、中横河、界址桥河、茅家河、西大河外,其余河道均未完成全线治理,未治理河长36.92km,规划条件下将进行拓宽整治。
二、沿江闸泵工程
规划沿姚江、甬江、姚江东排二通道(慈江)新建及扩建闸站6座。潺头浦闸站规模由原4.92m3/s增加至10m3/s,孔浦闸站由原40m3/s扩建至80m3/s,城南排涝泵站规模由6m3/s提升至26m3/s;同时,增设排姚江2个泵站,青林泵站、天水泵站,泵站规模均为10m3/s,排甬江1个泵站,双桥泵站,泵站规模20m3/s,慈江以北1个泵站,郭塘河泵站,泵站规模10m3/s。
三、水库优化调度
通过优化英雄水库、五婆湖水库、毛力水库和荪湖水库调度方案,降低水库起调水位,水库预泄预排水量,增加防洪库容,实现水库全拦。
四、拆违拓疏工程
规划拆除河道沿线违建工程,并对河道进行清淤拓疏。
五、卡口拓宽整治工程
规划对平原河道阻水率40%以上的阻水卡口进行整治,提升河道过流能力。
第十九条 分区防洪治涝规划
本次规划在现状排涝格局的基础上,以“慈江、东大河、东城河、官山河、铁路、姚江”为界,将江北平原规划分为十个防洪排涝分区。其中,慈江以北平原规划以东大河、东城河为界,划分为:分区1,英雄水库下游片(郭塘河~东大河);分区2,慈城老镇片(东大河~东城河);分区3,东城河以东片(东城片~化子闸)。慈江以南平原规划以中横河、官山河、姚江等为界,划分为:分区4,官山河-中横河以西片;分区5,慈城新城一期(中横河~官山河);分区6,慈城新城二期片(官山河~狮子山);分区7,官山河~铁路以西片(狮子山~铁路);分区8,铁路以东片;分区9,湾头片;分区10,青林湾片。
结合不同片区实际情况,分区进行防洪治涝规划,对各片区提出不同的措施。同时,针对易受涝区域及受淹损失较大片区等重点区域进行重点分析。重点区域主要包括铁路桥以东片(含费市村地块、天水片及庄桥机场片)、慈城老镇片、英雄水库下游片及官山河~铁路以西片。
一、铁路桥以东片
治理思路为“中疏、强排、重点治理”。
铁路桥以东片整体形成四横四纵排涝格局,四横为后大河-浜子港排水系统、庄西河-乌隘河-大通河排水系统、富利江河排水系统、张桂家河排水系统,四纵为庄桥河排水系统、江北大河排水系统、胡家新河~应家新河~洪家新河~李冯河排水系统、北郊河排水系统。
二、慈城老镇片
治理思路为“中疏、外排、重点治理”。
慈城老镇片总体形成两横两纵排涝格局,两横为国庆横河排水系统、南城河排水系统,两纵为西城河排水系统、东城河排水系统。
三、英雄水库下游片
治理思路为“中疏、强排,形成洪涝分治格局”。
英雄水库下游片总体形成三纵排涝格局,三纵为郭塘河排水系统、东大河排水系统、中心河排水系统。
四、官山河~铁路以西片
治理思路为“中疏、内滞、强排”。
官山河~铁路以西片总体形成二横七纵排涝格局,二横为裘市大河排水系统、二横河-解放河排水系统,七纵为河滩浦河排水系统、茅家河排水系统、洋市中心河排水系统、白米湾河-山下沈河排水系统、支浦河排水系统、东升河排水系统、青林河排水系统。
五、东城河以东片
东城河以东片总体形成五纵排涝格局,五纵为封河排水系统、湖塘河排水系统、荪湖水库河排水系统、马路河(洪塘)排水系统、下洋河排水系统。
六、官山河-中横河以西片
治理思路为“中疏、内滞、强排”。
官山河-中横河以西片总体形成四纵排涝格局,四纵为安仁河排水系统、中横河排水系统、讴思河排水系统、乍浦分界河-埋庙河排水系统。
七、慈城新城一期片、二期片
采取“内滞、围圩电排”的治理方针。
慈城新城一期、二期片,区块内部形成自身防洪排涝封闭体系。
八、青林湾片、湾头片
湾头片三面环水,中间有运河把半岛一分为二,南面受环城北路阻隔,区域排水相对独立,基本形成防洪封闭。青林湾片位于姚江南岸的海曙平原范围内,地块开发相对成熟,内部水系也已基本按照规划要求实施,故本次规划确定该片水系布置维持现状。
第二十条 规划推荐工程布局
一、规划防洪工程布置
(一)沿江堤防工程
江北区堤防工程主要包括:
1、甬江(江北段),堤防总长约10.1km,规划城区堤防需提升200年一遇,堤顶高程加高至4.60m~5.10m。
2、姚江(江北段)为自江北余姚界至宁波三江口段,堤防规划建设情况如下:
(1)江北余姚边界~绕城高速段:堤防长度约9.61km,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堤顶高程3.63m;规划堤顶高程3.90m,较现状抬高约0.27m。
