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江北区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21-02-04 11:04浏览次数: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21年2月2日在宁波市江北区第十一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江北区人民政府代区长  杨正平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江北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连同2021年计划、财政报告一并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回首往昔,“十三五”江北砥砺奋进、成果丰硕

2016年“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我们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紧紧团结依靠全区人民,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全面落实“六争攻坚”,深入实施“五化联动”,奋力推进“五大建设”,胜利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在宜居宜业现代化滨水品质城区的奋斗征程中再添浓墨重彩。

五年来,我们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宁波重要指示要求,全力以赴补短板、破难点,改革创新展现江北担当

努力干在实处。我们坚持问题导向,积极回应民生关切。财政支出不断向社会民生倾斜,围绕道路交通、文化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五年累计实施民生实事工程78项,累计投入民生支出达237亿元,为“十二五”的2.4倍,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72%。全区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70464元和41544元,较2015年分别增长37.6%和47.9%。综合实力全国百强区排名上升至54位。

继续走在前列。我们坚持“主要指标进前三、各项工作争一流”的工作目标,市对区“双底线”考核连续五年位列全市前三。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60亿元,是2015年的1.7倍,增速实现“四连冠”,总量实现历史性进位。五年来,我们先后获得国家生态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等“国字号”荣誉,获评省创造力十强区(县市)和法治浙江建设先进单位。

坚持勇立潮头。我们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统领,推进“一件事”集成改革,建成企业和个人全生命周期政务服务体系。完成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对口帮扶的贵州省册亨县提前脱贫摘帽。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成为全国示范单位,政府透明度指数排名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前三。纵深推进7项国家级改革试点和25项省级改革试点,52个单位和个人入选市“六争攻坚”铁军榜。

五年来,我们践行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坚定不移提能级、调结构,经济发展凸显江北质量

做强产业平台。江北高新园区、浙江前洋经济开发区升级为省级平台,宁波电商经济创新园区在国家电子商务基地综合评价中位居全国前三,膜幻动力小镇、前洋E商小镇获省级特色小镇命名。金田集团成功创建千亿级龙头企业,6家企业入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新增上市企业5家,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46个,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60个。三次产业结构占比优化为1.3:30.7:68.0。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大关,工业增加值总量达到167亿元,年均增长9.0%。服务业增加值达到454亿元,连续三年获得省“服务业强区”称号。

提升亩均效益。全区规上工业亩均税收从2015年的18万元提高至35.3万元,率先启动规上服务业和楼宇经济亩均评价,新增税收亿元楼5幢,获评全省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先进区。推进工业用地“二次开发”,盘活低效闲置工业用地2000多亩,整治淘汰“低散乱”企业超2000家,通过增容调绿新增发展空间70万平方米。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获国务院通报激励,奖励专项用地计划指标1000亩。

深化科技创新。宁波文创港成为甬江科创大走廊先行区,中科院计算所宁波创新中心等大院大所成功落户,浙大宁波工研院、8号公园等4家国家级众创空间建成,“侨梦苑”国字号侨资平台挂牌成立,中东欧青年创业创新中心、前洋跨境电商生态园、中意产业园核心区建成投用。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科技创新“三清零”行动,成功打造全国首个“5G+智慧工厂”示范基地,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提高至3.4%,位居全省第9位。建成全市首个人才服务综合体“宁波人才之家”,新增院士工作站6家,年均引进人才超万名,人才总量达到17.4万人。

五年来,我们践行高标准建设目标要求,统筹兼顾抓建设、促保护,城乡融合打造江北样板

做靓江北城市。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和宁波大都市圈建设,三官堂大桥、中兴大桥、轨道交通2号3号4号线建成通车,5年新增基础路网95公里。推进区块建设,文创港锈带启新,音乐港揭幕亮相,老外滩入选国家级步行街创建试点,慈城古县城成为省“千年古城”复兴行动首发地,湾头区块、天水谢家片区、北门户商务区和慈城新城等城市组团加快出形象出效益。推进有机更新,累计“三改一拆”2670万平方米,各类拆迁228万平方米,完成26个老旧小区改造,建成安置房142万平方米,改造农贸市场18个,城镇化率提高至77.6%。

