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739458570/2023-00132
文 号: 主题分类: 农业、畜牧业、渔业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体裁分类: 公示
发布机构: 区农业农村局 成文日期: 2023-01-12
江北区农业农村局2022年工作总结及2023年工作思路

今年以来,我局紧紧围绕“农业现代化、共同富裕”发展总目标和“三农”金名片,聚力区委“1586”、稳进提质助农攻坚行动等重点,实施了五大富民强村工程,高质量推进“三农”各项重点工作。先后列入2022年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试点、省“市场化改革+集体经济、数字化改革+强村富民”集成改革试点、省“五水智治”数字化建设试点、省水域监管“一件事”场景应用试点等,荣获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先进县、全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先进集体、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成绩突出集体、市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工作成绩突出集体、市水利“大禹杯”竞赛优秀集体等荣誉,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交易系统荣获全国公共资源交易科技成果大赛一等奖。

一、2022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全力稳定农业生产,现代农业更加高效。一是做稳生产保供。完成粮食种植面积5.78万亩(完成率117.7%),粮食总产量2.44万吨(完成率115.5%)。截至12月底,生猪存栏1.4万头,出栏1.15万头,水产品总产量达16608吨。二是做优基础设施。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和粮功区整治优化工作,累计建成宜机化高标准农田4.6万亩,完成粮功区整治优化1.23万亩、改造验收灌溉泵站21座、建设生态拦截沟1条,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2万亩。三是做深农业产业。聚力强链补链,实施全产业链项目14个;开展“一县三基地”创建,建设慈城、洪塘片区农事服务中心,建成全程机械化应用基地2个,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6%,高于全市水平。推进民宿经济集聚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值预计达6000万元,游客数超70万人次;扶持发展农村电商,持续强化“江北农好”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建设,11个农产品获市级金银奖。四是做强经营主体。培育提升5家示范性家庭农场(省1家、市2家、区2家),推进“甬江引才”项目4个,培训现代农业领军人才4人、高素质农民50人、实用人才486人次、农创客120名,5名获评区级优秀农创客。

(二)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强村富民更加有力。以集体经济为核心的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试点为契机,抓试点、强统筹,不断激发“三农”发展活力。9月30日在全省强村富民工作会议上作交流发言。一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浙农经管”系统数据,并有序推进上线应用。全区101个村集体经济组织、6.98万户农户、7.84万社员股东、23.22万亩集体土地、7.2亿资产完成上线;累计线上审批资金505笔,审批金额871.15万元,处理完成各类预警事项2538件。二是深化“三块地”改革。制定下发了《江北区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实施办法》,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强化流转合同的规范性。全区统一流转土地1.6万亩;持续开展农民建房“一件事”工作,继续推进闲置农房(宅基地)激活利用。三是深化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拟定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产权交易管理办法的实施意见,深入开展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调研,每村建立“五个一”“消薄”攻坚小组,制定“一村一策”,推动各级资源力量下沉,实施重点帮扶、精准帮扶。全面消除经营性收入30万元以下的行政村,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行政村达到88%;“一户一干部”帮扶低收入农,实施产业项目帮扶40余万元,指导街镇和帮扶基金32万元完成20户低收入农户的居住环境改造。

(三)深化推进数字赋能,三农发展更加智慧。以数字化赋能、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发展,让“三农”事业发展更“智慧”。一是“三资”数字化智管。迭代升级农村集体资产“一张图”,开发完善交易模块,将资产、资源、资金等纳入平台交易管理,实现智能推送和互通互联,全区65个行政村均已将信息汇集成“一村一码”。集体资产“智管家”成功接入“浙江乡村大脑”—浙农富裕“地区特色场景”,推动村民由治理“对象”走向治理“主体”。二是乡村数字化智治。推进“四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联合15个部门推进28个省级善治(示范)村监测,稳步推进5个省级善治村、6个善治示范村(累计36个)、15个清廉村居和4个清廉村居示范标杆村(累计30个)建设。三是水利数字化应用。构建以“数字防汛、数字河湖”为特色的智慧水利综合应用平台,打造整体智治、高效协同的江北区智慧水利应用平台,提升水利数字化管理水平。同时以全省水域监管“一件事”试点为切口,对接省水域监管平台、市河湖长制管理平台,以期实现水域监管跨部门、跨层级协同应用。四是水域数字化监管。不断完善市区联动、街道(镇)协管的河湖监管机制,进一步提升水利治理能力和水平。运用“北斗+AI遥感”、天地一体化监管等技术,以“互联网+监管”实现河湖水面的监管全覆盖,严查违规水域侵占行为,自监管系统试运行以来,累计交办问题351个,已完成整改319个,形成问题发现、整改、处置闭环机制。

