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2951467/2023-51841 主题分类: 司法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体裁分类: 其他
发布机构: 江北区司法局 成文日期: 2023-02-24
江北区司法局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思路
发布时间:2023-02-24 09:37来源:区司法局浏览次数:

2022年,江北区司法局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区委政法委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全区中心工作,积极探索创新,努力争先进位,为江北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创智和美城区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一、强化统筹协调,推动法治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一是交出法治建设高分答卷。出台法治江北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构建“两方案一意见一分工”法治规划体系。组织开展“法助共富、法护平安”专项行动,持续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宣传贯彻“八进”活动,常态化进行法治工作情况通报,推进街道(镇)合法性审查提质增效,推动我区2022年法治浙江社会满意度测评首次位列全市第一,连续4年法治浙江(法治政府)考评位列全市第一、全省前列。政务服务“一件事”集成改革获评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系宁波首个且唯一一个。“打造符合新时代要求人民调解队伍”和“教科书式执法”两个项目入选全省2021年度有辨识度有影响力法治建设成果,区司法局获评全省司法行政系统法治建设工作成绩突出集体。二是打造依法行政模范样板。成立全省首个执法监督指导站,联合区法院、区检察院、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构建行政执法改革“3+N”多元共治体系,同步建立“六联”工作机制。与市司法局共建“法律法规规章实施数字化多跨监督”系统,单独承建“行政执法监督扁平化指挥系统”,该项目已纳入省委改革办《2022年度全省重大改革(重大应用)“一本账S3”》。2022年发放《执法监督通知书》15份,监督建议书2份。落实重大决策要求,全区纳入目录化管理的重大决策事项15件,均按照要求履行重大决策程序。严把合法性审查,2022年审查规范性文件和合同53件。开展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宣布失效或废止33件。开展行政复议“以案治本”专项行动,办理的2件案例入选全省行政复议典型案例。三是推动基层法治实践提质增效。与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合作,成立区法治建设促进中心,建立博士工作站,组建“知识产权”“凤凰行动”“涉外法律”“港航物流”等四支服务促进团队,助力法治建设跃迁升级。全市行政复议基层服务点揭牌仪式率先在江北举行,实现行政复议申请线上、线下全区域覆盖目标。2022年复议纠错率为0,负责人出庭率保持100%,全区行政诉讼败诉率2.7%,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目前各项数据均位列全市前列。在慈城镇设立全市首创综合行政执法领域行政复议基层服务点,一站式解决涉“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争议事项。成立江北区基层法律服务中心,新增事业编制3个,进一步加强基层合法性审查力量。2022年,8个街道(镇)合法性审查数量达948件。

二、赋能基层治理,绘就社会安全稳定“和美”底色

一是推动矛盾纠纷高效化解。深化调解学院建设,编印了《老王解惑案例选编》并纳入调解学院教材。组建由28人组成的,涵盖物业、医疗、交通、劳动、治安等领域的矛盾纠纷调解专家库,做到“对症下药”,优化处置能力和处置效率。加强专业调解组织建设,联合善宁社会组织成立全市首家未成年人权益保障人民调解委员会。与市律协、区矛调中心等部门共同设立婚姻家事调处(辅导)工作室。联合区外事办、街道、派出所等在老外滩设立涉外调解工作室。与人社、工会、矛调中心等成立江北区劳动调解中心。2022年,各调解组织已累计调处各类矛盾纠纷6947件,调处成功率99.8%,涉案金额达4.49亿元。二是推动法律服务普惠高效。实施法律服务“春风计划”,组织专业普法团队全程参与区人社局举办的系列新春招聘会,为稳就业促发展提供坚实法治保障。组建10余个法律服务团,服务辖区“精专特新”企业。全区145个村(社区)实现了全区村(社区)法律顾问全覆盖,打通法律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落实法律援助经济困难证明承诺制,开辟农民工维权绿色通道,在残疾人服务大厅设置了公共法律服务站,完善部队公共法律服务站运行,在基层司法所配齐配全公共法律服务自助终端,形成“中心+所”“1+8”的自助服务体系,丰富了服务获取方式。2022年,累计共接待群众4928人次,办理法律援助756件。三是推动“智慧矫正”迭代升级。推进社区矫正数字化、规范化、专业化建设,全市率先开发完成自助报告轮巡系统,解决了人工接听报告电话大量重复工作的问题,并有效杜绝“人机分离”现象。加快“智慧矫正”建设,争创部级“智慧矫正中心”,已完成省级验收。运用“浙里连心”心理平台对所有社区矫正对象进行“五色心情码”赋码,截至目前建档率达到98.8%。与宁波市开放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帮助社区矫正对象学历、技能双提升。