做美江北乡村。纵深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农村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和农房不动产登记改革走在全省前列,成功入选全国20个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典型案例。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达人村”“洪塘湾”等农文旅项目,田园北郊成为全国首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加快推进旅游创建,获评省全域旅游示范区,荪湖入选省级旅游度假区,毛岙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成功创建省级美丽乡村40个。

做优江北生态。人居环境质量继续改善,五水共治、五气共治、四边三化等生态建设全面落实,空气和水环境质量优良率分别上升15.2%和41.7%。万元GDP能耗逐年下降,成为全市首个全域“禁燃煤区”。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公厕升级改造实现全覆盖,姚江北岸滨江绿道获评省级最美绿道,成功创建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省无违建区,夺得省“五水共治”大禹鼎,位列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第35位。

五年来,我们践行高水平治理目标要求,持之以恒抓民生、促保障,社会治理创造江北模式

推动优质均衡。教育质量持续提升,引进和创办上海世外、福山正达、宁大附属、青藤书院等优质教育资源,新建改建8所中小学和17所幼儿园,惠贞高中、世外高中开工建设,教育现代化水平保持全市第一、全省第一方阵。健康水平继续提高,第九医院综合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区中医院挂牌运行,被评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4.8人,全市领先。文体事业不断发展,中华慈孝节、海丝音乐节、山地马拉松等节庆赛事影响力提升,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1平方米,位列全市第二。江北青少年宫、江北档案馆等场馆完成新建。

强化公平保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城镇累计新增就业人数6.6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3万人。持续推进社保扩面,户籍人口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全力推动养老服务,加快街镇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每百名老人养老床位数升至5.6张。坚决抓好兜底帮扶,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逐年递增,所有村年经营性收入突破20万元,“恰如家”品牌获全国残疾人之家称号。

夯实安全底线。社会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体系更加健全,安全生产事故率逐年下降,实现街镇规范化避灾点建设全覆盖。建立全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推动信访、人民调解、诉讼服务、劳动仲裁等功能集成。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群众安全感持续提升。完成综合执法体制机制改革,非现场执法模式获得全国推广。获评省食品安全区,连续15年荣获省“平安区”,成功夺取全省首批“平安金鼎”。

五年来,我们切实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和双拥共建工作,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港澳和对台工作取得新成效,妇女、老龄、工会、慈善、红十字和史志工作实现新发展,科协、审计等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坚决贯彻党中央和上级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落实“六稳”“六保”任务,围绕“两手硬两战赢”的年度目标,主动出击、善作善成,干成了八件大事难事。

一是疫情防控精准有力。坚决把疫情防控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我们立足于早,第一时间落实重大公共突发卫生事件一级响应,严格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治,是全市最晚出现确诊病例的区(县市)。我们立足于严,坚持“硬核隔离+精密智控”,从严防控境外输入,累计集中隔离医学观察2043人,居家医学观察9000人,迭代升级精密智控机制,守住了入境大门和社区小门,成为全省较早纳入低风险管理地区。我们立足于常,全区2万名党员干部深入一线、日夜值守,完成返乡人员拉网排查6万人次,及时出台“暖心八条”“助企八条”,累计新增减税降费20.8亿元,拨付涉企扶持资金20亿元,惠及企业1.2万余家。

二是经济增长展现韧性。紧紧围绕“一季稳二季红三季进全年胜”目标,经济发展实现“V”型反转。我们率先推动复工复产、复市复课,较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4%,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0%,位列全市第二。我们借势推进数字江北和消费江北建设,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3%,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3.9%。我们坚持创新引领,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开园,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50家,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3%、14.7%和5.9%。我们坚持争先创优,建立并高效运营9大工作专班,MEI指数保持全省优秀位次,市对区“双底线”考核位居全市前列。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84.3亿元,增速位列全市第二。

