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730185377/2024-59766
文 号: 主题分类: 环境监测、保护与治理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体裁分类: 其他
发布机构: 生态环境局江北分局 成文日期: 2024-08-20
下姚江(江北区段)“一河一策” 2024年度实施计划
发布时间:2024-08-20 16:38来源:生态环境局江北分局浏览次数:

一、基本情况

(一)河湖基本信息情况

本次编制计划实施对象为下姚江(江北区段),下姚江(江北区段)自三勤村至宁波三江口,全长约33.80km,河道宽50-200m,水域面积约5.570km2,流经庄桥街道、甬江街道、洪塘街道、慈城镇、文教街道、外滩街道、前江街道共6个街道、1个乡镇。下姚江(江北区段)河湖圈包括乡镇级及以上河(湖)长责任河湖15条(个)。

    (二)河湖治理现状情况

1.堤岸整治现状

江北区围绕完善“上蓄、外挡、中疏、下排”、“洪涝分治”的防洪治涝工程体系,完成姚江干流堤防维修加固工程(洪塘段)、姚江堤防(倪家堰段)临时封闭工程、姚江二通道(慈江)江北段等工程建设,除姚江二手车交易市场段堤防未达到相关防洪标准,其余段堤防均达到相关防洪标准。

下姚江(江北区段)河道达标治理率75.54%;河湖圈内责任河湖达标治理率92.36%。河湖圈整体达标治理率为92.36%。

2.河湖水系连通情况

下姚江(江北区段)河道堤防、桥梁等均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布置,河道通畅性较好,不存在不符合规划断面要求的卡口段或者明显淤积或阻碍行洪、影响河道流畅的设施,近年来未发生不合理的缩窄、填埋河道及改道、裁弯取直等减少行洪断面的行为。

3.截污治污

近年来江北区按照宁波市整体要求持续开展污水零直排建设、实施五水共治项目等截污治污相关工作。目前,下姚江(江北区段)干流沿线基本实现截污纳管、城镇“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干流总体不存在河湖内源污染。沿线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稳步推进。河湖圈整体截污治污情况如下:

工业污染方面,下姚江(江北区段)流域内的工业污染源主要来自于河道周边的18家企业,涉及机械制造业12家,运输业1家,零售业3家,包装装潢及其他印刷业1家,塑料制品制造业1家。相关企业现状排水均为生活污水,部分企业位于村庄内,生活污水排入村庄污水处理设施统一处理,部分企业生活污水排入市政管网,最终排入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

生活污染方面,下姚江(江北区段)流域内生活污染源主要来自于城镇生活污染、农村生活污染。汇水区域涵盖了7个乡镇(街道)的6个行政村(社区)。

经过高质量“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大力推进精细化截污,深入开展城镇老小区雨污分流改造,大力推进沿街店铺六小行业的截污纳管,持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目前流域内生活污染源基本已完成整治,农村范围内仍存在农村接户率相对较低的行政村共计6个。

农业污染方面,下姚江(江北区段)汇水区范围内无大型水产养殖及畜禽养殖厂,干流及支流沿岸偶有发现老百姓散养鸡、鸭等禽类,单个规模均不超过10羽,养殖业对下姚江(江北区段)水质无明显不利影响,但应引起重视;农业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慈城镇的半浦村、虹星村、双顶山村、新华村、杨陈村,前江街道的邵家渡村、朱界村及甬江街道的压赛堰社区沿线。

汇水区域农田面积较广,最主要的农作物是水稻、小麦和油菜。水稻生长期采用泡田灌溉法,旱地采用浇灌法,农田灌溉多采用泵站、移动潜水泵或人工挑抬等方式,在下姚江(江北区段)水系中按需取水。经调查,部分河段岸边农田未设置氮磷拦截沟,田间涝水通过排水沟直排至下姚江(江北区段)或其关联水体,缺乏缓冲,土体残留的农药、化肥通过此途径对水体造成污染。土壤经硝化后转入水体,部分转化为无机营养盐排入水体,造成水体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农药残留中含氮、磷等化学物质通过此类途径进入水体,加剧水体污染。

河湖内源污染方面,下姚江(江北区段)流域属于平原性河流,平原河道的自然落差很小、流动性差、更新率低、环境容量小,容易淤积,河道水面保洁整体良好,但部分河段水质透明度较差,浊度较大,存在底泥污染的可能。

4.现状水质情况

根据2023年1月~2023年12月中连续12个月的水质数据,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即在所有参加评价的项目中,只要有一项不符合某类水质标准,则认为该水质不符合该类水标准)。干流下姚江(江北区段),水质监测断面数量总计3个,全部为达标断面,连续12个月平均水质达标率为100%。

下姚江(江北区段)干流现状水质监测断面达标情况

序号

河湖圈码

河湖名称

断面名称

控制级别

现状水质

目标水质

是否达标

1

hd03-0501f

下姚江(江北区段)

清林渡

国控

Ⅲ类

Ⅲ类

2

hd03-0501f

下姚江(江北区段)

湾头

市控

Ⅱ类

Ⅲ类

3

hd03-0501f

下姚江(江北区段)

