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316949888/2017-00734 | ||
文 号: | 主题分类: |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体裁分类: | |
发布机构: | 宁波市江北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 成文日期: | 2017-07-03 |
今年以来,江北区卫生计生工作紧紧围绕打造“健康江北”,稳步推进卫生计生各项改革,深入实施“双下沉、两提升”工程,不断拓展医疗联合体建设,有力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快引进优质、规模社会办医资源,持续深化生育登记与母子健康手册省级试点,各项工作按照年初确定的目标有序推进。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重点工作进展情况
(一)全面启动健康江北建设
采用调研、多部门不定期联审、专家组专题论证等方式,初步形成了《健康江北2030实施意见》(第八稿)。该意见以持续推进“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战略主题,坚持健康优先、问题导向、同城同质、走在前列、政府主导五大原则,围绕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发展健康产业、建设健康环境、完善健康保障五大领域,主要突出“城乡均衡、高端引领”,重点提升健康保障、健康产业、健康运动等服务能级,着力打造“姚江运动”“北山康体”“品质医疗”等健康品牌,全面推动江北健康产业核心区和健康生活样板区建设,为打造现代化滨水品质城区提供相适应的健康支撑,力争各项主要健康指标位居全市前列。
(二)以“双下沉、两提升”为依托,建立分级诊疗体系
在全市率先出台了《江北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实施方案(2016-2020年)》。“双下沉、两提升”工作成效显著,市第一医院全面托管市第九医院,部分科室实现两院同质化管理。市第九医院派遣专家下沉到到社区,形成区域内医疗资源梯度下沉格局。市第一医院、市第二医院、宁大医学院附属医学院3个医联体与我区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联合门诊、师徒带教、人员进修、课题合作等帮扶工作,充分便利和满足了辖区居民多样化就诊需求,目前共有65名市区两级专家下沉社区。与市妇儿医院携手建立全市首个区域儿科医疗联盟,完善区域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围绕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医联体内持续开展了联合门诊、急救能力培训、课题合作、师徒带教等工作;以满足群众需求为目标,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六门诊、两中心”建设,开展省百强中心、群众满意乡镇卫生院创建,积极培育针灸理疗、口腔、更年期门诊等基层特色专科。《江北区打好“沉、提、联”组合拳助推医联体建设成效显著》被浙江政务信息(专报)录用,并得到成岳冲副省长批示。
(三)以公立医院改革为抓手,促进医院能级提升
投入4.01亿元建设医院二期一阶段,预计今年10月份投入使用,新增核定床位400张,目标争创省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实行编制备案制,增加备案编制数200个。结合市第九医院办院理念和发展定位,保持与市第一医院的密切沟通,25名市第一医院专家在市第九医院开展固定专家门诊、病房查房、疑难病例分析、会诊等帮扶工作,两院在重症医学科、泌尿科、脑外科等科室间开展深度合作、科室共建、同质管理。制定二期合作框架协议,积极筹备理事会、监事会,明确今后五年市第九医院综合实力、学科建设、对外合作等发展目标。加强对外交流,积极对接优质资源,加强医院重点学科建设培育,邀请上海各大医院20余名专家把脉市第九医院发展。整合骨关节外科、肩肘外科、足踝外科等优势学科,组建运动医学中心,力争将运动医学中心建设成为市龙头学科,运动医学、创伤外科、急诊医学申报了市县级龙头学科。
(四)以社会资本办医为补充,满足多元就医需求
做好区人大常委会审议我区社会资本办医情况,考察了鄞州区社会资本办医情况,召开了服务对象座谈会,完成了《关于江北区社会资本办医情况的报告》,共同编制社会资本办医法律法规汇编。起草编制《江北区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市、区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布局和功能定位,培育民营高端医疗服务业,重点发展高端妇产科、老年康复、护理等专科医疗机构,打造民营特色专科的江北品牌,适当控制“低小散”民营医疗机构的重复建设,构建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相适应的多层次、多元化办医格局。截止目前,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200家,其中民营医疗机构73家,民营医疗机构床位数达515张,占直属医疗卫生机构总床位数的48.82%,床位占比位居全市前列。目前在建的宁波老年康复医院、宁波美华妇儿医院等进展顺利。
(五)以家庭医生制服务为手段,引导居民基层首诊
通过完善签约服务内容,改进签约服务模式,探索多渠道筹资途径,加强签约服务管理,联合市区专家组建家庭医生“智囊团”开展“1+X”组合式签约服务,针对不同人群开展“企业医管家”、“家庭健康协管员”、“可穿戴远程监测设备”等个性化服务项目,进一步突出家庭医生制服务在基本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中的主导作用。2017年5月起,慈城镇中心卫生院实施省级按人头付费试点项目,两个月来,签约居民在卫生院就诊15624人次,签约居民就诊率较去年同期递增6%。截止2017年6月底,全区共有155名家庭医生参与签约服务,组建签约团队56个,在签居民32932人,其中重点人群在签人数29925人、在签率53.4%。通过管理制度创新、服务环境优化、中医药文化氛围营造、专业人才队伍培育等措施,全面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接受省级现场评审,获得专家肯定。
(六)有效落实公共卫生和重大疾病防控
围绕应对H7N9突发传染病、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及防洪防汛、宁波市山地马拉松赛、舌尖上的中东欧等工作重点,调整了应急组织机构,修订完善了应急技术方案,科学实施疾病监测,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全面保障医疗救治,强化部门联防联控,平稳处置了H7N9和学校水痘、手足口病、诺如病毒感染等多起突发疫情,上半年无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重大疾病防控工作成效显著,继续推进第三轮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和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市创建工作,全面启动了中盖结核病项目三期工作,进一步夯实免疫规划基础。加强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通过飞行检查、双随机抽查、日常监管等方式,加大对辖区医疗机构巡查频次。组织卫计、公安、街道(镇)等多部门联合执法4次,取缔非法行医窝点2处,立案2起,罚没款总额6万元。全面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已梳理并公布“最多跑一次”事项共53项,医师执业许可电子证照试点、生育服务管理、诚信直通车等创新举措以及网上办件量多次受到上级肯定。围绕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深化农村环境整治常态化考评工作,坚决落实剿劣任务。