三是四大攻坚有序推进。坚持聚焦重点,全力以赴开展四大攻坚行动。紧抓招商提质,成功引进阿里云宁波工业互联网中心等25个大项目好项目,实到大市外内资134.5亿元、浙商回归资金84亿元,实到外资1.2亿美元。紧抓项目提速,集中破解项目卡壳难题40个,全区110个重大项目换挡提速,累计完成有效投资257亿元。紧抓征拆提效,启动云飞路西延18个征拆项目,远洲周边、奥体北侧等实现百分百签约,全年依法拆迁住宅380户、非住宅113家,签约面积65万平方米。紧抓平台提级,工业区、高新区加速产业链强链补链,浙江前洋经济开发区成功打造6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四是区域开放谱写新局。积极融入长三角,主动服务大湾区,努力在新一轮对外开放中抢占先机。打造“双循环”新格局,拓展夜间经济、直播经济等新业态市场,商品销售额、出口额增幅分别为13.9%和19.8%,增速均居全市第一,出口份额占全国的千分之2.4。打造开放金名片,文创港客厅实现满铺招商,2#、3#组团成功出让,滨江水岸样板段开工建设,音乐港承办各类活动300场次,外滩时尚港完成滨江三慢系统改造,稳步推进市级物业下放和业态整规提升。深化对口帮扶和山海协作,落实对口援助资金6900万元,带动企业投资16.7亿元。

五是城乡面貌加速蝶变。深入实施全市城乡融合发展综合试点。加速基础设施配套,康桥路北延、西洪大桥及连接线、江北再生水厂等开工建设。加速城乡形态更新,完成17个老旧小区改造,1.9万户居民直接受益,承办全省“古城复兴在浙出发”主题活动,慈城古县城南护城河、历史文化展览馆等建成开放,慈城镇入选全省首批新时代美丽城镇建设样板。出让土地39宗1957亩,合同出让金231亿元。加速乡村全面振兴,新建成美丽乡村达标村20个、精品村7个,荣获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活垃圾分类优秀单位。深化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0%,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达100%,顺利通过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

六是改革攻坚破难前行。我们以改革促治理,顺利完成新一轮行政区划调整,整合外滩街道、新设前江街道,8个街镇的区划边界和发展定位更加明晰。我们以改革优环境,最大限度释放市场活力,打造良好营商环境,推动企业开办、员工招聘等17件“一件事”改革,中国社会科学院政务服务与政务公开研究基地成功落户。我们以改革破难题,“互联网+政务服务”“一本通”优化营商环境等江北模式得到国务院办公厅推广肯定,加快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服务业标准化国家级试点,荣获全省深化改革工作优秀区(县市)。

七是生活品质稳步提升。坚持创业带动就业,完善退役军人三级服务保障,实施流动人口量化积分落户,全年新增就业1万余人,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指标完成率全市第一。推动社会保险扩面提质,户籍人口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列市统筹区第二和第三。优化教育资源均衡布局,姚江书院建成投用,江北中心学校、应家配套学校开工建设。深化健康江北建设,传承创新中医药产业,提升公共卫生防疫防控基础能力,建成山地自行车公园和水上运动主题公园。全力推进民生实事,完成慈城北部山区6村供水管网建设,实现全域优质饮用水全覆盖。高质量开展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助力宁波高分赢得文明城市“六连冠”。

八是治理效能有效彰显。落实“整体智治、唯实惟先”的总要求,全面推进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夯实基层基础,发挥基层治理“四平台”和全科网格作用,持续推进片区下沉式治理试点,搭建区、街镇、村社三级矛调中心一站式平台。我们打好扫黑除恶收官战,全区刑事、治安警情分别下降12.1%和30.9%,大案要案数明显下降。持续开展安全生产问题大排查、大治理、大管控,着力抓好交通安全和消防安全。我们深入开展“三服务”工作,圆满完成村社组织换届,深化开展“北岸赛马、亮榜晒绩”活动,涌现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典型。

各位代表,这些年的工作成绩来之不易。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政府工作向前推进的每一步,各项事业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离不开区委的正确领导、科学决策,离不开区人大、区政协的有效监督、鼎力支持,离不开驻地部队和武警官兵的日夜坚守、团结协作,更离不开全区人民的辛勤付出、无私奉献。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所有为江北发展作出贡献的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质量和产业能级还有待提高,城市首位度和辐射影响还相对不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还有提升空间,民生事业、社会治理、公共安全等方面还存在短板,整体智治理念有待加强,少数干部担当执行意识、克难攻坚能力和依法行政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采取更加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展望未来,“十四五”江北再立标杆、信心满怀

