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四十人⑫ | 四方户籍窗口,她守了40年
采访的那天,临近午饭时间,在宁波市公安局江北分局政务服务中心,民警吕慧刚刚站在柜台边热情地回答完办证群众的咨询,就一路小跑着进了约定的地点。她半坐在沙发上,制服挺括,腰背笔直。尽管戴着口罩,但眼神里却写着满满的温柔,鬓角的白发似乎又比前阵子多了一些。
“不算不知道,我已经干了40年户籍了啊。”经过大家一番“严格”的核算,得出了工作40年的“惊人”数字后,这位堪称江北户政“元老级”的人物笑着说。
是的,40年。从1984年被分配至孔浦派出所户籍窗口后算起,又先后去到辖区几个派出所担任户籍民警,再到1997年来到江北户证中心一直到现在,吕慧始终没有离开过户籍业务。站着笑迎、坐着登记、上门服务……40年的从警生涯中,吕慧没破过一个案子,也没抓过一个疑犯,她坚守着小小的户籍窗口,见证着户籍制度的变迁和这座城市的发展。
吕慧在窗口为群众办理户籍业务
(一)
“以前的人很重视户口的。”吕慧并不善谈,更多时候是看着别人在讲,但说到户籍制度的变迁时,她才慢慢打开了话匣子。
她说,过去落户政策紧,人口流动也不像现在频繁,“当时还分城镇、农村非农业和农业户口,区别很大,户口还直接关系到小孩读书、分粮票以及各种福利、配套。在那时候的海曙、江东、江北三区,落户控制得很严格。”吕慧回忆道,在她工作的第二年,宁波专门成立了“宁波市户粮控制办公室”,同年又出台严格控制市区人口增长的暂行规定,进一步明确进入市区的落户渠道和进城政策,“那时候实行千分之二农转非指标,你们现在这些小孩都没听说过吧。”
我们这些小孩不知道的还有,那时候电脑还没有普及,老百姓的户口本都是手写的黄皮纸,户籍管理工作基本上也是靠手工登记,容不得户籍民警一点马虎,需要仔仔细细一笔一笔填上,再一字一字认认真真校对。
上世纪八十年代,江北户证中心到社区街道摆摊设点,为群众现场提供户籍政策咨询业务
而后,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国家逐步放开政策,城区落户政策稍有松动,宁波市政府出台蓝印户口,这是一种介于农业与非农业之间的户口性质,农业户口登记为蓝印户口一定年限后,转为非农业户口。要知道,有“居民”户口在那个年代是很拿得出手的事情,很多农业户口的老百姓希望就此转为非农业户口。为了更及时地传递最新政策,包括吕慧在内的户证姑娘便拉起自制的横幅,摆出手写的小黑板,拉上几张桌椅在银行、居委会门口放下,便有群众围过来咨询。姑娘们会细心地记录下群众每一个“疑难杂症”,只要政策有改变,就第一时间通知到群众。
江北户证中心在全市率先推出开展流动服务车上门办证服务
到了1998年,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解决当前户口管理工作中几个突出问题意见的通知下发,实行婴儿落户随父随母自愿,允许已在配偶所在城市居住的另一方,以及身边无子女的老年父母可以在城市落户后,一度掀起了一股转户口性质的热潮。“为此,我们还专门举办了‘农转非’准迁证集中发放活动。”吕慧告诉记者,同年7月,宁波市政府又出台了新生儿随父随母申报落户政策,改变了多年来一直随母落户政策,这一政策的施行,不仅极大地方便了群众,而且也大幅增加了市区落户人员数量。
江北户证中心成立一周年活动
而这期间,对于吕慧而言,还有一件非常值得纪念的事情:1997年4月,在江北区西草马路,宁波市公安局江北分局户口证件办理中心挂牌成立。这是当时宁波市公安系统中第一家集中办理户口、证件的工作机构。从成立伊始,中心就推出“365天无休息日工作制”,吕慧在这里度过了27个365天,户口簿从最初的手写黄皮纸,后来的绿色封面插页式,变成了现在这种内页全部由机器打印的棕色封面,制服从橄榄绿到深灰色再到警察蓝,从手写档案到电脑录档再到指尖办事,几次迁址、增设窗口,江北户证中心陪伴了她的青春,吕慧亦像对待孩子一般温情地守护中心好好成长。
(二)
如今,说起户籍业务,大家往往会想到的是身份证。的确,小小的一张卡片,关系着老百姓的身份验证、交通出行、酒店住宿、教育等方方面面的事项。“我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咱们还没有居民身份证一说。证明身份需要用居民户口簿和单位介绍信。”吕慧告诉记者,1986年宁波启动一代身份证制证工作的,16周岁及以上居民统一制作发放,办理一代身份证要先核对户口簿,所有工作都是人工核对、编号,而且环环相扣,绝对不能有任何纰漏,工序复杂又耗精力。“那时候我们都是裹着大棉袄,通宵在会议室里,一本本户口簿挨个核对。”谈起这些,吕慧的言语中带着对那段岁月的眷恋和欣慰之感。
1999年11月,江北户证中心民警为群众送证上门
