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2951408/2018-01653
文 号: 主题分类: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体裁分类:
发布机构: 江北区审计局 成文日期: 2018-12-13
江北区审计局2018年度工作总结和明年工作思路

今年以来,江北区审计局在区委区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正确领导下,努力践行“三个立”总要求,紧紧围绕“六争攻坚”中心工作,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推动审计整体工作不断发展。截止目前,共完成各类审计项目18个,查处管理不规范资金2765万元,审定政府投资项目总投资16.46亿元,核减政府投资资金2.08亿元,1个项目获评为市局优秀审计项目,为宜居宜业现代化滨水品质城区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一、2018年度工作情况

紧紧围绕工作中心,认真履职尽责,在审计质量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审计管理规范完善、审计成果有效运用、强化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具体做了以下五方面:

(一)完善制度规范审计行为,为提高审计质量提供制度保障。一是完善审计业务制度。出台了《限额以下政府投资项目内部审计工作指导意见》、《关于2018-2020年度政府投资项目协审中介机构库使用管理的通知》等管理制度,完成新一轮全区社会中介协审机构库的建立,进一步规范了协审中介服务机构的选取和政府投资项目各建设单位的内部工程项目审计工作。二是完善日常行政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关于规范职称执业证书管理的规定》、《关于加强因私出国(境)管理的通知》,对部分审计人员职称执业资格证书外借行为及时进行自查自纠,规范因私出国(境)、重大事项报告、等日常管理工作。三是强化目标责任考核。完善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强化考核引导,争创优秀审计项目,争创审计工作业绩。突出对机关工作人员审计项目质量、审计成效、计算机应用和审计成果等重点工作的考核,发挥考核激励导向作用。

(二)创新审计资源新机制,积极推进投资审计新模式,探索容错纠错机制。一是优化审计资源配置。精细化购买协审服务,做好审前培训,对各个事项的审计目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统一的培训和讲解,对协审的事项出具任务清单,列明审计目标、重点、内容和方法,科学合理分配协审人员工作任务,用好社会审计这支生力军,起到较好效果。二是积极推进政府投资审计转型。根据上级审计机关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投资审计的要求,结合江北实际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原则,加强和规范区级各建设单位政府投资项目内部审计管理,防范投资审计的法律风险、廉政风险。将投资审计重点放在对建设单位审计结果的检查和复核上,同时加强审计第三方抽检力度,今年组织对枫湾家园三期安置房和慈湖人家三期安置房项目工程价款审计进行抽检,加大对协审结果的质量监督。三是探索审计容错纠错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关于争当改革促进派建立容错免责机制的指导意见(试行)》,将容错免责与纠错追责有机结合,为敢于作为的干部撑腰鼓劲,今年编制了首个容错免责案例《区市场监管局容错免责案例》。

(三)在审计项目实施中,结合各项财税体制改革的新要求,以预算执行、资金分配和行政审批为着力点,加大大数据审计运用力度,推进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审计监督全覆盖。在区本级政府预算执行审计中,利用数据比对,以从殡葬部门获取的死亡人员数据为主线,对区民政局、移民办、卫计局、残联管理的重点优抚对象生活补助、困难群众生活补助、计划生育家庭扶助资金、残疾人生活补贴等数据信息进行数据比对分析,发现各个部门均存在死亡人员继续领取有关财政补贴的情况。在公款竞争性存放审计中,发现区农林水利局个别账户大量资金闲置且脱离监管,区民政局资金捐赠不规范等问题,做到查深查透,努力提高审计质量。根据中央和省各项重大决策部署,聚焦高质量发展,持续开展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2017年保障性安居工程审计发现的问题得到区政府主要领导批示督办整改。在科技资金专项、垃圾分类实施情况审计调查中深入企业、社区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查,取得第一手资料。其中垃圾分类审计调查项目走访了30余个部门、街道、社区,填写调查问卷50份。科技专项审计调查实地调查企业10家、对38个项目档案进行从制度、立项、验收等多个环节进行仔细对比,分析研究,仔细求证,努力做到查深查透。提出了落实主体责任、科学设置收运设备等针对性审计意见和建议。

同时,配合区委、区政府对区发改局、区司法局、区安监局和区旧城办等16部门巡查,派出业务骨干给予专业支持和保障。参与全区政府投资项目及街道(镇)交易平台建设管理的专项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了联合通报。

(四)狠抓审计整改,提升审计成效。一是实施审计整改联合督查。在整改期限到期后,对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由区纪委(区监委)、组织、编委办、财政、人力社保等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参与的联合督促整改,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形成监督合力和优势互补,其他审计项目由分管领导带队到被审计单位落实整改情况。借助与区纪委定期对接机制形成整改合力,通过对单位主要负责人问廉问效谈话、函询调查、联合督查、限期整改等多种方式进行问责整改。二是成果开发和利用促整改。将审计成果开发和利用与审计项目实施进一步融合,通过抓审计意见建议的整改落实,着力推动体制、机制和制度完善。与区财政局等部门联合编写了财经案例《江北区财政财务管理制度执行行为之负面清单》,为各单位部门财政财务规范管理提供制度保障。撰写了《我区安置房管理存在三方面问题》、《审计建议进一步规范征地拆迁资金的拨付和监管》等4篇审计专报,反映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供区领导决策参考,得到区领导高度重视。其中《我区安置房管理存在三方面问题》得到区政府主要领导批示督办,加快推进我区空置安置房房源的库存消化和规范管理。通过狠抓审计整改,审计成效得到较大提升,今年以来,提出并采纳审计建议26条,查处管理不规范资金1470万元、制发审计移送书3份,建设单位采纳审计意见对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作出的经济处罚5起。