“十四五”时期,是我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根据中共江北区委《关于制定江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区政府编制了《宁波市江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请大会审议。经本次大会批准后,区政府将认真组织实施。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全面落实省、市重大部署,聚焦“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聚力“数创赋能活力区、拥江发展引领区、城乡融合标杆区、改革开放先行区、美好生活均衡区”建设,全领域推进“五化联动、五区共建”,全方位打造“创智之城、和美江北”,努力实现区域能级跃升,在宁波当好浙江建设“重要窗口”模范生中争创实践样板。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打造“创智之城、和美江北”。其中“创”是指打造创业热土、创新高地,加快推进高能级创新型城区建设;“智”是指打造智慧城市、智能经济,推动“数字江北”建设取得更大成就;“和”是指打造和合生态、和谐社会,巩固开放包容、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美”是指打造美丽环境、美好生活,把江北山水兼具、城乡共美的优势发挥好、利用好。具体表现在五方面工作目标: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和内需拉动,都市工业、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持续增强,形成若干个在全市及行业具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和特色平台。GDP迈入“千亿俱乐部”、力争总量进位,财政总收入超过200亿元,工业总产值和现代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达到1350亿元和5000亿元。

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推动创新资源、创新要素、创新人才集聚,加快创新成果高效转化,完善创新体制机制,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68%,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实现“双倍增”,初步建成高能级创新型城区。

开放水平显著提升。深度融入“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等战略布局,畅通“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区域投资营商环境持续改善,累计实现民间投资突破1000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占全国份额稳中有升,出口总额和商品销售总额争取总量翻番,开放型经济体系更加稳固。

城乡环境显著优化。全领域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内联外畅的交通体系基本形成,新型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显著增强,有机联动的城市空间格局初步建成,“三城三港”建设形象提升、能级跃升,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0%,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坚持以人的全生命周期需求为导向,社会保障和民生事业更加优质均衡,高水平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普遍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基本同步,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基本建立,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8万元,现代化生活质量指标争取全市领先。

推进“十四五”发展,实现“十四五”目标,重点抓好十方面工作:

(一)强化科技支撑,打造创新驱动新引擎。突出创新在全局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建设高能级创新型城区。加速开放揽才聚智,打造高端人才蓄水池,构建人才培养新机制,建设最优人才生态区。建设高能科创平台,合理布局创新空间,提升创新平台能级,攻坚关键核心技术。优化科技创新体系,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促进多元协同创新,推动科技开放融合。营造一流创新生态,激励科技创新,转化科技成果,培优创新生态。

(二)优化城市空间,构建拥江发展新格局。聚焦“城市向北、生活向上”的首位度目标,加快打造拥江发展引领区。优化区域空间结构,坚持“一带”引领,“两轴”带动,“三核”引擎和“四片”支撑。实施三城建设会战,塑能中心城,崛起姚江城,复兴古县城。建设魅力品质城区,增强极核功能,完善基础配套,推动人口集聚。

(三)坚持数创赋能,构筑都市经济新体系。坚持数字赋能驱动和实体实业支撑,加快打造数创赋能活力区。做强现代服务业集群,转型发展现代商贸业,优化发展港航物流业,集聚发展高端商务业,创新发展金融保险业,培育发展休闲旅游业。做优先进制造业集群,提升发展新材料产业,深化发展高端装备产业,提能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5G+工业互联网产业,突破发展生命健康产业,前瞻谋划数字经济前沿产业。构建产业链支撑体系,增强产业平台,培育企业梯队,推动“两业”融合。

(四)深化改革开放,壮大内外联动新动能。抢抓新发展格局机遇,坚持改革创优环境,加快打造改革开放先行区。融入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激活消费潜力,扩大有效投资,拓展内外市场。落实区域协同发展战略,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深化重点地区合作发展,深入实施招商“首位工程”。打造高效率服务型政府,抓实整体政府数字化改革,推动营商环境便利化改革,促进关键领域系统化改革。

(五)推进城乡融合,扮靓全域美丽新形象。坚持以融合化引领新型城市化、全域都市化和全域景区化,加快打造城乡融合标杆区。加快城乡融合进程,坚持规划先导,突出均衡供给,深化改革撬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构建可持续富民机制。构建绿色生态江北,系统治理生态环境,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健全生态保护机制。