(2)绕城高速~宁波三江口段:堤防长度约24.13km,现状按100~200年一遇防洪标准设计,堤顶高程为3.63~4.3m,规划防洪标准需全线提升至200年一遇,堤防需进一步加高约0.47~0.67m,堤顶高程为4.30~4.60m。
(3)湾头段:堤防长度约7.14km,现状按100年一遇防洪标准设计,堤顶高程为3.63;规划防洪标准需提升至200年一遇,堤防需进一步加高约0.47m,堤顶高程为4.63m。
3、慈江(江北铁路桥卡口拓宽工程):还建萧甬铁路慈江中桥,便线线路长度1.82km,涉及干流堤线约170.4m,控制跨慈江轨面标高为5.379m。
二、规划治涝工程布置
(一)平原排涝河道工程布置
江北区平原骨干河道18条,分别为郭塘河、东大河、东城河、西城河、官山河、中横河、界址桥河、安仁河、河滩浦河、茅家河、洋市中心河、江北大河、西大河、庄桥河、慈江、裘市大河、后大河、浜子港。其中,除慈江、东城河、官山河、中横河、界址桥河、茅家河、西大河外,其余河道均未完成全线治理,未治理河长36.92km,规划条件下将进行拓宽整治。
(二)沿江闸泵工程
扩建南排姚江闸站1个,潺头浦闸站,泵站规模增至10m3/s,南排甬江闸站1个,孔浦闸站,泵站规模增至80m3/s,扩建慈江以北闸站1个,城南排涝闸站,泵站规模提升至26m3/s。
增设南排姚江2个泵站,青林泵站、天水泵站,泵站规模均为10m3/s,排甬江1个泵站,双桥泵站,泵站规模20m3/s,慈江以北1个泵站,郭塘河出口泵站,泵站规模10m3/s。
(三)拆违拓疏工程
规划拆除河道沿线违建工程,并对河道进行清淤拓疏。
(四)卡口拓宽整治工程
规划对平原河道阻水率40%以上的阻水卡口进行整治,提升河道过流能力。
(五)铁路桥以东片区排涝工程
1、沿江堤防工程
实施甬江(江北段)堤防提标改造工程。
2、河道工程
(1)实施孔浦闸站扩建配套实施上游河道拓宽整治1.62km(大通河〈江北大河至庄东河段〉约1.05km,河宽40m;江北大河〈中官新路至孔浦地铁口段〉总长约0.57km,规划河宽40-60m),并与现状河道打通;(2)实施双桥泵站上游配套河道工程(一期);(3)实施北郊河拓宽整治工程,规划河面宽20m,规划河底高程-1.87m;(4)实施规划后大河全线整治4.43km,规划河面宽30m。(5)考虑实施庄桥河规划整治,规划河面宽30m;(6)孔浦闸站周边压赛河、张桂家河整治,庄西河、乌隘河等规划河道整治;(7)实施双桥泵站上游双桥南河、宁大东河整治。
3、泵站工程
(1)考虑实施孔浦泵站新增40m3/s;(2)双桥南河新建双桥泵站,泵站设计流量20m3/s,另外对泵站上游480m河段进行整治;(3)实施规划天水泵站(10m3/s);(4)实施规划青林泵站(10m3/s);(4)实施新建庄东河排涝泵站(8m3/s)。
4、卡口打通工程
打通压赛河、张桂家河沿线卡口。
5、其他工程
(1)青林河、李冯河堰改闸;(2)新建倪家河与庄西河交汇处节制闸。
(六)慈城老镇片区排涝工程
1、实施西城河整治工程,全长约2.40km,规划河面宽15m。
2、实施城南排涝泵站增至26m3/s。
(七)英雄水库下游片区排涝工程
1、河道工程
(1)实施郭塘河河道拓宽整治工程,全长5.92km,规划河面宽20m,规划堤顶高程3.9~4.2m,河底高程-1.50~-1.87m;(2)实施苏家畈河、楼盆河护岸治理工程,整治河长共计约6.63km;(3)实施五湖河、郭塘岙河、朱家河(慈城)、谢家河(慈城)、汪家河、芦家河、向家河、裘谢河、上刘河登9条河道护岸治理工程,规划治理护岸长度11.66km;(4)根据《宁波江北高新技术产业园启动区水域调整方案》,启动区内新开横向河长1.83km,位于启动区南侧道路以南20m处,规划控制宽度为27m,河底高程-1.37m。
2、泵站工程
增设郭塘河出口泵站10m3/s。
(八)官山河~铁路以西片区排涝工程
1、河道工程
结合新一轮城市规划开发建设配套实施河道整治与水域调整:实施洋市中心河规划整治工程,整治河长约3.67km,规划河面宽20~25m;实施河滩浦河规划整治工程,整治河长约3.04km,规划河面宽15~20m;实施东升河规划整治工程,整治河长约3.02km,规划河面宽10~20m;实施裘市大河规划整治工程,整治河长约4.35km,规划河面宽20~45m;实施支浦河、西河、青林河、解放河、二横河等5条重要排涝河道规划整治工程,整治河长约4.46km,规划河面宽15m。