江北大桥

自定点位

Ⅲ类

Ⅲ类

达标率

100%

根据2023年1月~2023年12月连续12个月的水质数据,下姚江(江北区段)河湖圈共有18个水质监测断面/点位,平均水质普遍在Ⅲ-Ⅴ类。其中,达到Ⅱ类水质的断面/点位有1个,占比5.56%,Ⅲ类水质6个,占比33.33%,Ⅳ类水质8个,占比44.44%,Ⅴ类水质3个,占比16.67%。河湖圈整体断面/点位达标率为44.44%。河湖圈平均水质类别为Ⅳ类,水质优劣程度得分40分。

5.岸线布设情况

下姚江(江北区段)干流岸线总长度为41.872km,其中生态岸线19.814km,占比为47.32%。沿线生态缓冲带总面积为0.2021km2。

河湖圈乡级及以上河湖长责任河湖共有岸线总长357.347km,其中生态岸线104.024m,生态岸线占比29.11%。

6.河湖管护

目前,下姚江(江北区段)已纳入水智慧监管,沿岸设置多处视频监控,无人机、视频监控覆盖率为100%,规范设置管护设施、防汛设施等,基本完成干流沿线水闸泵站智慧水利系统安装及视频监控系统。河道管理范围内实现无违建、无“四乱”现象,河道保洁长效机制落实到位,河道和岸坡无废弃物、漂浮物等。基本建成基础感知体系,配套相应智慧管理系统平台。

7.亲水节点、滨水景观等建设情况

以美丽河湖建设、滨水绿道工程为抓手,持续推进河道水环境高品质建设,以及干流堤防达标治理工作的积极推进,目前,下姚江(江北区段)全线堤防安全治理体系已基本形成,干流沿线两岸的滨水环境风貌已基本形成。

目前,河湖圈内亲水节点现状数量为32个,沿线水文化载体建设数量共计8个。乡镇级及以上责任河湖现状绿道长度为12.729km,绿道贯通率为18.96%。

二、河湖现状

(一)安全层面

水安全领域主要通过姚江堤防、沿线碶闸泵站等平原骨干排涝河道为重点的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基本实现区域防洪封闭;通过平原骨干排水系统建设布局进一步完善,区域的防洪排涝能力明显提高;通过开展多种类型海绵体建设,洪涝水滞蓄空间类型丰富,传统水利与城市发展初步融合,助力区域防洪减灾安全。

通过查阅水利工程建设情况相关材料,结合现场调查、影像分析,目前姚江二手车交易市场堤防达不到相关防洪规划要求,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二)健康层面

水生态领域主要通过剿灭劣 V 类水暨“污水零直排区”创建、海绵城市建设、美丽河湖建设、水美乡村等建设,通过断头河打通、河床底泥疏浚清淤、生态堤防建设、清水环通工程等措施,立体治理河湖生态,区域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地表水水功能区水质全达标。

下姚江(江北区段)河湖圈区域内大部分村庄已设置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处理生活污水或纳管,但仍有部分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接户率低,部分村民生活污水直排河道的现象;下姚江(江北区段)河湖圈部分河段水质透明度较差,浊度较大,存在底泥污染的可能。

(三)宜居层面

以水文化为载体,推进滨水河湖建设。深入挖掘江北区水文化资源,贯彻乡村振兴战略,将水文化保护、宣传融入到全域旅游项目建设体系中,以水岸生态、湖泊湿地建设为依托,兼顾景观、文化、休闲需求,形成“点、线、面”全域水城融合常态发展的水文化经济建设格局,重塑名城水脉,展现运河风采。持续推进特色自然水景观管护治理工作及水文化展示村建设工作。融合沿江、沿湖美丽交通走廊建设、沿线古城古村保护、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滨水公园建设等,“美丽宜居”的滨水河湖空间逐步完善。

城市建设发展中,对于水系保护及滨水空间开发利用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且受土地等要素制约,河道治理更多地还是以满足基本行洪排涝功能为主,水岸空间未得到充分利用,与城市规划、文化保护、旅游发展以及乡村振兴等的融合度不高。下姚江(江北区段)河湖圈两岸现状滨水步道长度不足,沿河文化展示带离人民群众的期望还存在一定差距。下姚江(江北区段)存在大量河埠头,存在洗衣洗菜现象,可能污染水质。

(四)智慧层面

为推动辖区水利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江北区农业农村局还结合水利工程管理需要,构建以“数字防汛、数字河湖”为特色的智慧水利综合应用平台,打造整体智治、高效协同的江北区智慧水利应用平台,提升水利数字化管理水平。同时以全省水域监管“一件事”试点为切口,对接省水域监管平台、市河湖长制管理平台,以期实现水域监管跨部门、跨层级协同应用。

江北区实行四级河长制度,河湖面貌总体良好,但局部河道现场调研过程中,仍存在岸墙破损、栏杆锈迹断裂、标识标牌设定不到位、水面存在漂浮物等现象,需进一步落实河湖管护制度,做好河湖管护。

