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2950798/2022-52644 | ||
文 号: | 北区政办发〔2021〕18号 | 组配分类: | 区政府办文件 |
发布机构: |
有效
区政府办公室
|
主题分类: | 政务公开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体裁分类: | 通知 |
成文日期: | 2022-06-13 | 发布日期: | 2022-06-14 |
北区政办发〔2021〕18号
各街道办事处、慈城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部门、直属单位:
《江北区关于建设省级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工作的实施意见》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宁波市江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6月13日
江北区关于建设省级可持续发展
创新示范区工作的实施意见
为扎实推进江北区省级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建设工作,依据《浙江省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建设与管理办法》和我区示范区创建工作实际,经区政府同意,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以“科技赋能节能与新能源体系建设”为主题,以节能与新能源产业体系、创新体系、技术推广体系和制度体系“四个体系”建设为主攻方向,重点实施平台能级提升、关键技术攻关、创新主体引育、低碳应用示范、“双碳”生态保障“五大工程”,着力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低碳技术研发和产业迭代升级,抢占碳中和碳达峰技术制高点,率先在全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创新引领
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展核心,注重创新驱动发展,围绕节能与新能源跨越发展,加快搭建节能与新能源创新研发平台,攻克一批前沿技术、产业关键共性技术。
(二)坚持企业主体
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快引进培育一批节能与新能源领域龙头企业和科技型企业,支持企业创新载体建设,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企业成为节能与新能源技术研发主体、成果转化应用主体。
(三)坚持制度改革
深化节能与新能源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节能与新能源研发与推广应用机制,加快研究绿色低碳发展配套政策体系,以绿色制造和低碳城市为重点,引导企业开展低碳技术创新升级、生产工艺创新,降低全社会能耗。
(四)坚持示范先行
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促进形成绿色低碳发展新格局,争取在培育节能与新能源创新型领军企业、建设高能级技术创新研发与产业化平台、攻关“卡脖子”关键技术等方面率先突破。
三、建设目标
示范区建设总体以江北区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创新优势为依托,力争到2025年建成氢能产业技术创新高地、节能与新能源应用示范高地,建设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率先在全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一)区域创新能力有新突破
全社会R&D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4%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68%以上,培育3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00家高新技术企业,人才总量达到25万人,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80件,区域创新能力继续保持在省市第一方阵前列。
(二)低碳赋能平台有新突破
聚焦节能与新能源领域,建成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2家,新增省市企业研究院20家、省市级工程(技术)中心40家。推动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同组建技术创新联合体,培育节能与新能源领域研究院10家。
(三)绿色核心技术有新突破
实施节能降碳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20项,争取在铜加工节能改造、氢燃料电池系统研发等领域取得标志性科技成果10项,单位GDP能耗下降至0.24吨标准煤/万元,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9%以上。
(四)标杆企业梯队有新突破
积极引育氢能、光伏等新能源领域创新型企业,新增绿色示范企业10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突破1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20家,上市公司达到20家。
四、任务举措
为全面构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低碳技术研究和产业迭代升级,倡导全社会形成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支撑“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建设,在未来五年建设周期内,将重点实施五大工程。
(一)实施平台能级提升工程
推进科创研发平台建设,聚焦节能与新能源技术攻关,争创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依托龙头企业、高校院所,创建技术创新联合体,加速推动平台赋能节能与新能源领域创新发展。(责任单位:区科技局、区经信局)
推进产业化平台建设,聚焦氢能源、光伏发电、尖端膜材料、铜加工节能、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全力打造国内一流的膜材料科创高地,华东领先的氢能源研发及产业化基地,孕育双碳领域创新应用配套区和孵化区,争创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责任单位:区科技局、区经信局、宁波江北高新技术产业园管委会)
推进数字化平台建设,聚焦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打造“5G+工业互联网”标志性产业链,争创省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全省示范的数字经济创新高地,以产业数字化引领节能与新能源领域创新发展。(责任单位:区经信局)