2、卡口打通工程
考虑实施片区裘市大河、河滩浦河、洋市中心河等主要排涝河道卡口打通工程。
(九)东城河以东片区排涝工程
1、河道工程
(1)实施湖塘河河道规划整治工程,整治河长约3.22km,规划河面宽10~15m;(2)实施封河河道规划整治工程,整治河长约1.58km,规划河面宽15m;(3)实施荪湖水库河下游河段河道拓宽整治工程,整治河长约0.81km,规划河面宽15~30m,河底高程-1.87m。
(十)官山河-中横河以西片区排涝工程
1、实施安仁河河道规划整治工程,整治河长约2.74km,规划河面宽30m,河底高程-1.87m;
2、实施潺头浦闸站扩建工程,增设泵站规模至10m3/s。
3、考虑实施安仁河、讴思河、埋庙河、乍浦分界河等主要排涝河道卡口打通工程。
六 水利管理
第二十一条 工程管理
本次规划范围区域属宁波市江北区,防洪排涝工程由江北区农业农村局统一管理,并确定相应的管理人员和管理设施。管理部门应加强对防洪排涝工程的管理维护,尤其是水库、分洪隧洞、骨干行洪排涝河道和闸泵工程,使其处于良好运行状态,以期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浙江省水利工程安全管理条例》、《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水闸工程管理设计规范》、《宁波市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对水库工程、河道堤防、水闸、泵站、排涝挡潮闸工程进行运行、管理和保护。
根据工程调度原则,充分发挥规划工程和现有工程的综合效益,合理配置水资源,在满足供水、灌溉蓄水的同时,并充分考虑平面河道维护水体环境生态等需求。
规划下,江北区汛期水库运行管理按主管部门当年度下达的水库汛期控制运行标准和《水库控制运用计划》执行。
第二十二条 滞蓄空间与地坪控制
一、滞蓄空间
规划江北区洪涝水滞蓄空间,主要包括规划预留农保区,平原河网、湖泊,新增滞蓄空间,城市湿地、绿地等,其中:
1、规划农保区
规划预留农保区是流域洪涝水滞蓄的主要空间,故需对其进行科学管控。考虑到农保区亦是城市开发建设的重要空间,故建议城市开发建设对农田滞蓄空间需合理有序开发,并补偿其原有滞蓄功能。
2、平原河网、调蓄湖
平原河网、调蓄湖是区域洪涝水调蓄的主要空间,水面率的控制是保障平原排涝安全的根本,江北区除骨干河道、湖泊按本次规划要求整治实施外,其它一般河道布局及规模需严格按照《浙江省水域保护办法》等相关办法及规范,以水域面积不减少、水域功能不减退为原则,结合地块实际开发要求进行占补平衡。规划下,江北区水面率约5.19%(不含三江)。
3、湿地、绿地等滞蓄空间
湿地、绿地等滞蓄空间是人类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亦是平原洪涝水调蓄的空间所在,故城市规划中需严格进行管控,不抬高其地坪高程,并限制其范围内的建设活动。
4、湿地、绿地等滞蓄空间
湿地、绿地等滞蓄空间是人类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亦是平原洪涝水调蓄的空间所在,故城市规划中需严格进行管控,不抬高其地坪高程,并限制其范围内的建设活动。
二、地坪控制
在城市开发建设中,应结合区域自然地理特点、生态状况以及设计水位情况,尊重自然规律和科学,合理控制地坪标高。同时,建议区域开发建设的地坪标高对绿地(公园)、一般场地及重要道路等按照设防要求的不同进行分级控制。
1、室外地坪控制要求
规划下,江北平原地坪按规划20年一遇设计涝水位,并预留0.5m安全超高控制,规划新开发地块室外地坪不低于2.80m。
2、绿地等绿化空间地坪控制要求
滨水绿地作为蓝绿空间结合部分,在洪水期需承担行洪排涝及滞蓄的任务,以尽量缓解周边区域防洪排涝压力。蓝绿结合处绿化带地坪高程不高于1.5m
第二十三条 洪涝预警建设
本次结合江北区洪涝预警建设现状,建议区域洪涝预警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进一步加密水文监测站网密度