(四)坚定提升乡村风貌,全域美丽更加彰显。结合文明城市、“迎亚运”“精特亮”等专项行动,重点推进环境提升和村庄风貌塑造。一是乡村风貌整体提升。出台《2022年度江北区农村环境品质提升工作考评方案》,新设问题点位整改绩效挂钩各村考评奖补资金体系,市区两级共排查出两期287个问题皆整改到位;加快推进2个省级特色精品村、1个示范街道、1条风景线、9个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6个精品村、10个梳理式改造村建设;重点打造童家村小集镇式中心村、半浦村艺术赋能村、滨江农业乡村振兴示范带、“和美北山”(鞍山—毛岙—南联)省级共同富裕示范带创建;二是未来乡村建设提升。围绕“三化九场景”推进实施了外漕村、毛岙村未来乡村建设试点,两村已上线省厅“浙里未来乡村在线”平台,下步将逐步推广移动端应用。三是“精特亮”塑造推进。围绕三大核心IP场景,推进姚江古渡传承之线打造基本完成,半浦村庄村品质提升项目、G228江北段提升工程、村庄建筑外立面改造项目等10个项目已完工,完成投资约1.8亿元。

(五)加快建设水利设施,河湖治理更加完善。以系统理念推进水生态治理,高质量打造“水美江北”。入选市优秀典型改革灌区灌片。一是加快“5321”重点工程建设。年度水利投资目标4.5亿元(重点工程2.5亿元、面上工程2亿元、水利管理业投资3.6亿元),已完成水利投资2.5亿元。二是持续打响美丽河湖品牌。扎实推进前江、洪塘美丽河湖水美乡村、江北大河、河滩浦河美丽河湖和慈城山区片、前江片区、城区片美丽河湖片区创建,奋力推进荪湖、五婆湖治理,加速推进翠柏河治理工程。三是全面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围绕预警、预报、预演、预案,科学调度指挥,持续开展风险隐患大排查,对排查出来的风险隐患实行清单式闭环管理。建立堤防、水库、山塘等重要水利设施风险管控清单,形成“一点一策”,全面整治石桥头、白湖岭两座病险山塘。四是推进污水零直排样板区建设。开展外滩街道和洪塘街道“污水零直排”示范区建设,争取市级现场会在江北召开,创建成为全省“一市一样板”典型案例。目前,外滩街道“污水零直排样板区”实施方案已通过评审。

(六)强化提升安全监管,安全底线更加牢靠。落实安全责任,深入推进全领域、全环节、全要素安全监管。一是强化渔船安全监管。深入开展涉海涉渔领域安全生产攻坚行动,扎实推进安全隐患排查、“证业不符”渔船整治等工作,强化从业人员安全培训和应急演练。截至目前,检查渔船84艘次、排查整改隐患45个、培训135人次、应急演练10次。二是强化农机安全监管。开展“平安农机”建设,签订农机安全责任书50余份。深入开展拉网式农机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安全检查38次,出动人员106人次。三是强化农产品安全监管。全面推行“肥药两制”,强化全过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构建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现规模生产经营主体全覆盖。今年我区农产品合格率保持在99.8%以上,守好“舌尖”安全。强化生猪检疫安全防控,切实抓好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四是强化水利安全监管。结合各类法定节假日及汛期等重要时间节点安全生产大检查,对全区95处重点水利工程设施开展检查,整改并完成销号6处问题隐患,完成闭环管理。五是强化农村疫情防控。做好农村合作社、农资店、屠宰场、渔船村庄等农业农村领域重点场所防疫措施落实,组织机关干部下沉甬江、洪塘基层一线,派员驰援北仑区做好疫情防控,今年累计派出干部近2000人次。

三、2023年工作思路

(一)实施农业强富工程,稳固农业生产基本盘。着力提升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水平,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保供能力,不断提升战略压舱石的稳定性。一是农产品稳产保供。结合“三区三线”划定,对标落实“米袋子”“菜篮子”“奶瓶子”工程,坚决制止新增耕地“非农化”“非粮化”,超额完成市级下达的粮食种植面积任务。二是扎实推进“双强”行动。提升农业科技和机械化运用水平,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引进和示范推广。开展“一县三基地”创建,建设慈城、洪塘片区农事服务中心,建成全程机械化应用基地2个。三是提升农业基础设施水平。开展高标准农田、小水利设施、生态拦截沟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田间贮藏、预冷保鲜设施“最后一公里”农产品保鲜项目。今年建设高标准农田1761亩,生态拦截沟1条,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2万亩,农产品保鲜冷库容积达到3万立方米,总库容量达到6000吨。