(五)强化审计干部队伍建设,提升综合素质。一是重视审计人才的引进、交流、培养和选拔。1名局领导被选派到省审计厅挂职锻炼,1名中层干部提拔为区管干部,新选拔局中层干部2名,1名中层干部推荐交流到区纪委工作。针对人员少任务重、审计干部队伍年龄趋老化的实际情况,在人员编制有限的情况下,采取由区国资管理部门委派形式,引进审计人员4名,充实审计队伍。二是注重培养审计干部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针对不同年龄、层次、岗位的审计干部的特点、需求和短板,选派审计干部参加个性化的培训课程,特别是加大环境资源、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力度,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首次组织全区近400名区管干部开展“健全制度 规范管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专题宣讲。将审计业务培训纳入区委干部教育主体班次,组织全区直单位、街道镇内审分管领导和审计干部赴济南市审计局、苏州市吴中区审计局学习探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审计、乡镇(街道)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先进经验,选派2名年轻干部参加审计署计算机中级培训。开展“进民户、访民情、解民忧”活动,与慈城镇望京社区、向上村结对联系,每周安排2名以上审计干部赴村(社区)走访汇总 “民生小事”,以最务实见效的方式帮助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并对联系村社区6名困难群众党员进行慰问和志愿服务活动,赴奉化区大堰镇开展“参观红色教育基地 接受革命精神洗礼”为主题的党日活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二、2019年度工作思路

2019年审计工作的总体安排是:以审计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认真履行宪法和审计法赋予的职责,在我区宜居宜业现代化滨水品质城区建设中作出应有贡献。

(一)强化财政审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着力推进对政府全口径预算的全覆盖监督,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重大政策执行情况的审计。重点检查预算编制和调整、预算支出执行、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情况,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选取一些预算单位进行集中分析、分散落实,争取有所突破,做到常审常新。一是将财政审计与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专项资金审计有机结合。在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中,结合各部门和单位财务收支审计,对其公务支出公款消费情况进行审计,了解预算管理情况。关注预算编制的合理性,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和预算效益,结合促进长效机制建设,继续加强对津补贴、会务费和中央及省市区有关作风建设规定落实情况的审计。二是加强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审计。主要结合省市统一组织实施的专项审计调查, 掌握各专项资金投入、管理和使用总体情况,揭示资金投入机制、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和亟待解决的困难,撰写高质量审计专报,供区领导决策参考。

(二)强化政府投资审计,推进投资审计转型。一是以服务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提高投资绩效为目标,加强对稳增长、扩大有效投资和投融资改革等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审计,发挥投资审计的保障作用。二是继续对一级预算单位组织的限额以下的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督管理,强化建设单位的主体责任意识,提升协审中介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最大限度运用好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两种资源。三是联合区审管办,区财政局对限额以下政府投资项目内审情况的开展情况开展一次专项调查,并对调查和抽检结果进行公开通报,促进我区投资项目规范管理。

(三)强化经济责任审计,关注权力的监督制约。继续探索构建完善的经济责任审计体系,紧扣“权力运行”和“责任落实”两条线。一是继续抓好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办法落实。对实施完成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开展好全区书面通报和召开被审计单位现场通报会,促进整改,起到通报一个,教育一片的效果。二是完善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着眼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推进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关注“山水林地”等自然资源资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情况,以及领导干部履行管理、落实责任情况。三是继续推动审计监督常态化。梳理已完成审计项目基础资料,分析挖掘各审计项目特点,进一步完善ABC审计项目分类管理办法,选取一些财政资金量较大的单位和国有企业,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适时组织财政财务等经责专项知识培训,促进领导干部依法理财科学理财能力。

(四)强化审计整改和成果运用,提升审计效果。狠抓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一是加强日常整改督查。抓好审计整改责任、回访、销号、定期研究等制度的落实。审计整改期限到期后及时开展“回头看”,关注审计报告和决定的审计意见、建议的落实情况;适时抽查整改执行情况,关注审计意见提出后是否有同类问题再次发生,引导和促进有关部门、单位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提高决策和管理水平。二是形成部门整改合力。继续利用好审计与纪检监察工作定期对接和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平台,把审计整改落实情况作为跟踪督办的重点内容,完善由纪检监察、组织、财政等部门参与的联合督促整改机制,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形成监督合力。三是加大审计成果运用。对审计发现的违法违纪问题,要查深查透查实,加强与区纪委、检察院的沟通、协调,发现一起移送一起。提升审计专报、信息的质量,注重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分析原因和提出建议,促进深化改革和创新体制机制。

(五)突出信息化运用,提升审计效率。在部署审计整改督查管理系统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历年审计数据库,完善整改立项挂号、整改事项销号、整改督查、查询分析汇总等系统功能,进一步规范审计整改工作。在项目审计中,将根据实施方案,充分利用计算机审计的优势,借助计算机审计进行大数据分析,提高审计效率。

(六)注重队伍素质建设,增强队伍活力。一是加大教育培训力度。进一步重视机关党建工作。深化学习型机关创建,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邀请上级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专家开展业务知识培训,赴高校开展业务集中培训,到先进县、市兄弟单位取经,拓展审计思路,提高审计业务技能。开展审计讲坛、微型党课竞赛、机关运动会和“荐书、品书”活动,利用好审计书屋,推荐廉政书籍,并通过组织学习、讨论、撰写心得,提高“品书”效果。二是完善竞争激励机制。加强岗位目标考核,修订完善考核办法,强化层层传导压力机制,有效调动工作积极性。三是加强党风廉政和机关作风建设。严格遵守审计工作纪律和各项廉政、保密规定和机关效能、内部管理各项制度,并加强监督检查。抓好会风会纪、日常工作纪律、厉行节约等具体规定的落实,对党员干部不良的作风倾向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