洪涝预警建设的基础是水文设施建设,江北平原水文设施建设虽相对完善,实现对降雨、水位、潮位的实时采集及监测。但考虑到经济社会发展对洪涝预警建设的要求将逐步提升,现有水文监测站点无法完全覆盖空铁一体区、会展中心、宁锋片区等重点区域设施,必须进一步加强洪涝预警建设力度,尤其是大幅提高水文监测能力,完善水文监测体系。针对重要设施等现阶段监测站点相对较少处,需在平原骨干河道重要节点工程附近新建(简易)水位观测站点,以满足防汛调度对预警信息的需求。
2、重点建设重要水利工程远程监测及自动化控制系统
考虑到沿江碶闸、泵站对于防汛防台抗旱的重要调度作用,建议在现有水雨情监测系统的基础上积极开展重要水利工程,尤其是闸泵工程的远程监测及自动化控制系统建设,提升获取水利工程运行工况信息的精确性、时效性,同时实现重要水利工程的远程自动化控制和现代化管理,有效提高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效率,为水利工程管理及科学调度提供决策支撑。主要内容包括:沿江碶闸运行监控系统及远程自动化控制系统建设,对各水闸闸门开启状态及开度信息进行监测,并实现水闸工程的远程自动化控制;沿江泵站运行监控系统及远程自动化控制系统建设,对各泵站开启流量进行实时监测,并实现泵站工程的远程自动化控制。
3、建设水利数据中心
水利数据中心是水利信息汇集、存储与管理、交换和服务的中心。水利数据中心通过有序汇集水利信息,涵盖实时水雨情数据库、实时工情数据库、水利普查数据、视频监控数据库、综合业务管理数据库等多种核心业务数据,形成可统一管理、高效利用的水利信息资源,为水利信息化业务应用提供全面、高效、可靠的数据服务支撑,并通过提供各类信息服务,深化水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规范信息表示、实现信息共享、改进工作模式、降低业务成本和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第二十四条 超标准洪水应对
规划工程实施后,江北区外江堤防(甬江)洪(潮)水防御能力达到200年一遇,姚江二通道(慈江)工程防洪标准仍为20年一遇。发生超20年一遇洪水下,姚江二通道(慈江)工程存在洪转涝风险。故为降低遭遇超标准洪水下江北区洪涝灾害损失,本次规划初步提出如下对策。
1、汛前和防汛期间,加强雨情与水情监测,加强对防洪堤段的巡视,及时组织力量抢险、加固防洪堤。为避免超标准洪水时发生堤防溃决造成更大灾害,防洪堤设计中应预留若干处有消能设施的漫水堤段,允许超标准洪水溢水漫水堤,发挥分刹洪水,平衡堤身两侧水位作用。
2、当流域发生超标准洪水时,结合流域防洪减灾工程分布,进一步加强上游山区大中型水库、沿江水闸、排涝泵站等工程的调度运行,尽可能多泄洪水,保护江北区的防洪安全。
3、制订超标准洪水影响地区的撤离方案。遇超标准洪水时,根据洪水预报和事先的计划安排,进行有序地撤离。
4、采取多种非工程措施,如加强水文监测、气象预报、建立洪水预警系统,实施防洪人身和财产保险,建立防洪基金制度等。
七 投资匡算
第二十五条 投资匡算
本阶段参照宁波市及江北区目前已建及在建工程投资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工程投资匡算。经匡算,江北区防洪排涝规划工程总投资约134.8亿元,其中工程投资约59.1亿元。
第二十六条 资金筹措
本阶段初拟江北区防洪排涝规划工程所需资金采取多元化筹集,通过江北区财政安排、银行、企业融资、专项债等筹集,同时积极争取浙江省及宁波市补助。
八 分期实施计划
第二十七条 近期实施工程(2024-2027)
根据江北区经济社会发展对区域防洪减灾的要求,并结合现状水利工程建设实际,本着轻重缓急的原则,初步拟定江北区近期防洪治涝工程布置方案如下:
一、沿江堤防工程
1、甬江(江北段)堤防提标工程
二、平原排涝河道工程布置
江北区平原骨干河道18条(含慈江),河道总长96.12km。其中,未治理河长36.92km,近期整治河道为郭塘河、东大河、西城河、河滩浦河、洋市中心河、江北大河、后大河,整治河长为22.79km。
三、沿江闸泵工程
近期增设沿江闸泵工程4项。
四、平原分区防洪治涝工程
(一)铁路桥以东片防洪能力提升工程
1、规划骨干、次骨干河道整治工程
(1)大通河
(2)江北大河
(3)双桥泵站上游配套河道工程
(4)北郊河
(5)后大河
2、规划闸泵工程
(1)孔浦闸站扩建
(2)双桥泵站
(3)庄东河泵站