(二)实施产业提富工程,提升乡村产业竞争力。深入推进农业规模化、精品化、园区化、数字化、品牌化、融合化发展,打造高质、高效、高值乡村产业。一是打造农业全产业链。重点打造“慈城年糕”“宁波牛奶”“江北稻米”“微型盆景”四条全产业链。慈城年糕着力培链补链,以品牌提升、市场推广为主;牛奶产业链着力强链扩链,丰富产业形态;江北稻米着力建链育链,提高产品附加值;盆景产业着力延链提链,一二三产全链发展。二是深化农文旅融合发展。持续做亮“艺创鞍山”“田园北郊”两个都市休闲农业精品项目,做强翠屏山、姚江农业公园农文旅产业。加强都市休闲农业产品设计和营销,促进农业旅游、亲子研学,打造10个集观光、采摘、品尝、购买于一体的“田园超市”。在全区范围内建设2个以上的重点都市休闲农业基地,培育3个都市农业休闲品牌。三是搭建产业平台。以慈城年糕产业园、民宿经济促进会、抖音直播园等基础产业平台,做强精品果蔬、微型盆景等特色优势产业,持续强化“江北农好”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建设,提升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实施改革创富工程,注入“三农”发展新活力。推进以“市场化改革+集体经营”“数字化改革+强村富民”为核心的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抓试点、强统筹,以改革激发“三农”发展活力。一是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探索闲置农房开发利用机制,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深化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探索资源有偿退出机制,为实现股权权能的流转、抵质押、有偿退出等创造条件。二是深化集体经济改革。发挥好近郊区位优势,多村联动推进农旅产业融合发展;充分挖掘整合村庄产业、资源、资金、技术和人才等优势,探索“社会资本合作+产业发展带动+专业团队运营”的市场化组团模式,以强村公司等形式落地落实一批强村项目。三是深化数字化改革。坚持数字赋能集体经济发展,持续迭代江北农村集体资产“智管家”应用,创新资产动态监管预警、集体产权线上交易等数字化管理模式,开展闲置低效资产分析与研判,引导乡村业态更新更替。

(四)实施融合助富工程,增强城乡发展协调性。以规划引领、功能互补、服务均衡为抓手,重塑新型城乡关系。一是强化规划融合。充分发挥规划的宏观引导和微观指导作用,科学引领城乡融合发展。做深“十四五”城乡规划、做实“多规合一”规划、做精村庄建设规划。二是强化功能融合。通过基础设施功能的互联互通、互补互动,统筹城乡公交设施、合理布局区块开发、加快城乡项目建设,加快提升城乡融合发展的硬件基础。三是强化服务融合。通过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从城乡一体向优质均衡发展,包括城乡教育、医疗、养老等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和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五)实施秀美共富工程,打造美丽乡村大花园。重点围绕翠屏山中央公园、姚江农业公园两大区块,推进美丽乡村、未来乡村、艺术乡村融合,打造具有都市乡村特色的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样板。一是打造新时代美丽乡村。优化美丽乡村整体布局,依托“姚江古渡传承”精品线,重点推进虹星盆景艺术、半浦研学文化、三勤现代农业等一批特色美丽乡村建设。以“红色·运动·康养”为主题,推进环云湖、毛岙村、鞍山村美丽乡村迭代升级,建好高质量共同富裕示范带。二是推进未来乡村片区组团。聚焦“九大”未来应用场景,计划到2025年打造10个未来乡村,逐步形成北郊片、慈江片的未来乡村片区,建设片区15分钟生活服务圈。三是推动乡村艺术赋能行动。以艺术赋能振兴乡村,推动慈城半浦村、毛岙村与中国人民大学丛志强教授合作,推动慈江村与浙江大学艺术乡村合作,探索我区艺术振兴乡村的形式和路径,赋能村民主体责任。

(六)实施强村壮富工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多举措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进集体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一是拓展发展空间。落地增量,迭代存量。通过村庄规划编制,明确村庄发展导向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空间,落实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所需用地指标(不少于当年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的3%),并向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倾斜。对存量物业用地,通过整治、确权、改造、提升等措施,实现迭代升级。二是创新村庄经营。积极构建市场化经营机制,通过党建引领乡村片区组团,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成立自营或联营强村公司推行村庄经营,鼓励村集体开展农村闲置资产资源综合激活利用,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农房)和集体物业,加强农村集体低效资源开发利用。三是突破薄弱环节。对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下的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制定“一村一策”,实施重点帮扶、精准帮扶。推动各级资源力量下沉,村第一书记、农村工作指导员、科技特派员等重点派驻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鼓励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结对共建,通过项目建设、资源共享等方式实现共同发展。今年底全面消除经营性收入30万元以下的行政村,力争到2025年100%消除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下的行政村。

