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领到了第一批个体营业执照

在庄桥街道费市村新街18号,记者找到了新兴服务部的经营者,1989年首批全国商业劳动模范获得者陈钧定,他曾当选第九届、第十届宁波市人大代表。
从14岁进入理发行业,陈钧定和理发打了一辈子交道。3把老式椅子、手写的价目表、发黄的税务登记证和老式照片,理发店里的老物件诉说着时代的变化。
领到首批营业执照
为什么理发店取名新兴服务部,那还要从1978年说起。
“父亲的理发店开在灵山村,我从小在他的店帮忙,习得手艺后就想拥有一家自己的店。”陈钧定介绍,从1958年起,国家开始实行城镇户口下放政策,他变成了“地下游击队”,既不属于城市,也不属于农村,这样一来他想要工作就变得棘手。
“跟我一样的人很多,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办,可我们要吃饭,要生存。”陈钧定告诉记者,他当时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写信给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我把我的实际情况,原原本本地手写出来,希望国家可以帮我解决这个问题。”
信件寄出之后,当时的宁波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人便找到了他。该负责人表示,他可以开店,但由于没有政策文件,无法颁发营业执照。“虽然证没给我,但我知道国家已经不反对个体经营,这是一个新的开始。”坚定了信念的陈钧定便在费市村开起了自己的理发店。
店开起来了,但没有营业执照成了陈钧定心里的一个疙瘩。“那时,我每天都要去了解国家大事,看看有哪些政策变化,直到1978年,我看到了曙光。”回忆往事,陈钧定显得十分兴奋,“那年国家吹起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全国各地都在大干个人实体经济,我知道自己有希望了,没多久,国家的相关政策也开始改变,自己也老往工商所打听,看看自己的营业执照什么时候可以下来。”
“我记得是1978年5月的一天,我像平常一样在店里理发,突然几个人进来把营业执照递给了我,面对期盼已久的执照,我打心底里高兴。”陈钧定表示,经过几年的经营打拼,他当时还开了旅舍和餐馆,所以叫做新兴服务部。“虽然现在旅舍、餐馆都关了,但理发店依旧开着。”
见证个体经济发展
对陈钧定来说,改革开放40周年,最大的变化便是个体经济的兴起和壮大。“可以说我见证了宁波市个体经济的发展。”陈钧定回忆道,“1978年到1980年,这两年的个体经济业态表现为大家可以开小型服装店及修自行车、修钟表等修理店,行业形态特别少,从业者也寥寥无几。”
究其原因,是因为国家政策不完善,申请个体经营执照的限制较多。“首先你要有经营场地。其次,原先有工作的是不可以当个体户的。最后,村委会及乡政府、区政府等要盖章同意,否则也无法申请个体经营执照。”陈钧定说,1980年开始,经过了2年个体经济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个体经济业态也逐渐丰富,新增了服务行业、百货行业,经营规模及形式大大不同。
1986年,宁波的个体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个体经济从业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陈钧定介绍道,1986年,浙江省个体劳动者首次代表大会召开后,国家进一步开放了相关政策,同年,还选举产生省个体劳动者协会第一届委员会。“这个协会的成立,大大帮助了我们个体户的发展,可以说有了质的发展,申请门槛大大降低。”他回忆道,自那年起,个体经济慢慢向餐饮业、手工作坊转变,从行业业态到行业规模,均得到了极大的变化,有些发展迅猛的个体经济从业者开始向民营经济模式靠拢。
“现在宁波在进行‘最多跑一次’改革,办证等费时更短,也不用跑那么多次,这跟过去相比,无疑是十分幸福的。”回想起40年的改革变化,陈钧定感慨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