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768514615/2022-52132 | ||
文 号: | 主题分类: | 财政 |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体裁分类: | 报告 |
发布机构: | 区财政局 | 成文日期: | 2022-03-30 |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向区人大常委会会议报告2021年江北区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情况。
2021年面对国内外复杂严峻的经济环境和多点散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积极为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创智和美城区赋能。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企业国有资产总体情况
(一)国有资产基本情况
2021年辖区内104家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平稳有序,经营效益稳中向好,营业收入累计13.09亿元,利润总额2.19亿元,净利润2.03亿元。经营效率稳中有升,营业收入利润率16.73%,保持在较高水平。偿债能力保持稳定,资产负债率63.10%。税收贡献稳步增加,缴纳税费总额0.77亿元,百元营业收入支付的税费5.91元。
(二)企业架构情况
江北区全力推进区域企业优化整合,积极搭建“国资中心-国投-国企”的管理架构。2021年区级主要公司有6家,其中江北开投,从事城市建设、旅游运营和工业地产开发;江北城投,从事城市综合运营服务、重点区块开发和城市更新(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北坤公司,从事产业投资、工业地产开发、国内贸易;电商城公司,承担浙江前洋经济开发区的开发建设;江北国投,与江北资产经营公司合署办公,从事区级资本运作、金融投资、政府产业基金;文创港公司,从事宁波文创港区域的一、二级开发建设、股权投资和资产运营等。鉴于资金债务规模和功能定位,区国资管服中心对6家主要国有企业,在投融资、项目安排等重大事项方面保持紧密跟踪管理。
二、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情况
江北区国有企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承担着城市开发、建设及运营功能,成为区域重点区块开发资金保障者,区域重大项目建设的承担者和推动者。同时,各国有企业立足公司实际,积极推进企业的实体化转型,为更好的保障江北区建设贡献更多的力量。
(一)重大国有资产管理情况
2021年按照惯例,以江北区重大国有资产管理平台为依托,全面开展重大国有资产巡查常态化工作,排摸资产存量、保存管理、经营效益、租金收取。本次重大国有资产巡查工作共涉及国有企业31户,占有(使用或实际控制)房屋、土地、车库(车位)资产共403处。受电商经济冲击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55处经营性用房的121处出租,其余出借或空置。基于盘点结果,深入探究国企经营管理国有资产各种情况,总结现实问题、提炼宝贵经验,提出积极有效对策,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益,释放资产经济价值。
(二)国有企业监管情况
1.推行国企管理模式。鉴于国资监管配置薄弱和属地、业务部门管理的延续,印发《关于做好国有企业管理的通知》(北区国资〔2021〕35号),明确国企管理采取分级管理与委托管理相结合方式。按照出资单位性质实行分级管理,区级单位(国资、行政事业)或街道(镇)出资(控股)的企业,分别纳入区级企业和街道级企业,相应由区国资管服中心和街道(镇)管理。区级企业根据出资关系和业务内容,日常事项委托主管部门全面负责管理。
2.建立健全制度体系。经反复研究,2021年陆续出台《江北区属国有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管理办法》《江北区区属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江北区国有企业人员管理暂行办法》《江北区国有企业房产出租管理暂行办法》《江北区国有企业债券发行管理暂行办法(试行)补充意见》。不断锤炼打造适宜区域国企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体系,推动国企加快市场化转型的步伐和健康稳定发展。
3.纵深推进专项整治。持续加强与驻区府办纪检监察组的沟通协作,引入外部监督制约,形成更加有效的“权利制衡”机制,提升监管工作的实效性。按照全省国企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要求,与驻区府办纪检监察组共同成立工作专班,并联合第三方事务所专业人员成立检查小组,对国企建章立制、监督管理、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廉政风险等进行全面排查。通过企业上报,检查小组进驻重点区属国有企业实地检查等方法,发现核查纠了关于监管体制、制度建设方面的存在问题,进一步优化净化国企领域发展环境和政治生态。
(三)国有资产风险控制情况
1.凝心聚力防范金融风险。多管齐下破解融资难题。深入参与推进“1586”专项行动,创新融资模式,全区完成融资116.6亿元,有效提高全区抗金融风险能力。全年国企发行各类公司债券33.5亿元,并首次吸引到区外资金的参与,改变了原有的资金来源结构。当年争取到上级专项债券资金5.5亿元,同步申报2022年政府专项债45.7亿元。积极推动投创公司与金融机构开展新兴产业育成区项目合作,城投公司与国开行的未来社区合作,全力保障重点区块资金需求。完成城投公司成为全区首家高评级AA+评级主体,打通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最后一公里”和提升资本融资议价能力。多措并举化解隐性债务。重新编制2021年度化债方案,制定年度化解目标及实现路径。整合财政资金,加大盘活存量资金力度,加快土地出让金的结算。着力配合宁波监管局对隐性债务化债核查沟通工作,通过市场化项目转型,自有资金归还等方式,按计划做好隐性债务化解工作,在外部环境承压之下圆满完成既定目标。