(七)实施农民增富工程,打实“扩中”“提低”组合拳。围绕农民增富、低收入农户增收重点,开展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提高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重点培育四类经营主体:推动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提高规模经营效益;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增强为农服务能力;大力培育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带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健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今年要新增示范型家庭农场5家,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个,农创客120名。二是农民创业就业。通过深入实施“两进两回”,加强现代农业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发挥好原乡人、归乡人和新乡人作用,培养一批“新农人”“新农匠”“新农商”“新头雁”“新导师”“田秀才”“乡创客”等。加强创业培训和实训紧密衔接,持续提升农民职业技能,支持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三是强化帮促农户增收。持续抓好低收入农户帮促工作,为全区约800名低收入农户购买综合性保险;探索多方联合建设“太爱萝卜”“农事服务中心”等帮扶项目。联合民政、残联、慈善总会、社会组织,开展居住环境“微改造”“送餐上门”“安心厨卫”等保障项目,完善低收入农户返贫监测机制和数字帮促应用,让低收入群体乐居江北。持续推进山海协作结对莲都区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通过强化规划、产业招引等手段,促进区域协同高效发展。

(八)实施数字引富工程,重塑“三农”发展新格局。统筹运用数字化技术和思维,加快农村建设、乡村产业、乡村治理向服务数字化转型。一是全面完善基础设施。我区乡村地区已实现移动4G信号全覆盖,开通了443个5G站点,基本覆盖全区。鼓励各基础通信运营企业在推进“光纤到镇”的基础上延伸“光纤到村”建设,逐步实现5G高带宽业务体验,为江北“三农”领域智慧化、数字化建设提供网络基础和设施保障。二是加快发展数字农业。重点推进数字农业园区建设。今年计划申报农业数字工厂1个和未来农场1个。通过加强对各经营主体中直播人才的培育,将直播产业引入乡村,大力培育直播电商、直播带货等新业态。三是全面提升乡村智治。深化完善江北集体资产“智管家”应用,探索以“平台+智能”科技手段,实施数字乡村一张图,融合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数据归集共享,将公共服务延伸至最后“一公里”,配合开展“四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联动推进省级善治(示范)村,清廉村居示范村建设。

(九)实施安全维富工程,守住安全生产高压线。落实安全责任,紧盯渔业安全、农机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深入推进全领域、全环节、全要素安全监管。一是抓好渔业安全。坚持标本兼治、长短结合,推进渔业生产除险保安方式创新,持续推进涉海涉渔领域安全生产系统治理。开展渔船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推进涉氨冷藏、海上“病老”渔船清零,做到“零容忍、全覆盖、不留死角”。二是抓好农业农机安全。强化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完善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健全问题主动发现、有效解决闭环机制。深化“平安农机”建设,坚决防范在早、处置在小,狠抓基本制度落实、基础能力提升,全面提升农业本质安全水平。三是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聚焦关键时间节点,强化专项整治、例行监测和执法检查,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抓好农业绿色发展,深化“肥药两制”改革,创建省级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2个、化肥定额制示范区1个、粮食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基地1个。四是抓好水利工程安全。聚焦各类法定节假日及汛期等重要时间节点,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强化在建水利工程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全方面消除水利工程安全隐患,确保全区水利施工安全。

(十)实施能力促富工程,打造争先创优“三农”铁军。以开展“五问五破冲在前,五比五先当表率”机关作风建设为契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大兴狠抓落实之风、大兴争先创优之风,着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三农”铁军。一是聚合力争先。推动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落实,强化统筹协调,发挥好区委农办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鼓足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争先干劲,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推进机制,凝聚更大工作合力。二是促变革领先。鼓励基层创新,持续健全乡村振兴创新案例评选机制,及时总结基层经验做法,加大复制推广力度,打造江北“三农”特色亮点。三是重实干率先。在实施耕地“两非”整治、守好“米袋子”“菜篮子”“奶瓶子”、推进美丽乡村未来乡村建设、探索农业“标准地”改革、农村集体经济消薄攻坚等“三农”重大任务中摸实情、出实招、创实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