1995年,一代身份证采用新工艺制作,添加了防伪措施。到了1999年,国务院决定建立和实行公民身份号码制度,每个公民都有了一个唯一的、终身不变的身份代码,公民身份号码由15位变成18位数。2000年以后,扑面而来的电子化浪潮,公安信息化也逐渐走向台前,越来越多的网络技术被应用到户口审批管理上。“有了计算机就更要细心,像现在的年轻民警更依赖系统,我们的吕老师就像我们的老底子档案库一样,系统里找不到的东西我们就问她,她都能精准找到。”中心主任费飞告诉记者。
其实,除了普遍的新办补办换证等需求,老百姓也会碰到各种“疑难杂症”。林奶奶的老伴在二十多年前过世了,但其户口簿上的婚姻状况一栏一直没有更新。因急需办理公证相关事宜,林奶奶需要办理婚姻状况更正。可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的结婚证、老伴过世的相关证明早已遗失,林奶奶只能来到户籍窗口求助。吕慧在核实其本人信息后,先通过电话分别联系婚姻登记处和派出所档案室,在确认均有完整存档,能证明相关情况后,就开始着手为其办理业务,迅速将更新信息后的户口簿交至林奶奶手中。“本来这也不是一件开心的事,但因为有了你的帮助,事情变得十分顺利,也让我舒心不少,真是太感谢你了!”坐在老年人服务专窗前的林奶奶双手紧握崭新的户口簿,不停地点头致谢。
吕慧(右)和她的老同事们
再早些年,有一个70多岁老人匆匆来到窗口,反映他刑满释放后,户口没了,也没地方落户。也是吕慧和同事们多方查找,最终帮他查找到了原始资料,帮他落了户。老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出于感激,和江北户证中心结了对,经常互帮互助,回报社会。“老百姓的事,有些在我们看来是一百件经手事情中的小事,但在他们眼里就是关系切身利益的大事。”吕慧常常这样说。
吕慧告诉记者,因为工作的特殊性,她在值班期间不敢喝太多水,上厕所也是挑没人的时候。中午吃饭最多只有10分钟,吃完得立即回到岗位上。虽然工作辛苦,但每帮一位群众办完业务,对方一句感谢,都似暖流心中流过。
现在,还常会有人直接要找吕慧办事,多年来的真诚服务,让辖区中很多群众对吕慧有了特殊的信任感,吕慧的身边有了很多的“铁杆粉丝”,耐心、细致、专业是大家给吕慧的一致评价。
(三)
全市首家同时办理出入境证件的办证机构、全省率先试点甬舟“跨市通办”……多年来,吕慧见证了江北户证中心的许许多多个首创工作。近年来,江北户证中心又陆续推出了流动服务、上门服务、异地办证、绿色通道等品牌服务。宁波市公安局江北分局政务服务中心(原江北户证中心)曾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集体等多个国家级荣誉及浙江省模范集体、浙江省人民满意政法单位等25项省级荣誉,并荣立集体二等功1次、集体三等功4次。
“回想着我的40年,看到孔浦划进宁波城区,宁波大学落户江北,落户政策逐年放宽,城镇化水平一步步提升,我由衷地高兴。”吕慧说道。近几年,为贯彻落实党中央“人才战略”,宁波市政府陆续出台放宽落户的相关政策,落户门槛进一步降低,吸引更多的各类人才来宁波就业创业。从最初的手写户口簿、一代身份证、各类落户限制条件到现在加入了芯片具有指纹识别功能的二代身份证和“放管服”改革工作中各类便民政策的一项项推出,作为户籍工作变化的亲历者,吕慧由衷地感到高兴。在这一步步微小的变化中,足以窥得,我们迈向未来从不止步的进程。
吕慧感慨,过往,老百姓盼星星盼月亮盼“户口”,如今,一站式办理落户手续,还可以“刷脸扫码”网上自助申领相应证件,她透过小小的户籍窗口,看到大改革的发展之路上为美好生活奋斗的脚步不停,越来越多的人因此选择宁波,留在宁波,爱上宁波。
育才路118号北投大厦B楼,正是宁波市公安局江北分局政务服务中心,365天“不打烊”,一拨拨的老百姓从这里满意而归,一届届的民警在这里开始了从警之路,“吕老师”一直在窗口前,笑脸相迎、悉心指导,一年一年,如40年前那个刚刚穿着绿色制服的户证姑娘。
在采访中,吕慧打趣说自己“没有上进心”。说罢,她又想了想,笑眼弯弯地告诉我,一辈子干好一件事就够了。
正如电影《海街日记》里的那句台词所说:很多人说生活没那么简单,可是生活本就是一餐一饭,一生专心做好一件事。
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59岁的吕慧如今还依旧站在中心的窗口边,用实际行动兑现着“您的满意、我的心愿”这一为民承诺。纵然两鬓飞霜,吕慧站姿也同样笔挺,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新户证人继续前进,也继续书写着属于她的珍贵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