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透明政务 > 聚焦江北 > 江北资讯

我们的慈孝节|16年如一日照顾母亲和婆婆,这位“慈孝典范”是怎样做到的?

发布时间:2023-11-23 09:22浏览次数:

每天清晨4点半,在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时,江北庄桥街道四斢新村村民成琼霞就已经早早起床。料理完自家家务后,成琼霞立马买好早餐,送到腿部残疾的母亲家中。穿衣服、倒尿盆、做饭、推着轮椅散步……她把母亲照顾得无微不至,直到夜晚看着母亲入睡后,才放心回家。

“新时代慈孝典范”成琼霞。

而这条通往母亲的路,成琼霞已经风雨无阻,奔走了16年。

2016年,婆婆患上老年痴呆症后又突发脑梗瘫痪,她又主动挑起了照顾婆婆的重担,擦洗身体、按摩四肢、和医生交流病情……里里外外操持。

由于过度劳累,她被查出脑垂体瘤动了场大型手术,但依然咬牙坚持,挤出时间投身志愿服务十余年。

11月22日晚,第十四届中华慈孝节开幕式暨“第七届寻找新时代慈孝典范故事”发布仪式举行,江北村民成琼霞倾尽全力照顾母亲和婆婆的故事入选十大新时代慈孝典范故事,被广泛传播,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赞誉。

“第七届寻找新时代慈孝典范故事”发布仪式。

“她们是我的亲人,不管变成什么样,我都理应要好好照顾。虽然有时候也会很累,但是想着日子总会越来越好,就过得很甜、很充实。”谈到获评“新时代慈孝典范”的感受,成琼霞连连说:“这是我应该做的,很平凡,不值一提!”

然而就是这些平凡而不平凡的事,折射出人性的至善至美。

陪伴母亲安度晚年,再忙也要定期看望的著名作家冯骥才;义务寻亲,帮助数十余家庭团圆的四川退役军人甘彪;30多年收养3名孩子,遭遇人生变故仍不言弃的新疆“最美母亲” 热比汉·莫合买……当天评选的“新时代慈孝典范”,来自海内外不同地方、身份各异,既有名人又有普通群众,但其所言所行,无不传承弘扬着千年慈孝文化。

来自山东的“新时代慈孝典范”裴树清,拥有共产党员、退役军人和民营企业家三重身份。几十年来,他热心慈孝和公益事业,为员工父母每月发放200元“孝心工资”,累计安置退伍军人和军嫂70多人、资助贫困学生5人,公司为汶川抗震救灾、新冠疫情防治等公益事业投入4000多万元。

现场还发生了一个暖心的小插曲,令人动容。来自江苏淮阴师范学院的学生严慧,12岁失去双亲,在懵懂的年纪就扛起家庭重担,和双目失明的奶奶相依为命。因为放心不下奶奶,严慧带着奶奶上完高中,又走进了大学校园。“严慧小姑娘非常不容易,以后可以来山东找我,我给她提供工作和住房!”裴树清被励志女孩带失明奶奶上大学的“新时代慈孝典范故事”所感动,郑重承诺道。

“新时代慈孝典范”裴树清(右)。

作为历年中华慈孝节的重头戏,“寻找新时代慈孝典范故事”公益活动已举办7届,推选出了70个慈孝故事,这些感人至深的故事一直被广为传颂,深深打动无数人。

此次“第七届寻找新时代慈孝典范故事”首次评选组织和团队,慈母川村、智博特殊教育培训中心、《敬老助老,为老圆梦》摄影团队当选。从个人到集体再到海内外,中华慈孝节凝聚起了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慈孝文化传承与发展中来,在扩大自身品牌影响力的同时,也赋予了慈孝文化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信息来源: 新江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