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城发现一处延续五千余年聚落遗址

发布时间:2020-12-21 09:30浏览次数:

图为东门村遗址航拍照。

12月17日,慈城镇东门村遗址考古成果“浮出水面”。记者从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获悉,慈城东门村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已完成。据了解,东门村遗址自河姆渡文化四期至明清时期,几无间断,延续五千余年,将完善宁波地区考古学文化序列。 

东门村遗址位于慈城镇东门村旧址,遗址北部和东部原本临近小山丘,大体处于C形山岙内,海拔约2.6米,分布面积约1.8万平方米。该遗址出土遗存之丰富、文化序列之完整,在浙江地区较为少见。 

2020年7月至11月,为配合慈城古县城迎春路区块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在江北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联合江北区文物管理所、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在遗址西部开展了1500平方米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过程中共清理各时期房址、灰坑、灰沟、灶、烧土堆、水井、栅栏、柱坑、木桩群等遗迹现象179处,出土陶、瓷、石、玉、铜、木、骨器等完整或可修复文物标本近600件。 

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遗址堆积北高南低,呈缓坡状,深度约2.5米至3米,年代可划分为河姆渡文化四期、良渚文化、广富林文化、马桥文化、商周、春秋战国、汉晋、唐宋和明清9个时段,主体遗存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 

记者了解到,新石器时代末期和青铜时代较早阶段遗存在宁绍平原甚少被发现,而东门村遗址出土了丰富且典型的广富林文化遗存和马桥文化遗存,填补了这两个阶段的材料,可以完善宁波地区考古学文化序列,同时也说明宁绍平原和环太湖区域从文化分野逐渐走向文化融合。

广富林文化为新石器时代末期的一支考古学文化,主要分布在环太湖地区,目前江、浙、沪已发掘的广富林文化遗址不到10处。宁绍平原以往只有慈城小东门遗址有零星发现。专家介绍,出土的春秋战国遗物有青铜兵器、饰品及大量原始瓷器,最引人瞩目的是一件鎏金铜带钩,钩面有多道凸脊,通体鎏金,在浙江地区较为罕见。该期遗存相当于越文化阶段,鎏金铜带钩的发现,说明这一时期聚落等级较高。此外,该遗址发现的马桥文化二次搬运形成的烧土堆、铜渣、表面有铜绿的石棒及铜器足等疑似与铸铜相关遗存,为探究该时期手工业遗存提供了线索。 

值得一提的是,东门村遗址自河姆渡文化四期至明清,几无间断,延续五千余年,为探究聚落空间形态变迁等提供了很好的案例。历史时期,作为句章故城和慈城古城邻近聚落,为了解城市和周边聚落布局情况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其中,东门村遗址所揭露汉晋水井群保存完好,类型丰富,较为罕见,为了解宁波先民造井技术和用水历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为践行文物保护“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十六字方针和增加慈城古城的文化魅力,经与建设方协商,相关单位计划将该遗址已发掘的核心区域进行原址回填保护,建设小型遗址公园,并将保存较好的六朝砖井作原址展示。同时,相关单位还将结合复原模型、图文介绍标志等宣传展示重要遗存,合理利用考古资源,让公众共享考古成果。


信息来源: 江北政府网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