(六)厚植文化优势,塑造人文魅力新品牌。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业,加快建设高品位文化强区。提升城区文明形象,强化核心价值引领,建设现代文明城区,塑造靓丽城市品牌。丰富品质文化生活,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培育壮大文化产业,搭建文化产业平台,提升文化产业能级。

(七)全面改善民生,增加优质资源新供给。按照“兜住底线、高端引领、优质均衡”的思路,高标准打造美好生活均衡区。实施“乐业江北”计划,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帮扶重点群体就业,优化就业创业服务。深化“健康江北”建设,健全公共医疗体系,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增强居民健康素质。打造“优学江北”品牌,促进教育内涵发展,增加教育资源供给。筑牢“幸福江北”保障,健全社保服务体系,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充实社会福利体系,优化养老服务体系。

(八)深化平安建设,提升精密治理新能力。坚持协同高效、共建共享原则,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构建整体智治体系,建设数字化基础设施,加强精细化城市管理,推进现代化社会治理。建设安全坚韧城区,保障经济安全运行,加强公共安全治理,夯实本质安全基础。

(九)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凝聚跨越发展新合力。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执政有机统一,不断提高法治江北、清廉江北建设水平,努力当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模范生”的实践样板。

(十)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奋力实现发展新目标。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突出规划战略引领,强化规划要素保障,健全规划实施机制,以强大合力推动江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凝心聚力把“规划图”转化为“实景图”。

立足当下,2021年江北整装出发、迈步向前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启动之年,必须迈好第一步,展现新气象。综合考虑多方因素,建议2021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2%,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5%,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度持续提高,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8000人,完成市下达的能源环境指标计划目标。

围绕以上要求和目标,抓好六方面重点工作:

(一)聚焦数创赋能,打造更具活力的都市经济

持续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突出数字化引领、撬动、赋能作用,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现“数创赋能活力区”建设高质量开局。

做强创新引擎。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的“三链融合”。加速揽才聚智,发挥“宁波人才之家”引领作用,布局工业物联网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推动创业创新人才“双倍增”行动,力争引进培育领军型人才50人以上,全区人才总量突破18万人。整合科创平台,发挥文创港、姚江新城等极核作用,深度融入甬江科创大走廊建设,支持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等科研院所早出成果,发挥宁波大学、宁波工程学院等高校作用,加快形成“北岸滨水创新带”。营造创新生态,设立北岸科技创新奖,加快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全社会研发投入力争突破25亿元,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800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70家。

壮大产业集群。围绕链条化延伸、规模化集聚、高端化发展的产业发展导向,加快形成以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两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布局培育新兴产业,集中精力打造“光电膜”“5G+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两条标志性产业链,“一网一膜”特色产业年产值突破150亿元,助力捷创、阿里云、华为云等“云平台”发展,支持软件服务、区块链、北斗导航等数字产业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力争突破40亿元。巩固提升先进制造业,支持金田集团晋级国家级领航企业,增强区内企业在新材料、高端装备、汽车零部件等领域的先发和竞争优势,实施80项数字化、智能化和自动化技术改造,新增市级以上单项冠军5家、过会和上市企业2家,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提质发展现代服务业,落实楼宇空间资源共享机制,完成20万平方米新增(闲置)楼宇的整规招商,加快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平台经济,巩固提升港航物流、商务中介、人力资源等优势领域,继续推动前洋经济开发区十大百亿产业集群和泛老外滩金融保险创新港建设。

畅通内外循环。牢牢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打通堵点、补齐短板,形成高水平的国际国内双循环格局。激活消费潜力,实施数字生活新服务行动,提升外滩、湾头、万达三大商圈辐射能级,支持发展夜间经济、首店经济和直播业态,完成农贸市场改造三年收官,试点智慧菜场,建成一批15分钟便民商圈示范项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扩大有效投资,完善重大区块梯度谋划和重点项目滚动储备机制,加强重点项目、土地供应、征地拆迁和融资保障等计划的无缝衔接,全年实现土地供应3000亩,争取固定资产投资280亿元以上。拓展内外市场,深度参与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建设,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力争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600亿元。

(二)引领拥江发展,构筑更富魅力的城市形态

围绕首位度和美誉度两篇文章,加快构筑定位清晰、功能互补、产城融合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实现“拥江发展引领区”建设高质量开局。

