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730175419/2024-58866 | ||
文 号: | 北区文广旅〔2024〕33号 | 主题分类: | 旅游,文化,文物,广播、电影、电视,其他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体裁分类: | 答复 |
发布机构: | 区文化广电旅游局 | 成文日期: | 2024-05-08 |
刘峰代表:
您在区人大十二届三次会议上提交的《关于打造江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建议》,我们收到。我局领导十分重视,对您提出的问题专门研究,并组织人员进行了认真办理,现将您提出的建议答复如下。
一、关于将非遗代表性项目集中整合的建议
慈城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千年古县城,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我区共有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9项,其中,省级代表性项目5项,均在慈城镇,保护和利用好慈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一是助力古城古建筑和非遗项目的协同保护开发。今年4月,市人民政府审批通过《宁波市慈城古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为其整体性保护、建设提供了依据,其中重点提及将加强东城冯俞宅、西城永明坊节点的文化辐射作用。根据前期与景区运营方慈城古县城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对接,古城建设投入大、收益周期长,古城古建筑与非遗项目的协同保护开发需要全面统筹、稳步推进,目前慈城已建成的泥金彩漆、骨木镶嵌、龙船木雕、螺钿镶嵌、清供摆件等非遗场馆,主要坐落于民权路、太阳殿路、太湖路核心区域内,下步我局将对慈城的各类非遗项目、非遗展馆等进行综合梳理评估,协助运营公司推进慈城各类非遗资源向太阳殿路等核心区进一步集中整合,促进特色街区与非遗项目相融相生。二是推进慈城非遗项目品质提升。下步我局将积极指导慈城水磨年糕制作、玉成窑、骨木镶嵌等省级项目向国家级项目努力迈进,并助力引进有特色有代表性的各类非遗项目,通过内建外引,打造具有高辨识度、文化IP特质的非遗龙头,提升慈城非遗项目品质。三是加快融合发展。积极依托慈城非遗资源,以“非遗+”为主题,助力打造非遗研学线路等,发展体验旅游,形成独具特色的慈城品牌。完善相关扶持政策,加大非遗传承人保护,鼓励社会力量合理利用非遗项目开发相关文化产品和服务,促进非遗活态传承。加大宣传助推力度,积极推荐非遗场馆参加市级“一人一艺”新空间等评选,会同做好非遗宣传报道,充分利用抖音等新媒体手段,提升慈城非遗项目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为慈城古县城5A级景区创建汇聚文气人气。通过我局努力,今年5月慈城水磨年糕项目入选央视《非遗里的中国》第二季。四是深挖文脉底蕴。挖掘慈城传统医药等非遗项目,国家非遗保护中心最新数据显示,1557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其中数量最少为传统医药类,仅23项。具有千年历史的慈城素有药商故里美称,宋朝开始便有药商的记载,药商文化连绵千年,拥有着深厚的内涵和底蕴。自明清以来,慈城本地籍人士中便出现许多从事传统国药业的成功者,著名的如北京同仁堂、广州敬修堂等。下步,我们将以慈城古县城传统医药特色为抓手,加大慈城传统中医药历史挖掘及项目申报。
此外,我局还将推进区级非遗馆项目落地,并积极争取市非遗馆落户江北。区级新非遗展馆将依据省级非遗馆建设标准打造,集展陈展演、传承传播、体验活动等多种形式于一体,全方位展示我区非遗文化,届时慈城镇非遗代表性项目可纳入馆藏,该项目于去年6月底开工,预计2025年底落成开放。
二、关于创建数字非遗馆建议的答复
目前,我局已在谋划建设“文旅晓灵通”智能服务平台,该项目为省厅数字化改革第二批试点应用,由市文旅局和我局联合申报建设。“文旅晓灵通”将依托智能(含语音)AI引擎,利用深度学习技术方法,通过语义识别、意图识别、意图预测,调用后端文旅大数据,关联文旅地图、综合知识库等,通过智能问答机器人,让公众随时了解文化场馆、景区景点的资讯、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并实现个性化线路定制,全方位提升服务新体验。该项目目前已列入江北区2024年度第一批政务信息化项目并上报市局评审,核定投资额140万元,项目建成后可供全大市各区(县)推广复用。
下步,我局在区级非遗馆建设中,也将充分考虑数字非遗馆的建议,整合线上平台资源,积极探索利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逐步实现非遗线上展示、3D实景互动、沉浸式体验等功能,将非遗文化虚拟现实化,提升非遗文化项目的吸引力,促进非遗以更活化的形态走进大众生活,以数字化激活非遗新魅力。
刘峰代表,衷心感谢您对我局工作的关心关注,感谢您在区人大十二届三次会议期间给我局工作提出的宝贵建议和意见,希望您今后继续关心、支持我局工作,给我局多提建议意见,我们将根据您的建议意见,努力改进和做好工作,为江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联系人:吴建成;电话:137****5180)
宁波市江北区文化广电旅游局
2024年5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