三、践行司法为民,实现公共法治资源优质均衡

一是法治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持续推进“无证明(证件)办事之城”改革,新增2件事项。探索推行违法事项告知承诺制,实施涉企柔性执法。实现村社和市场主体法律顾问全覆盖,依托“红韵法治亮楼宇”服务平台,开展法治体检,走访企业5827家,开展法律服务上万次。联合区工商联、区法院、区检察院召开首届民营经济法治建设峰会,推出助企纾困政策20条。聚焦涉外涉疫两大主题,梳理印发了中英文双语版的《新冠疫情防控背景下涉外企业常见法律问题指引二十条》和《新冠疫情期间企业相关法律问题指引》,为企业依法处置提供参考。打造“企航北岸”普法直播间,推出多期面向民营企业的普法直播。在省工商联发布的《浙江省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报告》中,江北在营商法治环境一项排名全省第一。二是公民法治素养有效提升。推进“八五”普法规划,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工作责任制。强化普法阵地建设,在法治阵地配置扫码阅读、智能语音播放系统等,提供“自助式”普法服务。坚持普治结合,推动甬江街道外漕村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在法治实践中普及法律知识。探索“法治+”普法模式,开展“法治+教育”,在宁波交通高级技工学校成立江北区“小工匠”法治教育基地;开展“法治+直播”,依托普法云直播推动“法治云接力”;开展“法治+共享”,联合区教育局、灵峰学校、越西县南城小学共同开展法治毕业礼活动;开展“法治+文艺”,与区文联合作成立法治文艺工作室,开展法治书画展、法治文艺汇演等活动20余场。建成全省首个习近平法治思想宣传主题公园——法兴园,全市唯一入选2021年浙江省“十大普法影响力事件”。宁波市青少年绿色学校已入选省级首批公民法治素养观测点。三是推动律师行业持续发展。区司法局以江北在全市率先出台高端专业服务业扶持政策为契机,实施律师行业“扬帆行动”,深入推动律师行业高端服务业发展,培养高层次法治人才。发挥税收返还、人才补助等政策优势,大力招揽“五院四系”毕业的、非本地的优秀人才。截至目前,各律所创收约4.07亿元,同比增长6.82%,新增律师79人,律师万人比达11.49,已超过共同富裕指标要求。

四、紧抓队伍建设,打造作风过硬司法行政铁军

一是注重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继续深化打造“红韵法治+”党建模式,通过“红韵法治微课堂”素质提升、“红韵法治志愿者”服务增效、“红韵法治云党建”阵地亮显三大工程,擦亮司法行政党建“新名片”。立足“党建宣传新阵地、数据融合新路径”定位,打造司法行政党建“云展馆”迭代升级,设置智慧一体机打造红色亮显工程,循环播放党建云展馆、学习强国、新江北等平台内容,有效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用好慈城冯定纪念馆、真理园、红色驿站、两新学院等红色教育阵地,开展党性教育等活动,增强干部的荣誉感、使命感。强化军地共建,与武警海警总队第二支队舰艇一大队签订了《双拥共建协议书》。二是注重提升干部能力素质。实施“壮苗成才”计划,成立青年学习小组,积极开展“浙青年 爱学习”活动,以青年说、青年诵读等形式开展主题学习,持续推动理论学习走深走心走实。选调年轻干部到省、市、区各单位学习锻炼,开展“青蓝工程”,以“导师结对”的形式增强对年轻干部的引领和培养。持续开展“红韵法治”微课堂活动,组织线上线下的各项培训学习15次。三是注重队伍纪律作风优化。有力开展“五问五破冲在前、五比五先当表率”机关作风建设专项行动,成立工作专班,开展“两个先行”大宣讲、“对标先行”大讨论、问题大检视及组织生活会,形成领导班子、科室、干部个人高质量“三张问题清单”,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针对年轻干部落实全链条教育管理监督“风纪扣”工程,组织落实 “廉承诺”“廉教育”“廉提醒”等8项任务,组织机关年轻干部集中签订《廉承诺时光书》,进行了集体谈心谈话,进一步引导他们自觉增强法纪意识和规矩意识。疫情期间,派出800余人次积极参与行政点长、北仑疫情支援等疫情防控工作。


