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战略”江北实践|沃野田畴春风劲 乡村振兴势如虹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八八战略”20年来,江北农业农村改革创新走在全国前列,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有效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江北特色的“三农”发展之路,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面貌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乡村振兴迈入新征程。
姚家村多彩稻田。
2003年到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6687元增长到48088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也从2.15:1缩小为1.65:1,2022年全区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5亿元,集体经营性收入2.58亿元。
现代农业照亮农民小康路
“小康生活就是现在这样,挣钱多,愁事少,有盼头。”谈起小康,勤劳的江北农民脸上洋溢着幸福。近年来,我区已形成粮食、蔬菜、水果、苗木盆景、茶叶、奶业等六大传统优势产业和精品果蔬及中药材两大高效新兴产业并重的现代都市休闲农业发展格局,正从过去的“菜篮子”转型为今日宁波的“后花园”。
宁波牛奶集团十八牧场全景。
在推出“江北农好”区域公用品牌的基础上,我区打造了一批有特色、有竞争力、有规模的本土知名品牌和新型农业生产主体,带动江北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截至目前,全区已创建浙江名牌农产品1个,绿色食品6家主体、8个产品,更涌现出许多优秀农业品牌,如宁浩家庭农场的稻米、至诚家庭农场的水果番茄、晓叶家庭农场的西瓜、阿东水果专业合作社的阳光玫瑰葡萄相继获得省、市级评选金奖。
同时,我区鼓励传统农业经营主体积极“触网”,拓宽销售渠道。浙江省目前规模最大的微型盆景出口基地——慈城镇出口盆景精品园,2019年就试水“直播+微拍”,销售额约200万元,占总销售额的30%以上,且逐年提升。慈城年糕、宁波汤圆等老字号企业也采取电商、微商等形式进行销售。
直播卖盆景。
达人村作为宁波市唯一获评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自开园至今,达人村景区已接待游客150万人次,营业收入超1亿元。北郊的农民也变身为“四金村民”,通过土地房屋流转赚租金、村集体股份分红赚红金、景区就业赚薪金、大型活动帮工赚佣金,每年为农民增收近390万元,共同富裕的愿景一步步绘成现实。
达人村夜景。
达人村的成功,是我区发挥近郊地理优势,推动空间规划“一盘棋”的缩影,也是加快发展“农业+旅游”的一个侧写。目前,全区发展集民俗农耕体验、田园花海风光、瓜果蔬菜采摘、城市近郊微度假于一体的生态农场、观光农庄、精品民宿等经济实体近50家,把农业打造成为有得吃、有得看、有得玩的缤纷产业。2022年,全区休闲观光农业、农家乐、民宿接待游客152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32亿元。
村集改革探索共富新模式
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区农村集体经济规模迅速扩大,20年来集体资产、收入、经营性收入总量分别增长了32倍、35倍和27倍,集体经济成为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经济基础。
洪塘湾。
2009年,我区创新农村经营和信贷方式,在全国率先推出农村“两权一房”抵(质)押贷款的农民创业融资新模式,唤醒了农村沉睡资本。2015年,我区入选全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试点,持续探索“三权”的有效实现形式。2017年,我区创新性地将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人员股权关系、制度执行监督、集体经济发展绘于“一张图”,涵盖全区110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成“一区一图”,实现全区共132平方公里土地、470万平方米厂房“全覆盖”。2021年,我区创新推出农村二维码收据,实现村内收据数字化管理,做法被省农业农村厅发文推广。2022年,开展以“市场化改革+集体经济、数字化改革+强村富民”为主要类型的强村富民集成改革,并迭代升级“智管家”应用。
全区20余个村共投资江北信用社股金约2亿元,每年以10%的固定回报率获得利息收入约2000万元。鼓励通过购建标准厂房、街面商业用房等措施发展村集体物业经济,增加物业租赁收益。同时将“一张图”应用于“公共资源交易系统”“阿里拍卖”“中拍平台”等线上竞拍系统对接,扩大信息覆盖范围,克服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增加经营收入。
抖音电商直播基地。
乡村产业业态蝶变升级,甬江街道北郊片区探索整体打包出租等增值方式,实现以“地”生财,以“房”生财。洪塘街道则以“村级整治+镇级规划+主体招商”发展模式,在赵家村、洪塘村淘汰落后产能200余家,抢出了14万平米的崭新空间,形成了集数字经济、科技创新、休闲体验于一体的“洪塘湾”。庄桥街道洪家村在清退原承租的7家散乱污企业后,引进一家规模企业投资约300万元,将原厂房改建成小微产业园。
精雕细琢扮靓乡村“高颜值”
从未有工业进驻的毛岙村山清水秀,每年有大量游客来旅游。原本为了村民致富而种植的各种经济作物,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升,在当地就能转换成“红票子”。
毛岙村。
鞍山村在2012年就乘上美丽乡村建设的快车,广泛发动群众,开始对村庄环境进行全面的整治。专业设计师为村庄进行整体规划,参照了保国寺的建筑风格,对540处房屋进行了仿古屋顶等改造,白墙青瓦成了鞍山村的新名片。
南联村从一个村庄破败、垃圾遍地的穷山村,通过污水处理系统、环湖长廊景观绿化、饮水及室外给水改造、饮用水深井取水、游步道建设、石桥头山塘整治等一批新农村建设的项目、民生实事工程的实施,蜕变成环境清幽典雅的农旅村。
南联绿道。
这一个个远离城市的美丽乡村,借助其生态环境优越,农业资源丰富,民俗文化浓厚的优势,讲述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彰显出生态文明建设强大的生命力。
“以前,村级物业‘散乱污’比较普遍,不仅影响着村容村貌,也制约了村庄的提升改造。”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对于城镇周边村落,江北通过淘汰“散乱污”企业,盘活村中闲置资源,以建设农村小微生态产业园为抓手,将各类文创产业和生态资源留在村里,带动农村村级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乡村新型产业集聚区,华丽蝶变的洪塘湾、游客如织的达人村就这样应运而生。
毛岙村游客中心。
不仅如此,江北全面推进“美丽城镇”“美丽庭院”“美丽田园”和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打造乡村全域风景线,全区累计创建省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64个、精品村24个、特色精品村9个、示范街道4个。随着农旅融合的深入,乡村旅游兴起,全区已实现景区城(镇)全覆盖,共有3A级景区村11家,建成开业精品民宿(客栈)20家,整体品质全市领先。与此同时,城乡配套设施也得到同步完善,随着“厕所革命”的深入,我区超额完成各类厕所改造新建775座,其中,旅游厕所103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实现保留村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