推进开发园区平台建设,聚焦高质量产业生态圈构建,强化低碳型优质高新技术产业项目、高成长科技型企业招引,将新兴产业育成区建设成为绿色低碳示范园区,加快推动浙江前洋经济开发区、宁波江北高新园区两大省级平台绿色低碳工业园区建设,省级综合排名力争前十。(责任单位:区新兴产业服务中心、浙江前洋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宁波江北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委会)
(二)实施关键技术攻关工程
打造标志性产业链,围绕产业发展“642”产业集群,在新材料、新装备、工业互联网等相关领域,形成以高效节能通用设备为重点的百亿级节能产业,结合节能与新能源体系建设需求,组织开展关键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等重大科技攻关技术需求征集,形成精准靶向攻关清单,力争在节能与新能源领域取得产业化发展的突破性成果。(责任单位:区科技局、区经信局)
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加快“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和“十院百企”赋能行动,鼓励骨干企业承担重大科技专项,集中资源优先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项目,力争在节能降碳领域取得标志性科技成果;围绕关键核心领域“卡脖子”技术,迭代编制双碳领域关键技术“三色图”,加快实现产业链协同创新和国产替代,采取揭榜挂帅等形式进行攻关,全力支持企业申报相关领域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责任单位:区科技局)
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积极融入宁波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立技术交易市场体系,谋划打造科技服务业集聚区,集聚一批公共技术服务机构,打通双碳技术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责任单位:区科技局)
(三)实施创新主体引育工程
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计划,建设“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的梯队,分批分类培育引领创新的“主力军”、转型升级的“生力军”、面向未来的“后备军”。(责任单位:区科技局)
大力培育标杆型企业,鼓励优势企业提级发展,实施工业五十强、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工程,培育形成一批国家级领航企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产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隐形冠军”企业梯队。(责任单位:区经信局)
大力培育低碳型企业,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严格能耗、物耗等准入门槛,支持企业绿色发展,鼓励绿色低碳制造,推进制造业骨干企业绿色减碳升级,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绿色工厂企业梯队。(责任单位:区经信局、区发改局)
大力培育企业上市公司,打造“凤凰行动”江北计划升级版,实施上市公司倍增计划,建立拟上市企业清单,形成分层次、分行业、分梯队的企业后备资源库,推动企业上市和并购重组加快发展,以上市公司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以并购重组带动产业链整合。(责任单位:区金融发展服务中心)
(四)实施低碳应用示范工程
示范推广绿色低碳生产技术,培育壮大绿色产业、新能源产业以及高效节能产业,实施最严格能源“双控”制度,在重点企业推进能源智慧化管理,支持产业绿色发展,鼓励企业开展绿色技术创新和集成应用,全面形成绿色生产方式,推动绿色设计、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全面发展。(责任单位:区发改局、区经信局)
示范发展节能环保综合服务产业,做强做优做大“2+2+3”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深入实施服务业“融合创新、平台建设、楼宇提升、企业引培、品质优化”五大行动,抓手楼宇经济、总部经济,“两业”融合示范发展,建设全省高能级服务业创新发展区。(责任单位:区发改局)
示范推广制造业全域治理行动,推动实施工业用地“二次开发”、“小微园区”建设工程、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以及“两小”企业综合整治,加快工业园区低效资源盘活和产业升级置换,创建批量高星级小微企业园。(责任单位:区经信局、区新兴产业服务中心)
示范推广绿色低碳消费,围绕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居民生活等重点领域,鼓励企业开展光伏项目建设,科学规划建设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加大绿色低碳技术在建筑领域推广应用,倡导绿色出行、绿色消费、低碳生活,强化居民绿色低碳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文化。(责任单位:区发改局、区住建局、区商务局、区科技局)
(五)实施“双碳”生态保障工程
强化政策体系建设,制定“碳达峰、碳中和”江北行动方案,并围绕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居民生活六大领域,制定专项计划,加快构建低碳领域协调监管体系,推动建立覆盖全社会各领域的绿色节能低碳管理运营机制。(责任单位:区发改局、区住建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商务局)
强化土地财政金融支持,加大金融财政对节能与新能源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支持力度,引导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天使投资引导基金、产业引导基金等政府基金,支持节能与新能源领域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对绿色低碳重大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在项目选址、用地、融资和财政等方面予以扶持倾斜。(责任单位:区财政局、区经信局、区金融发展服务中心、自然资源规划江北分局)
强化人才智力支撑,深化“北岸智谷”建设,分类实施领军型人才、创业创新人才倍增行动,完善人才竞争遴选激励机制,优化“宁波人才之家”服务功能内涵,倾向培养引育绿色低碳专业领域人才,组建绿色技术应用咨询专家库,为绿色低碳关键技术研发、重大产业化项目提供人才智力支撑。(责任单位:区委人才办、区人力社保局)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区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省级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科技局,负责组织协调及考核工作。科学制定示范区发展规划路线图、时间表、项目清单,并将目标任务分解至相关部门,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二)强化考核评价