3、青林河、李冯河堰改闸工程
4、庄桥机场新建节制闸工程
(二)慈城老镇片防洪能力提升工程
1、西城河整治工程
2、城南排涝闸站扩建工程
(三)英雄水库下游片防洪能力提升工程
1、苏家畈河、楼盆河护岸治理工程
2、郭塘河拓宽整治工程
(四)官山河~铁路以西片防洪能力提升工程
1、规划骨干、次骨干河道整治工程
(1)洋市中心河
(2)河滩浦河
(3)东升河
(五)官山河-中横河以西片防洪能力提升工程
1、潺头浦闸站扩建工程
第二十八条 远期实施工程(2028-2035)
一、沿江堤防工程
1、姚江(江北段)堤防提标工程
2、慈江江北铁路桥卡口拓宽工程
二、平原排涝河道工程布置
骨干河道除近期整治河道外未达到规划要求河段,共整治河长为14.13km。次骨干河道共整治河长为24.15km。
三、沿江闸泵工程
远期增设沿江闸泵工程3项。
四、平原分区防洪治涝工程
(一)铁路桥以东片防洪能力提升工程
1、规划河道整治工程
(1)庄桥河
(2)压赛河
(3)张桂家河
(4)庄西河
(5)乌隘河
2、规划闸泵工程
(1)天水泵站
(2)青林泵站
3、压赛河、张桂家河沿线卡口打通工程。
(二)英雄水库下游片防洪能力提升工程
1、河道护岸治理工程,共计9条河道
2、启动区内新开横向河工程
3、规划郭塘河出口泵站工程
(三)官山河~铁路以西片防洪能力提升工程
1、规划河道整治工程
(1)裘市大河
(2)支浦河
(3)西河
(4)青林河
(5)解放河
(6)二横河
2、卡口打通工程
(四)东城河以东片排涝工程
1、规划河道工程
(1)湖塘河
(2)封河
(3)荪湖水库河
(五)官山河-中横河以西片防洪能力提升工程
1、安仁河规划整治工程
2、主要排涝河道卡口打通工程
九 建 议
第二十九条 主要建议
1、河网滞蓄雨洪作为平原治涝的主要措施之一,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宁波市河道管理条例》等加强河道管理,禁止侵占河道,尽可能地抬升平原河网水面率以确保平原河网调蓄能力。
2、地坪控制作为保障区域排涝安全的重要支撑之一,地块开发中应严格控制城镇竖向地面标高。对一般场地、绿地(公园)等建设地块,需按各自防洪标准进行分级控制,既节约工程投资,又给洪水以滞蓄的空间。
3、江北区的开发建设中应同步进行规划水利工程的实施,且水利工程应优先于地块开发完成,以保证区域防洪排涝安全。
4、建议新开发区块充分采用“海绵城市”理念,并通过相关工程或非工程措施,实现转移涝水量“自产自消”,减小对周边区域排涝的不利影响。
5、建议资规部门在下一步国土空间规划和控规中,纳入水利的相关要求,并将重点水利工程列入国土空间规划中,以便推进工程实施。
6、建议堤防提标工程结合宁波市三江六岸项目同步改造实施。
7、江北区历史文化遗产丰富,文物级别高、数量多,建议在工程推进过程中,综合考虑文物保护的要求。
为提升水灾害防御能力,高质量建设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增强江北区城市建设的水安全韧性,有效支撑江北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统筹协调地块开发与水利建设间的相关关系,指导新形势下江北区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逐步实现水利现代化,起草了新一轮的《江北区防洪治涝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
《江北区防洪治涝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江北区发展定位和规划布局,以切实保障江北区防洪减灾安全为核心,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统筹确定江北区防洪治涝总体布局、控制建设要求、工程实施方案,补齐短板,保障流域的行洪排涝安全,为江北区经济社会高标准、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利技术支撑。
序号 | 意见反馈 个人/单位 | 意见反馈内容 |
1 | 匿名 | 无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