(七)以智慧健康服务为途径,改善群众就医体验
打造横向、纵向贯通的区级区域卫生计生信息平台,实现了市、区两级健康信息互联共享和协同利用。市第九医院和市第一医院实现了信息系统对接,有效助力同质化管理和服务。全区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卫生院)达到了市级数字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在市第九医院建立覆盖全区的影像会诊、心电会诊、临床检验、消毒供应四大资源共享中心,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卫生院)就诊患者得到市、区级综合性医院同质、精准的医技服务,区域影像、心电会诊中心已累计审核8.09万张X光片和1.85万张心电图,影像诊断纠错率4年来下降了2.8个百分点。健全“互联网+医疗”融合发展机制,实现了智能化导诊、诊间预约、诊间结算和微信、支付宝、甬易等多形式的第三方支付模式。建成了1个云会诊中心和37个云诊室,累计开展远程会诊、咨询服务1.1万余例,开出云处方5800余例,将优质医疗资源通过信息化手段延伸到社区,达到就医途径多样化、便捷化。
(八)继续推动卫生计生深度融合
召开了全区各街道(镇)卫生计生工作会议,进一步优化整合计生服务员、公共卫生联络员、流动人口计生专管员三支队伍,进一步筑牢了基层“网底”,为做好新形势下的计划生育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实现了卫生计生事业融合发展。强化生育政策和优生知识宣传,上半年户籍人口一孩生育登记575 对,二孩登记482对。创新融合,推进母子健康手册发放使用,在全区范围内已发放手册5800余本,目标人群发放到位率98.6%,全面推广母子健康手册APP使用,实现孕产妇与医生“线上线下”多层次的沟通咨询,提高孕产妇健康的自我管理水平,当前活跃用户已达3800余人。注重服务,提升妇幼群体健康管理水平。制定出台《关于优化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和免费婚前医学检查项目的实施意见》文件,优化服务项目、明确职责分工、落实各项保障。继续落实新生儿疾病筛查和产前筛查免费项目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
二、下半年工作打算
(一)继续推进健康江北建设
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卫生与健康大会和《宁波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先行先试实施方案》精神,加快我区新一轮医改和“健康江北”建设,着力在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公立医院改革、多元办医格局、综合监管、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等方面取得突破,力争到2030年基本建成健康环境、健康人群、健康社会与健康发展和谐统一的健康促进型社会。
(二)继续深化“双下沉、两提升”工作
结合市第九医院办院理念和发展定位,积极对接国内外优质医疗资源,推进市第一医院省、市级重点学科(含扶持学科)和区域专病中心与宁波市第九医院共享共建。通过开设联合门诊、联合病房、专科帮扶、医师多点执业等形式,进一步加快医疗资源梯度下沉,引导群众有序就医,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下沉全覆盖。鼓励有条件的基层医疗机构开设慢性病、康复、老年病等住院功能,提升基层慢性病管理承接能力。加强区域儿科能力建设,逐步实现儿科服务均衡化。
(三)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开展新一轮区级重点学科评选和建设,积极培育建设省、市县级龙头学科,提高全区医学学科建设水平。实施社区卫生服务提升工程和中心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提升项目,争创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和“浙江省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强化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落实医疗机构医疗安全质量管理主体责任。打造智慧卫生计生,强化远程诊疗能力,提升服务效率,改善居民就医体验。
(四)强化家庭医生首诊职责
提高家庭医生服务质量,拓展个性化签约服务内容,为签约居民提供精准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确保重点人群签约服务率达到60%以上。完善签约服务模式,深化市级综合性医院、市第九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卫生院)“1+1+1”组合签约,促进医养融合。做好慈城镇中心卫生院按人头付费和签约医生相结合省级改革试点工作,落实家庭医生“健康维护守门人、卫生资源守门人、医药费用守门人”职责。
(五)巩固卫生计生融合成果
推进妇幼保健、计生技术服务深度融合发展和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增加妇幼保健能力供给,完善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转诊、会诊机制。进一步深化母子健康手册及APP应用,落实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度,拓展街道(镇)卫生计生办公室职能,完善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深化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发挥计生协组织作用,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优质的卫生计生服务。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用足用好卫生计生人才政策,明晰卫生计生系统人才培养、成长和激励路径,重点加强学科带头人、全科医生、业务骨干、中医类别人员及既懂公共政策又懂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开展新一轮优秀人才评选并兑现奖励政策。以学术交流、业务讲座、以师带徒、进修深造、技能比武为载体,实施“1+X”培训计划,开展急救技能、社区卫生基本技能、社区常见病与多发病诊治技能等的培训、比武和考核,提升全体医务人员服务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