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2951395/2020-00425 | ||
文 号: | 主题分类: | 政务公开 |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体裁分类: | 其他 |
发布机构: | 江北区民政局 | 成文日期: | 2020-01-07 |
2019年以来,全区民政系统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各项工作部署,坚持改革创新,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全面完成年度各项目标任务,推动江北民政事业健康发展。
(一)砥砺实干,养老服务成果丰。一是省市重点民生实事项目有序推进。完成省、市政府实事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甬江街道湾头片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庄桥街道河东片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白沙街道日间照料服务中心3个兼具日间照料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加大助餐、配送餐服务力度,加强宣传,提升惠民实事工程配送餐服务项目知晓率。争取财政资金和慈善捐助为4个涉农街道配备爱心助餐车。 二是智慧养老体系创新发展。以街道(镇)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载体,以现代网络通信平台与信息服务系统为支撑,充分整合辖区资源,着力打造“政府主导、专业服务、社会合力、多元参与”的区域化、智慧化、专业化的“互联网+智慧养老综合体”。成立“江北区智慧养老服务体验中心” 将近5000名符合条件的老人纳入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实现老年群体全覆盖、为老服务需求全覆盖,累计为老年人提供康复保健、家政维修、理发缝补、健康指导等各类服务100000余人次,老年人服务满意率近100%。三是养老服务质量持续提升。出台《江北区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实现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全覆盖。截至目前,我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1家,其中省级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5家,社区(村)居家养老站点100个,居家养老床位406张,老年助餐点124个。50%的街道级区域性(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实行了社会化运营,90%以上助餐点实现社会化运营。今年乡镇街道配备助餐服务车覆盖率达50%。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签约率达到100%。
(二)攻坚克难,兜底保障惠民生。一是低保对象管理不断深化。健全完善低保近亲属备案登记制度,堵塞“关系保、人情保”漏洞。开展信息比对,提高低保对象的瞄准率。截至目前全区因死亡、脱贫、财产不符等原因共退出城乡低保对象298人,新增351人,真正做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阳光操作。截至目前,我区低保在册的1018户1322人,其中支出型低保164户281人,重病单人户施保10户10人,共发放低保金1093.82万元。二是临时救助托底有序开展。将临时救助小额审批权限委托各街道(镇),切实发挥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作用,向8个街道(镇)下拨180万元临时救助资金,同时涉农街道去年结余划转100万,其次加大公示力度,建好台账和救助明细表,所有救助对象均在村、社区公示栏进行公示。截至目前,为 518户家庭830人开展临时救助,共计发放临时救助资金117.42万元。同时建立健全城乡困难家庭子女教育救助制度,对就读高中及其以上学历的困难家庭子女,搭建助学平台,通过一次性助学等形式,给予2000-5000元不等的助学补助,帮助完成学业。目前,共资助34名大中专学生,投入资金11.8万元。三是特殊群体帮扶扎实推进。结合我区实际部署开展特困人员认定和生活自理能力评估工作。目前我区共有特困人员92人,其中集中供养对象85人,分散供养对象7人。严格按照执行市里特困供养标准,并根据特困人员生活自理能力认定,足额发放特困供养经费。分散供养资金每月社会化发放,确保资金及时到位,实现了城乡低保和特困同步审批,无缝对接,特困对象准确率达100%。