(五)富民层面

深入推进“水旅游兴镇”,着力构建旅游目的地产品体系、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体系和高质量旅游服务体系,加快打造世界知名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各镇立足资源禀赋,通过多业态融合,山水田园引得游客纷至沓来,旅游收入不断增长。乡镇临水可以发展新式小岛聚餐点、田园烧烤等形式。

江北区对已有文化遗产缺乏充分的品牌价值挖掘,尚未对水文化元素进行系统整合以及水文化载体的建设,致使公众对江北区水文化认知程度不够,对“水兴城”的理解模糊,水文化建设步伐亟待加快推进。沿河文化要素保护挖掘力度不足,文化宣传活动有限,加之缺少“文化载体”,从而使得城市发展布局中河道“孤立”现象,城市文化魅力彰显有待进一步提升。美丽池塘、美丽乡村、水美乡镇等的建设应当充分结合江北区旅游精品路线的建设以及未来乡村、未来城镇的开发建设,行业融合,合理推进河湖美丽。例如姚江农业公园等区块建设,有着丰富的山水人文资源优势,现阶段的水经济挖潜取得了一定成效,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的不断提升,充分结合区块开发定位,注重区块的特色底蕴,进一步挖潜区域的滨水资源优势,进一步推进水产融合、水旅融合、水城融合的建设,以水文化激活水经济,助力乡村振兴,让幸福河湖惠及人民。

三、对策措施

(一)全线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围绕“防洪、防潮、排涝”防洪减灾安全短板问题,从完善区域防洪减灾体系的角度出发,加快补齐防洪(潮)、排涝短板问题,同时积极推进“蓄滞”空间建设,提升区域洪涝水滞蓄能力,按照“上蓄、外挡、中疏、强排”+“内滞”治理思路,重点加快推进姚江湾头段堤防工程建设,补齐姚江防洪短板。打破现有“就水利看水利”的思维定势,有效利用现有农田、湿地、绿地等低洼调蓄空间,将“蓄、排”有机结合,提升洪涝水滞蓄能力,同时实现“洪水防御与农业生产”的双重效益。结合道路工程建设,实施姚江湾头北岸倪家堰段按照标准堤防整治,长度约 3km。

(二)全面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

加强面源污染防控,全面开展海绵城市、海绵农田、田园湿地等建设,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城市径流污染、初期雨水冲刷污染等,降低入河污染物浓度,提高河道水质标准。

1.河道生态清淤工程。根据河道底泥实际,采取生态清淤的方式,开展下姚江(江北区段)河湖圈内河道底泥清淤疏浚。

2.农业农村水污染防治。推进氮磷拦截沟、生化塘等建设。实施非纳管村污水处理终端标准化改造工程,实现标准化运维全覆盖。

(三)全面提升滨水人居环境

深入挖掘江北区水文化资源,贯彻乡村振兴战略,将水文化保护、宣传融入到全域旅游项目建设体系中;同时以水岸生态、湖泊湿地建设为依托,兼顾景观、文化、休闲需求,加强全域“水文化+”融合,科学谋划水文化多样载体建设,形成“点、线、面”全域水城融合常态发展的水文化经济建设格局,重塑名城水脉,展现运河风采。

1.滨水慢行道路。建设滨水慢性道路,包含姚江北岸景观提升(洪塘中路-绕城高速)、姚江南岸滨江休闲带(环城北路-机场路)工程等。

2.“二横一纵”运河文化展示带。打造由姚江、慈江、官山河组成的运河文化展示带,实施姚江水利风景区、慈江-官山河运河文化长廊建设约 46km,以水为脉,串联沿岸古城、古建、古桥等文化景观,传承展示渡口文化、水利文化、运河文化等多元文化,营造大运河文化历史展示带。

(四)全力提升水智慧管护水平

深入落实水利部《智慧水利指导意见和总体方案》(2019)建设要求,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构建“1 张网+1 个库+2 平台+2 保障”总体框架,打造国内领先的区县(市)级智慧水利建设标杆。

1.标准化数据采集库建设。通过对江北区水利业务的综合梳理和水利数据的整体分析,全面梳理江北区水利数据资源目录,按照“一数一源”的原则,建立江北区水利标准化数据采集库,对各类智慧水利数据资源、相关外部门的数据资源进行整合并统一存储于标准化综合数据仓库,同时利用数据清洗引擎进行数据资源的清洗转换以及“再组织”,以实现水利大数据资源的高效共享和利用。

2.专业化行业服务中台建设。通过统一的授权和认证实现不同业务系统的统一登录,为用户提供统一的信息资源认证访问入口。同时,建立完善的用户管理体系和权限管理体系。

3.智慧化业务应用平台建设。大力开展江北区河湖智能监管提升工程,利用无人机、智能视频分析识别技术,提高河湖巡查智能化水平,建立综合管理平台,提升河湖智能监管职效率。

(五)全面推动水产业富民惠民

积极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挖掘河湖生态价值,探索河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姚江农业公园区块建设,建成一批富有产业调性、文化创意、乡愁风情的农文旅融合示范项目。

建设姚江农业公园农业产业园区,具体包括打造现代化集种植业和观光业的造七彩水稻,七彩油田;园区休闲化景观化提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