2023年工作思路

2023年,区司法局将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深学笃行习近平法治思想,认真履行“一个统筹、四大职能”,推动全面依法治区和司法行政工作加快面向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为推进“两个先行”“六个之都”建设,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示范城区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一、抓好统筹协调,持续推进依法治区工作

一是落实法治建设规划。发挥区委依法治区办牵头抓总作用,贯彻落实“两方案一意见一分工”法治规划体系,聚焦行政诉讼一审败诉率等关键法治指标,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落细。完善法治建设促进中心,开展“六个一”法治活动。针对年度考核扣分项、合法性审查等重点工作,开展常态化通报和督察。对标法治浙江(法治政府)建设“五位一体”新考核体系,完善法治考核制度,着力提升法治江北建设满意度,推动法治江北建设提档升级。深化街道(镇)法治化综合改革,推动健全乡镇一级法治统筹和合法性审查机制。二是培育精品法治创新项目。纵深推进法治建设“八大工程”,在基层法治建设水平、乡镇街道合法性审查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争创亮点。完善法治江北创新项目库,做好教科书执法、法治保障人大夜聊等创新项目培育,积极打造法治新亮点。加快出台法治督察与纪检监察监督协作配合实施方案,开展清单式法治巡察,打造有江北特色的做法。三是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强化法治建设促进中心建设,开展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在合法性审查质效提升、重大行政决策闭环管理、打造既有力度又有温度的行政执法品牌、法律服务优质高效共享、无证件(无证明)办事之城等方面争创亮点。如推动涉企柔性执法,完善对民生领域和涉企领域的免罚机制,探索建立行政处罚的缓罚考验机制。

二、紧盯依法行政,持续助力法治政府建设

一是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建立和完善重大行政决策责任倒查及终身责任追究机制,推动区域重大行政决策目录化管理。 加强基层法律服务中心建设,增强合法性审核力量。细化乡镇(街道)合法性审查规范,提升合法性审查效能。推动构建高效的立法意见征询和反馈体系,持续打造“村民说立法”品牌。搭建“线上+线下”网络平台,充分利用“一起立法”意见征集机制,实现多点触发、同步征集良好氛围。二是全面提升行政复议应诉工作水平。拓展行政复议基层服务点入驻领域,探索向重大工程和大型专业市场延伸。探索行政复议员制度,提升行政复议专业化水平。依托“3+1”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机制,坚持“有案必调”原则,强化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作用,推动行政复议更深层次保障全区重点征拆项目。统筹做好全区各行政机关的应诉指导工作,保持行政诉讼行政机关负责人100%出庭应诉率。三是着力强化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加强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开展分类分层次培训,探索“理论学习”+“实践指导”培养模式。深化“3+N”多元共治体系建设和机制完善,全面落实街道(镇)执法法制审核制度,依托法律顾问、公职律师等充实法制审核力量,以驻综合执法局执法监督指导站为核心,强化对基层执法的分类分层指导。加快行政执法监督数字化建设,积极配合市局开展“法律法规规章实施数字化多跨监督”相关开发工作,加快单独承建的“行政执法监督扁平化指挥系统”上线运行。