2.勠力同心防范财务风险。公司财务既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风向标,又是严把廉洁自律的投路石。开展常态化财务审计。深度排查国企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股权结构,增强年度财务审计力度,防范治理财务风险。2021年施行常态化年度审计,委托中介机构入驻国企细致核查财务资料。本次审计54家国企,出具无保留意见书49份,剩余5家除历史遗留问题外,要求严肃整改新增问题的同时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切实做到制度规范工作、指导工作、规避风险。我们高度重视年度审计,专题听取审计报告,指明下步工作方向。深化会计信息专项整治。为推动国有企业持续强化财务管理,建立健全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机制,实施了会计信息专项整治。整治工作覆盖全区所有国有企业,通过企业自查,结合巡视巡察、审计机构审计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按照类型做出不同处理。
(四)国有资本预算情况
2021年国有资本经营收入964万元,超预期完成88万元,其中利润收入9万元;清算收入54万元;产权转让收入671万元;上级转移支付42万元;上年结转188万元。国有资本收益秉持“取自于民用之于民,促进国企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将876万元用于解决区级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老外滩资本)及改革支出661万元、专项转移支付支出10万元、调入一般公共预算补充社会保障支出205万元。
三、推进落实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
(一)国资机构力量薄弱
区国资管服中心现有科室两个,为国企服务科和债务管理科,其中债务管理科属于财政职能科室。目前从事国资工作的分管领导1人,正式干部3人。由于区国资管服中心管理力量缺乏,在机制设计,制度建设、党的建设等重要工作上无法快速推进。日常管理偏重业务,在督促国企法人治理结构方面流于形式,未形成全面有效的监管力量,与国企改革要求有较大差距。
(二)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
目前全区国企法人治理结构存在不健全情况。除开投公司具有相对完备的管理架构和较为成熟的市场化人才队伍外,城投公司、北坤公司、电商城公司等配备1名主要领导,国企董事会、监事会建设滞后,尚未真正发挥作用,企业内部岗位职能边界不清,人员市场意识有待提高,法人治理结构的缺失成为国有企业内部管理完善的重要障碍。
(三)国有企业制度建设有待完善
目前,我区国有企业市场化、实体化转型才刚刚起步,国资国企存在架构不健全、管理层未到位的情况,导致无法完全照搬市级管理制度。由于国资管理力量较为薄弱,虽然近年出台了一系列相关制度,但整体的制度体系并没有完全建立健全。全区国资制度建设较为滞后,亟需进一步强化制度建设以支撑国资国企改革发展。
(四)专业干部队伍缺乏
全区国企中除开投公司外,其余市场化人才队伍都较为缺乏。近年来,区属国企才启动平台向实体化、市场化转型,各类市场化项目经营对员工的素质也提出了较高要求,现有的国有企业从业人员以行政管理类、财务融资类人员为主,在投资经营、工程项目管理等领域专业人员匮乏,无法满足企业实体化、市场化运作的需求。
四、下一步工作举措
(一)完善国资国企管理架构,提升监管能力
搭建“国资中心-国投-国企”的管理架构,推进国投公司实体化运转。国投公司与国资管服中心在职能上进行错位配置,国投公司重点推进党建、内控、外派董监事管理等工作,提升国有企业内部治理水平。积极谋划国资中心架构完善,充实人员力量,推动国资监管从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加快提升国资信息化进程,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管理效率和监管效能。通过国资国企管理架构和管理手段的完善,实现对国企转型和国有资产管理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服务与引导。
(二)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提升企业治理能力
充分发挥企业党委(党支部)、董事会、监事会的作用,加强相关人员岗位意识的培养,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加强企业党的领导,严格落实党组织前置研究讨论重大事项制度。落实董事会依法行使重大决策、选人用人、薪酬分配等权力;充分发挥监事会监督作用,依法设立监事会,完善监事会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经理层经营管理作用,强化绩效机制建设,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加强国企管理团队建设,突出选好配强经营层,探索市场化职业经理人聘任制度,打通现有经营管理者与职业经理人转换通道,提升管理层的经营动力。推进企业决策体系、管理体系、人力资源体系改革,建立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减少行政干预,提高企业自我经营、自我发展能力。
(三)健全管理制度,防范经营风险
进一步推进江北区国有企业市场化、实体化转型,建立符合江北区实际的制度监管体系,一是在借鉴周边县市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方向和江北区国有企业发展现状,不断完善企业治理结构、投资、资产管理等顶层制度建设,从源头支持国有企业实体化运作;二是从企业层面强化内控制度建设,督促各国有企业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完善企业内控制度,防范各种经营风险。
(四)重视人才培养,强化队伍建设
将人才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根据市场化、实体化转型的需要,重点培养和引进工程技术、项目投资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一方面采用人才内部培养调配机制,打造开投公司成为全区国有企业人才培养基地,畅通企业之间人员流动的通道,实现人才内部输送;另一方面参照海曙和鄞州的做法,从市级国有企业中直接引进精英人才。同时,进一步加强国资中心对国企人才干部队伍建设指导,并形成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