启动“三城”会战。塑能中心城,坚持规划引领,谋划启动压大区块、永红地块等老旧城区改造,力争中心城区规划实施和实现率超过90%,推进白沙历史街区实质性建设,完成城区安置房的建设前期工作,万象城建成开业。崛起姚江城,以“世界眼光、中国高度、宁波特色”的要求抓好姚江新城的谋篇布局,高水平编制姚江新城城市设计,配合做好西洪大桥建设,争取奥体中心二期、宁波数字赋能服务中心及云飞路西延等项目早日落地。复兴古县城,迎春街、骢马河等商业街区建成开业,谋划清道观南侧区域整体改造,提升古城东片区“大景区”形象,推动慈城新城TOD项目建设,打造省“千年古城”复兴行动示范样板。

加快“三港”建设。文创港聚焦“三年成规模”工作目标,加快现有工程的建设进度,加速推动1#、4#组团地块出让,力争年底核心区形象规模化展现,文创产业规模化集聚。音乐港围绕软硬件设施双提升目标,推进姚江音乐公园建设,开展系列群众音乐活动,加快音乐创作、演绎、版权等全产业链导入,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音乐产业集聚地。时尚港重点推进老外滩国家级步行街创建,实施景观、业态、交通和智慧四大提升工程,引领消费升级、打造潮流IP,建设“最时尚”“最国际”“最宁波”的城市地标。

做实城市基础。做深基本规划,“十四五”规划纲要审议通过后,对接编制好《国土空间2035规划》,抓紧完成教育、交通、农业农村等17个专项规划编制,完善规划实施的质量评估、调整修订和监督考核机制,发挥规划体系的战略导向作用。做强基础设施,启动建设清泉路、北海路等18条城市道路,实施污水管网三年提升行动,加快江北再生水厂及配套管网建设,配合做好通苏嘉甬铁路、轨道交通6号7号8号线、220KV洪塘变迁建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大人口基数,推动“青年江北”和“宜居江北”建设,实施22个老旧住宅小区改造提升,谋划启动未来社区建设,重点提升近郊居住组团的优质人口导入能力,争取净流入人口超过2万人。

(三)围绕城乡融合,推进更高质量的新型城市化

坚持走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城市借田园为景、乡村借城势振兴,实现“城乡融合标杆区”建设高质量开局。

建设生态文明。围绕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总目标,构建天蓝地绿水清的全要素生态环境。推进清新空气行动,深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实现细颗粒物和臭氧“双控双减”。深化“五水共治”行动,高质量推进省级“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实施清水环通工程,深化海绵城市试点应用,水环境功能达标率100%,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开展“无废城市”建设,高标准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综合推进固废治理、土壤污染治理和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工作。全面促进经济生态化,完善“亩产效益”综合评价体系,启动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持续压减落后过剩工业产能。持续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探索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模式,建立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全过程闭环管理机制。

展示大美江北。发挥江北山水兼具、城乡兼有的禀赋优势,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城乡。坚持城镇村三美同步,深化城乡接合部改造提升,有序推进村庄梳理式和农房自主式改造试点,新增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19个、精品村6个。坚持农文旅三业共融,高度重视“米袋子”“菜篮子”工程,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持续擦亮“江北农好”特色品牌,加快“三线两核两区”农旅产业发展,做强“乡村夜经济”和“民宿+”特色品牌,推进慈城5A级景区创建。坚持水田路综合整治,打造云湖、毛力等环湖美丽廊道,深化“四好农村路”改造建设,以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为抓手,开展乡村土地综合治理和村级物业改造提升,持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构建全域治理。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探索同城同质同治的全领域城乡治理模式。织就城乡治理的天罗地网,统筹推进“城市大脑”江北平台建设,实施机关数字化协同工程,建立经济运行数字化分析系统,完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加深智慧城管、智慧公安、智慧交警等系统互通共融,构建“大数据+区块链”的数字平台和集成系统。深化“县乡一体、条抓块统”改革,完善矛调中心工作机制,迭代升级“基层治理四平台”,厘清区街界面,拓展应用场景,重点构建横向联动、纵向贯通的“县乡一体”综合信息指挥系统。推广“片区下沉式”治理创新模式,探索构建“大综合、一体化”的行政执法体系,总结推广“非现场执法”“执法进小区”等创新实践。深化圆桌夜谈、代表夜聊、委员议事、八联工作法等群众工作机制,推动力量下沉、保障下倾和服务下行。完善全域一体的管理养护标准体系,加快推进垃圾、河道、厕所、路灯等一体清运、一体养护和一体管理。