三、优化法治服务,持续提升群众法治获得感

一是打造律师队伍建设新高度。落实律师行业“扬帆行动”,强化律所招引和律师人才引进,继续保持从业人数和行业创收双增长的发展良好势头,进一步提升律师万人比。开展青年律师论坛等主题教育活动,加强青年律师、“两公”律师队伍建设。深化法律职业共同体建设,搭建法律职业共同体成员之间面对面交流平台,进一步推动律师与法官互评互督工作。二是开创公共法律服务新篇章。编制优质法律服务产品目录,继续深入推进“红韵法治亮楼宇”一体共建,进一步发挥市场主体法律顾问全覆盖作用,为企业开展专题法治讲堂、“法治体检”。推动公共法律服务自助机的配备向重点村社延伸,有效利用现有一村一顾问、公共法律服务站值班资源和现有的阿拉调解在线平台,积极发挥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作用,打造线上线下融合服务的“云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三是推动法律援助取得新成效。将主办人责任制落实情况纳入司法所四个平台考核内容,强化培训指导,切实落实主办人责任制。强化对律所及律师承办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的监督,切实提升办案质量。完善满意度评价机制,落实12348热线服务规范。部署开展“法援暖心惠民”活动,送法进企业、工地、楼宇。继续落实“乡村振兴、法治同行”法律援助工作措施,助推乡村振兴工作稳步推进。

四、防范化解风险,持续夯实社会平安稳定根基

一是规范社区矫正监管。规范审前调查等执法环节,严防漏管失控,规范执行地变更等执法环节审批管理,严防脱管虚管。推动社会工作项目化运作,打造“一席阳光”品牌,着重培育 “黄丝带”等精品项目。进一步优化“自助报告轮询”应用功能,努力通过部级“智慧矫正中心”验收。探索“信用矫正”,积极争取省市试点。二是加强矛盾纠纷化解。推动人民调解协会实体化运作,发挥调解基金补充作用,开展基层调解员培训,加强调解员队伍建设。围绕宁波调解学院建设持续发力,打造人民调解教育实践基地。调整以奖代补发放比例,将补贴向基层有效倾斜。打造区域调解品牌,如慈城“慈和里”调解工作室融入慈孝文化。持续提升“老王解惑”等调解品牌的影响力,推动人民调解品牌化专业化建设。切实开展进村(社区)进重点工程(项目)“巡回调”,为街道(镇)和部门疑难积案提供点单式调解服务。强化与法院“共享法庭”的联动联调,依托远程视频系统,开展线上“云调解”。继续完善“涉外”调解工作室各项运行机制,推进婚姻家庭调解(辅导)工作室规范化建设。打造调解一点通平台交通事故纠纷在线调处模块,实现交通事故纠纷在线预约、在线视频调处、在线签字履约,一站式化解。三是提升基层法治化水平。持续打造“一所一品”,推进孔浦司法所创建省级枫桥式司法所,力争辖区文明规范公正司法所实现全覆盖。扎实推进法治乡村建设,贯彻落实《宁波市法治乡村建设促进条例》,进一步发挥好乡村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的学法示范作用。加快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工作,发挥外漕村、毛岙村、安山村等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引领作用。规范人民监督员选任、培训考核及履职情况反馈机制,完善人民陪审员选任工作机制。强化法治阵地与法律服务点的一体集成建设,计划在孔浦街道全市唯一的水产市场设置集调解、普法、咨询等各类法律服务功能与一体的法治服务站;在洪塘街道打造基层治理融平台,实现多种类法律事务“便捷供给”;在前江街道少数民族集聚的产业园区探索法律服务“会客厅”,为少数民族务工人员提供便捷法律服务。

五、开展法治宣传,持续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良好氛围

一是深化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落实普法责任制,编制各部门公民法治素养提升年度重点任务清单,做好“八五”普法中期验收工作。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在省级观测点宁波市绿色学校、市级观测点慈城半樸园推出学法体验卡,将公民法治素养提升专项行动融入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二是培植基层法治文化氛围。继续提档升级姚江法治文化风景带建设,融入非现场执法、教科书式执法、行政执法“清单式”服务等法治江北建设实践成果宣传。以市纪委联合我区对慈城古城清风园进行提档升级为契机,将在园内增加法治元素,争创全国法治教育基地。与区文联深化合作,以传统文化为载体推动法治宣传,开展法治文艺巡演、法治书画展、法治文艺征集等活动。三是建立多媒体普法模式。依托宁波法治江北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与新江北报纸、江北电视台、江北全媒体中心合作,建立报纸、电视、公众号等多媒体法治宣传平台,多角度展现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活动。依托村(社区)户外LED电子屏以及企业园区、楼宇、校园公共屏等媒介,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普法宣传模式,提升法治宣传的覆盖面与渗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