按照全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进会工作部署,围绕节能与新能源可持续发展,狠抓工作落实,形成实现双碳目标的部门合力。加快建立责任制考核评价体系,细化方案实施进度,明确部门考核要求。加快构建部门“双碳”目标完成度衡量指标,建立健全部门年度“双碳”监督制度、中期评估制度和终期检查制度。
(三)加强示范推广
鼓励构建以龙头企业、重点院所为主导的节能与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速推进已实施重点项目建设进度,总结绿色技术应用经验、评选若干重点项目开展试点示范;已基本具备实施条件项目强化调研论证、充分前期准备,提升绿色技术应用水平。各责任单位要密切关注相关工作进度,于每年11月底前将成果经验、支撑材料汇总至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四)统筹协同推进
示范区建设是一项较长期、跨部门的综合性工作,各责任单位要聚焦示范区建设主题,统筹长远目标与年度工作,协同推进重点目标任务,关注低碳建设成效,总结推广先进经验,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为江北区建设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率先在全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做出应有贡献。
附件:1.江北区省级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指标体系
2.江北区省级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
小组名单
附件1
江北区省级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指标体系
序号 |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单位 | 2021 | 2025 | 责任单位 (数据来源) | |
1 | 共 性 指 标 | 科技 | 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 % | 3.38 | 4.0 | 区科技局 |
2 | 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 | 人年 | 184.9 | 190 | 区人力社保局 | ||
3 | 科技型中小企业 | 家 | 1316 | 3000 | 区科技局 | ||
4 | 高新技术企业 | 家 | 200 | 400 | 区科技局 | ||
5 | 人才总量 | 万人 | 17.4 | 25 | 区人力社保局 | ||
6 |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 件 | 69.6 | 80 | 区市场监管局 | ||
7 | 环境 | 绿色发展指数 | 无量纲 | 79.74 | 高于省平均 | 根据省厅发布 | |
8 | 环境质量综合评分 | 无量纲 | 5.08 | 高于省平均 | 根据省厅发布 | ||
9 | PM 2.5年平均值 | 微克/立方米 | 19 | 按市级下达 | 生态环境 江北分局 | ||
10 | 国家级绿色工厂 | 家 | 7 | 10 | 区经信局 | ||
11 |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 | 99 | >99 | 生态环境 江北分局 | ||
12 | 经济 |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 % | 64.6 | >68 | 区科技局 | |
13 | 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 | 家 | 7 | 10 | 区经信局 | ||
14 |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 家 | 12 | 20 | 区经信局 | ||
15 | 企业上市公司 | 家 | 10 | 20 | 区金融发展服务中心 | ||
16 | 社会 |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人 | 65553 | 与GDP同步 | 年度统计 公报发布 | |
17 |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民生)支出占当年财政支出比重 | % | 69.4 | 高于省平均 | 年度统计 公报发布 | ||
18 | 特 色 指 标 | 绿色 低碳 | 单位GDP能耗 | 吨标准煤/万元 | 0.27 | 0.24 | 区发改局 |
19 |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 | % | -- | 按市级下达 | 生态环境 江北分局 | ||
20 | 单位GDP碳排放量 | 吨二氧化碳/万元 | -- | 按市级下达 | 生态环境 江北分局 |
附件2
江北区省级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
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名单
组 长:杨正平
副组长:朱恩青
成 员:田向杰 区政府办
张 云 区发改局
施晓亮 区经信局
孙雄鹰 区科技局
邹旭明 区财政局
应立波 区住建局
周朝辉 区农业农村局
戴雪嵘 区商务局
姚 杰 区统计局
钟海州 区大数据发展服务中心
褚有为 自然资源规划江北分局
唐文彪 生态环境江北分局
鲁旭鹏 宁波江北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委会
朱仰钢 浙江前洋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叶建军 区新兴产业服务中心
中心主任 文创港开发建设中心
戴高乐 外滩街道
办事处主任 文教街道
殷玮杰 孔浦街道
王 勇 甬江街道
褚 鸣 庄桥街道
陈海源 洪塘街道
办事处主任 前江街道
杨志丰 慈城镇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科技局,孙雄鹰兼任办公室主任。
领导小组主要职责:将示范区工作列入区政府议事日程,全面负责协调示范区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推进,决策部署地区低碳发展理念与重大事项,审核决策示范区建设方案,评定成员单位示范区建设工作任务推进及政策落实情况,总结提炼低碳发展经验与模式。
办公室主要职责: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贯彻执行领导小组决策措施,对接省、市两级主管部门,编制调整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跟踪掌握示范区建设动态,宣传推广低碳发展理念与成功经验,带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示范区建设。
联系人工作机制:由示范区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指定本单位示范区建设工作联系人,协同负责示范区建设过程的信息传递、数据共享,具体落实示范区建设的各项事务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