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透明政务 > 聚焦江北 > 江北资讯

多元调解体系创建和谐慈城

发布时间:2022-12-01 08:34浏览次数:

“几家人把泥工都找过来了,估计这两天围墙都能砌好。”“太好了,后面还麻烦你再盯着点。”近日,接到前洋村村干部的电话,慈城派出所民警吴晓祥松了口气。就在前段时间,这几户人家还因为围墙大门朝向的问题闹得不可开交。几户是并排的独门独幢,其中最靠西的一户早在40年前就砌好了围墙开好了朝东的院门。两个月前,另外几户也商量着砌墙,但没想到因为院门的朝向问题起了纠纷。

这排房子的南面是村里的一条主路,为了出行方便有人想统一朝南,有人却不愿改掉原有的东向院门,使得一桩原本简单的事升级了几家之间的矛盾。偏偏几户人家还有血缘关系,一来二去,亲情加上自身利益,让这件事更是难上加难。村干部多次上门调解处理未果,相关职能部门也先后到现场调处,但矛盾没有得到根本化解。

前几天,靠西一户发现自家的院门被堵上后就报了警,矛盾又进一步升级。接警后,当天的值班民警吴晓祥并没有选择简单处理,他立刻到现场,多方调查了解情况后叫上几户人家一起坐下来调解。吴晓祥结合农村房屋宅基地管理实际,教育引导当事人双方既要依法行事,也要合情合理处理好矛盾纠纷,搞好邻里关系。经过一番协商,终于给出了一个方案:各家将围墙向里退一米,彼此让出空间,不干涉对方大门朝向。随后,吴晓祥又带上大家去现场,进一步确定调整的范围。大家也答应各退一步,不再因为这件事伤了和气。至此,得益于慈城派出所多元的调解体系,长时间以来一直困扰村干部、各职能部门以及影响社会治安及和谐乡村建设的难题得到化解。

民警在接处警和社区日常工作中经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矛盾纠纷。近年来,聚焦“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目标,慈城派出所以民意为导向,融合社会资源,创造性地建立一个由“1个调解中心,7个社区警务调解区,48个人民调解委员会”共同构成的调解网络。民警日常接警、社区接到的一般纠纷,尽量就地快速调解,涉及婚姻、家庭、土地、房产等情况复杂、调解难度大的矛盾纠纷,则将全部移交至派出所内的“古城老娘舅”调解中心。

“古城老娘舅”创建于2016年2月,以慈城“千年古镇”概念为依托,深厚的“慈孝文化”底蕴为基础,以人为本调解纠纷。在这里,有三种调解方式可供选择:第一种,由宁波市金牌调解员齐国飞担任调解员,借助慈城是“慈孝文化”发源地的概念优势,立足以人为本理念调解纠纷;第二种,由驻所3名执业律师调解,并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必要时“随警出诊”,在现场第一时间化解矛盾纠纷;第三种,集成查询、咨询、办理等众多功能的“阿拉调解App”在线服务,App将“浙江和义观达律师事务所”100余名执业律师全部上线,提供远程在线调解和咨询服务。调解中心还设立“公共法律服务站”,由执业律师在固定时段上门坐堂,为有需求的群众提供法律援助。三种调解方式既可独立运作,又可协作服务。不仅如此,“古城老娘舅”还与时俱进,积极开拓新型调解手段,将辖区村、社区的相关负责人和部分金牌调解员纳入微信群,建立联系通道,在调解有关因历史遗留问题造成的纠纷和疑难纠纷时集思广益,互帮互助。

据统计,“古城老娘舅”自成立以来共计受理970余起报警求助,成功调解953起,成功率达到98%,涉及金额逾1000万元,“公共法律服务站”累计为370余人次提供法律援助。


信息来源: 江北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