(三)锐意进取,社会治理创新多。一是促社会组织党建。进一步深化社会组织综合党建,建立江北社会组织党建指导中心,依靠党建引领,凝聚社会组织力量,打造社会组织的江北品牌。探索“社社型孵化器”塑造工程,以北鸣“5+1”为举措,充分发挥中心 5个平台1个公益交易所的作用,使中心成为社会组织的“党建引领中心、能力提升中心、资源对接中心、展示提升中心、组织规范中心、公益创投中心”, 通过精准型公益创投、全面链接社区治理各类需求问题,形成社区治理的“五微品牌”(微治理社区服务、微团队治理孵化、微景观更新参与、微心愿社会创新、微社工人才成长)。 二是促全能社工升级。创新“内生型”分类社工培养机制。根据“专业分工、岗位融合”的原则,将现有存量社区专职工作者分成行政社工和专业社工两类,分类考核、多元培养,开创有地域特色的专业社工发展之路。继续深化“导师带徒”活动。设立约课制度,加大交叉挂职、岗位传帮带力度,引领江北社工队伍向专业化、体系化转型和发展。三是促社区协商深化。深化双东坊社区“社区协商”市级观察点建设,统筹区、街道、社区三级力量,通过创新载体,完善制度,落实行动,引导几个条件成熟的社区先行打造示范型“协商品牌”,构筑社区管理、决策、治理、监督的全闭环,走出了一条共商共信、共建共享的治社理事新路子,为全区乃至全市社区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提供好样本。四是促清廉社区建设。出台《江北区清廉社区建设工作方案》和“清廉社区十五行”,开展一发言人二平台的试点,推动清廉思想、清廉制度、清廉规则、清廉纪律、清廉文化融入社区建设各个方面,提升工作水平和服务能力。同时,积极推进扫黑除恶工作,建立两级信息联动机制,引导广大群众揭发检举“村霸”、宗族恶势力、黑恶势力“保护伞”等违纪违法犯罪线索,打造干部清正、政治清明、社会清朗的社区(村居)环境。
(四)提质增效,优化服务促发展。一是审批服务提质增效。结合数字化政府建设要求,做好行政审批工作。充分发挥互联网+服务作用,不断增强民政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民政服务对象获得感和幸福感。全面梳理全局办事事项,优化流程,领用政务服务事项133项,除例外事项外全部实现“网上办”,其中实现四星级及以上事项113项,占比91.1%,五星级事项99项,占比79.8%。政务服务事项中开通掌上办事事项124项,完成率100%;实现跑零次事项124项,完成率100%;法定期限平均36.62天,承诺期限除收养外全即办。 二是婚姻收养登记依法开展。以婚姻收养登记规范化建设为抓手,加强服务承诺、办理时限、监督电话等内容的依法公开,大力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和婚姻登记质量,截至目前,全区已办理结婚登记1269对,离婚登记693对,补发结婚证322件,补办离婚证件74件,无婚姻登记记录证明1件。 收养1件,查档450件。积极开展婚姻调解工作,举办婚姻家庭婚前指导等课程,至今共介入家庭辅导135件,成功调解41对。三是殡葬事务规范管理。开展违法违规私建“住宅式”墓地等突出问题专项摸排工作,拆迁“三沿五区”(禁坟区)坟墓1404穴。清明祭扫接待服务周到,受到墓主的一致好评,未发生一起举报或投诉事件。狠抓墓区园林化、生态化工作,积极开展绿化植树活动,今年全年各公墓共种植各类树木33950棵,投入资金约24.05万元,绿化覆盖率高达95%。积极宣传推行惠民殡葬,截止9月底,共免费承接遗体接运1162具、遗体停放1201具、遗体火化1142具、骨灰寄存50个、提供骨灰盒179只、入葬生态墓地26穴、海葬5,共免金额109.03万元。生态墓地建设行政村覆盖率和遗体火化率继续保持在100%。四是水库移民精准帮扶。认真做好大中型水库农村移民扶持人口年度复核工作,对“六类”核减人员落实到村进行调查。截至9月底,共为1539人大中型水库移民直补人员发放直补资金69. 21万元,并在村公告栏进行了公示。安排大中型水库后扶项目5个,资金305万元,完成2018年安排项目2个,2019年度安排的项目已竣工验收2个,其他项目仍在建设中。五是区划地名有效加强。做好行政区划调整前期文件起草工作,完成平安边界联检工作。进一步提升地名管理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确保地名信息现势性、准确性,根据市地名办的工作部署,配合省工程勘察院做好我区2015年至2018年地名信息库的更新和完善持续推进地名标志规范化工作,继续开展老旧小区门牌更新补充工作,目前完成文翠新村、里夏新村楼幢及单元门牌更换,共计96块。有序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地名志》及《浙江省标准地名词典》校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