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透明政务 > 聚焦江北 > 江北资讯

全国“最美教师”来了!中国“原子钟之父”王义遒亲临故乡慈城,为母校学子讲学

发布时间:2023-11-01 11:00浏览次数:

又到银杏满目金黄时,10月30日,中国“原子钟之父”王义遒教授时隔六年再次回到家乡慈城,在母校慈湖中学为慈城学子带来了一堂题为《科技兴国,少年强国》的精彩讲学。

王义遒上课中。

“如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内的原子钟,就是由我们团队研制的……”在慈湖中学的讲学上,王义遒介绍了自己在中国波谱学和量子频标领域的科研成果,以及团队在研制第一台原子钟时的心路历程,阐述了原子钟在科技发展、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王义遒还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卫星定位系统、授时系统等科研成果逐一呈现。一个多小时的讲学,已经91岁高龄的王义遒全程站立,给母校学子上了一堂内容丰富的科普课。现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从核磁共振波谱学到量子频标,王义遒怀着“国之所需,我之所愿”的初心,勇攀科研高峰,服务国防建设,钻研教育管理,成为集科学家、学者、教师为一体的大先生。

他以自身的经历教导广大学子,要树立家国情怀,懂得回报社会;要了解自己的先天品行资质、优秀潜能,始于专注、勇于担当,拥有攻坚克难的毅力。既要仰望天空,又要脚踏实地。

王义遒上课中。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此次讲学令慈城后进者们更加明白,青春路上应志存高远、自强不息、脚踏实地,树立不负人民的家国情怀,努力练就为社会做贡献的真本事!“希望我能像王义遒教授一样,践行理论结合实践,瞄准学科前沿和国家的实际导向,做一个‘顶天立地’的新青年!”在听完王义遒生动的演讲之后,不少学子默默在心中种下了一颗向往科学的种子。

王义遒与学生对话。

寄语家乡,纸短情长。作为土生土长的慈城人,自1950年离开家乡在外求学,转眼已有73年之久。“每一次回到慈城,就好像第一次来一样……”回到家乡的王义遒对家乡的一切倍感亲切,却又宛如初见。

这片深厚的土地,滋养了一代代杰出的慈城人,故土的力量与文化始终让游子铭记于心。王义遒对家乡的学子寄予厚望:“希望慈城能够成为传统与现代交融之地,让优质地域文化滋养代代慈城学子,让更多的人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大任的栋梁之才。”

王义遒参观母校。

新闻多一点

在日前CCTV—1综合频道播出的《闪亮的名字——2023最美教师发布仪式》节目中,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出身慈城镇黄山村的科学家、教育家——王义遒。

1932年9月20日,王义遒出生在慈城镇黄山村。1937年,王义遒成为了黄山崇本学校(前身为慈城黄山王氏家族的祠堂,后改为私塾)小学一年级的学生。1944年小学毕业,进入慈湖中学就读,因当年日伪军“清乡”频繁,他在慈湖中学就读了3个月便被迫辍学。

“这段生活却是丰富多彩、印象深刻,始终让人恋恋不舍,失去了又感到无限惋惜。我从小学到研究生毕业共上过9所学校,而能够唱出校歌来的竟就只有(慈湖中学)这一所!”——王义遒

在失学一年多之后,王义遒重新在宁波中学、效实中学就读,并于1951年成功考取清华大学物理系,后因清华大学物理系并入北京大学,他也随之来到北大物理系。

1957年,他远赴苏联留学,在列宁格勒大学学习波谱学,四年后,获得副博士学位并回到北大无线电系波谱学教研室,开始从事原子钟的研究,为国家重大科研领域作贡献。

原子钟的重要性不亚于原子弹,它是世界上最精密的仪器,还是北斗系统里最核心的部件之一。在那个技术、材料皆受限的年代,王义遒与同事们齐心协力、开拓进取、刻苦攻关,于1965年成功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台原子钟——光抽运铯汽泡原子频标。

1976年,王义遒主持研制成我国第一批批量生产的“光抽运铷原子钟”,他也被授予全国科学大会奖。

在专心科研的同时,王义遒也不忘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在北大工作将近60载,他先后讲授多门电磁波谱课程,编著和翻译了多本优秀教材,将科研与教育紧密结合,春风化雨、立德育人。

1988年,他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本科教育改革“十六字方针”——“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至今仍是北京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对全国高等教育改革也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人老了,魂牵梦萦最怀念的,还是故乡和童年。”王义遒离开慈城这片故土已70年有余,但故乡的一切仍令他挂念。2018年,王义遒写下《思念故乡》一文,文中描绘了家乡的山、水、夕阳、老底子美食,还有那肆意玩闹的无忧时光,慈城是王义遒先生的人生起点,这里有他的成长足迹,前行的动力和无限的期冀。




信息来源: 新江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