(四)深化改革开放,营造敢为人先的发展态势

以改革破题开路、以开放释放活力,实现“改革开放先行区”高质量开局。

推动改革创新。将改革理念融入江北发展的方方面面,努力破除惯性思维,克服路径依赖。围绕效能提升抓改革,对综治工作、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便民服务、安全生产等需要跨部门协同的高频事项,开展“一件事”综合集成改革攻坚,努力实现治理成本最小化、效能最大化。围绕破解瓶颈抓改革,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提高其市场化运作水平和资源配置效率,纵深推进工业用地“二次开发”,加快工业上楼和腾笼换鸟步伐,提高存量低效用地利用效率。围绕群众需求抓改革,打造行政服务“智能大厅”,强化完善“好差评”工作机制,高质量推进“掌上办事”和“掌上办公”,加快政务服务和政务公开的深度融合,推进诚信江北建设。

构筑开放优势。主动“跳出江北发展江北”,充分整合各类资源为我所用。全面融入长三角,加快实施江北融入长三角发展十大重点工程,对接学习沪杭等地的优质资源和先进理念,谋划人才科技合作飞地,加强教育医疗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跨越发展。努力服务大湾区,精准对接甬舟一体化、甬江科创大走廊、前湾新区等省市发展战略,积极推动与余慈地区等交通互联、资源共享、要素互补,为大湾区提供服务配套、技术支持和城市资源。立足中心城区区位优势,向上争取更多资源,积极承担更多市级任务,推动姚江新城更快发挥城市功能主轴极核作用,推动机场、运河等事关全市问题的破局。

深化四大攻坚。继续“项目提速”攻坚,打好正反双向组合拳,完善“五位一体”服务机制和“绿黄红”监督亮灯机制,争取重点项目新开工37个、续建64个,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达到190亿元。继续“招商提质”攻坚,构建服务于项目落地的政策环境、服务体系和考核导向,力争招引大项目、好项目25个,引进大市外资金120亿元、实到外资1.8亿美元。继续“拆迁提效”攻坚,加快实现征拆全领域闭环管理,擦亮“阳光征收”品牌,力争完成21个征拆项目的“清零清场”,启动15个征拆项目,确保重点区块和民生项目有序推进。继续“产业提级”攻坚,抓好前洋经济开发区的整合提升,加快工业互联网小镇建设,打造“两业融合”省级样板园区。加快江北高新园区项目转化速度,膜幻动力小镇建设再上新台阶,全力推进省级高新区正式确认。谋划新兴产业育成区规划布局,拓展江北都市工业新空间。

(五)突出均衡共享,建设更加美好的幸福家园

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加快构筑共建共治共享的美好家园,实现“美好生活均衡区”高质量开局。

谋实富民之策。坚持就业优先政策,完善就业公共服务和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的就业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除。坚持社保医保全面覆盖目标,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深化“社银合作”“医银合作”便民服务,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坚持社会救助兜底帮扶,加强支出型贫困救助,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完善残疾人生活保障和关爱服务制度,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稳妥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继续做好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和山海协作工作。

做优惠民之举。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江北外国语学校二期、江北外国语艺术学校二期、慈城新城九年制学校开工,宁大附属学校二期、江北中心学校、应家配套学校、惠贞高中推进建设,姚江新区民办学校、江北中学二期小学部建成投用,新增幼儿园学位1000个。进一步提升健康水平,市第九医院加强重点学科发展,加快慈城镇中心卫生院迁建,不断夯实家庭医生、特色专科和中医药服务站等基层基础,扩大山地马拉松、山地自行车等赛事影响力,争取大健康产业引进有新突破。进一步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推进街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提档升级,加快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开展标准化老年食堂建设。进一步推进文化建设,挖掘慈孝文化、外滩文化、海丝文化等传统文化财富,办好中华慈孝节、海丝文化节、农民丰收节等节庆活动,推进江北博物馆、江北非遗馆等建设,提升农村文化礼堂整体功能。深化常态化文明创建。

恪守安民之责。持续抓好疫情常态化防控,坚持人物并防、平战一体、精密智控、严防死守,毫不放松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强化对重点场所日常监管,完善冷链食品物防体系,完善疫情监测预警、快速响应、医疗救治、医疗物资保障等机制,确保不出现集聚性疫情、不发生院内感染、不发生疫情风险点失管漏管,力争不发生本土新增病例。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应急消防、交通安全、防台防汛等重点工作,守牢地方金融、债务、科技、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环境污染、气象灾害等风险底线,深入推进第二轮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三年行动,构建起“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体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完善信访制度,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依法严厉打击“黄赌毒”“盗抢掩”以及电信网络诈骗、跨境赌博、涉枪涉爆等违法犯罪活动,建设现代警务和治安防控体系。

与此同时,我们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梳理了10个民生实事候选项目提请本次大会票决,对票决出的实事项目,我们将落实责任、加快进程,确保将实事办实、把好事办好。

(六)坚持唯实惟先,打造更优服务的高效政府

新征程、新起点。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创新思维、振奋精神,整体智治、唯实惟先,凝聚起高水平建设“重要窗口”模范生实践样板的强大工作合力。

永葆政治底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服从区委统一领导,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高质量办理好建议提案。组织实施建党一百周年系列活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奋斗。

提升服务效能。牢固树立“整体政府”理念,进一步优化部门和街镇的职责界定和业务协同,发挥好议事协调机构和专班运转作用。深入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强化“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政务公开水平和政务服务效能继续走在前列。

弘扬务实担当。坚持真抓实干,用钉钉子的精神抓好难题攻坚。推进政府工作人员专业化建设,增强干部的专业素养、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完善工作考核机制,大力推行项目化、清单式管理,搭建争先创优平台,开展实绩赛马,锤炼一支战斗力过硬的江北铁军。

打造亲清环境。深入开展“三服务”工作,持之以恒建设“清廉江北”,锲而不舍转化作风,一以贯之深化依法行政,扎扎实实推进基层减负,努力营造政治清明、政府清廉、社会清朗的良好发展环境。

各位代表!美好蓝图已经绘就、光荣使命催人奋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江北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勇扛使命、勇挑重担、勇开新局,加快打造“创智之城、和美江北”,奋力夺取建设高水平现代化城区和“重要窗口”模范生实践样板的新胜利!

名 词 解 释

1.“双底线”考核:宁波市对各区(县市)实行的经济指标考核管理方法,具体监测指标均以市平均水平和市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作为“双底线”。

2.“最多跑一次”改革:“放管服”改革的浙江升级版,是指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在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要求时,能够少跑、跑一次甚至不跑,实现一次性办成事。

3.“一件事”集成改革:是指从企业和群众的需求出发,梳理高频办理的“一件事”需求,优化办事流程,开发应用场景,推出“一件事”的联审联办模式。

4.“三改一拆”:浙江省提出的重大专项行动,包括旧住宅区改造、旧厂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和违法建筑拆除。

5.“三服务”工作:浙江省提出的“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工作简称。

6.“双循环”:中央提出的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7.“整体智治、唯实惟先”:浙江省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总方向,其中“整体”即整体政府的理念,“智治”即基于数字化的智慧治理,“唯实惟先”是现代政府文化的高度概括。

8.“一网一膜”特色产业:即以工业物联网和膜材料为核心的新兴产业集群。

9.“三线两核两区”:“十四五”我区农旅产业融合发展主线,“三线”即近郊、近水、近山三条产业融合主线,“两核”即田园北郊、艺创鞍山两个产业核,“两区”即环云湖区域和姚江农业公园区域。

10.“县乡一体、条抓块统”改革: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提出的13项战略抓手之一,即坚持整体思维,以县域为整体对各类资源进行统筹调配,以明责、减负、赋能、增效为目标,持续提升基层一线治理能力。

11.“片区下沉式”治理:江北区创新的基层治理模式,即将地理相邻、工作趋同的若干村社,统一划分为片区组团,以片区大党委为统领,打造共建共融共治的下沉式治理格局。

12.“两业融合”:即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

13.“八联工作法”:江北区创新推出的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模式,涵盖组织联建、网格联心、事务联商等八个方面。

信息来源: 江北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