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768514615/2012-00442
文 号: 主题分类: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体裁分类:
发布机构: 宁波市江北区财政局 成文日期: 2012-05-30
宁波市江北区“十二五”财政改革与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江北区全面建成惠及全区人民的小康社会,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化中心城区的关键时期,也是江北区坚持新型城市化和产业现代化双轮驱动,大力实施“两江战略”,加快建设“三区三城”的攻坚时期。为全面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推进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深化财政改革,充分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加快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保障改善民生的财政体制机制,根据江北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精神和国家财政“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江北区“十一五”时期财政改革和发展取得的成效

  (一)全区财政收入规模不断扩大,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

  “十一五”时期我区财政收入规模增长明显,一般预算收入由19 亿元增加到47.7亿元,年均增长20.2%,高于GDP增幅约10个百分点。同时收入质量不断提高,地方级收入由10.6亿元增加到29.6亿元,年均增长22.8%,高于中央级收入增幅6.2个百分点,占全区收入的比重由55.8%提升至62.1%。乡镇财政支撑作用更加明显,涉农街道(镇)一般预算收入由8.6亿元增加到25.5亿元,年均增长24.3%,高于区本级收入增幅7.9个百分点,占全区收入的比重由45.3%提升至53.5%,5年提高了8.2个百分点。

  (二)全区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民生事业进一步改善

  “十一五”时期我区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一般预算支出由9亿元增加到23.4亿元,年均增长21%。同时支出结构不断优化,财政资源不断向社会民生倾斜。“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39亿元用于社会民生事业,占财政总支出的35%以上,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推进了教育和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全覆盖。同时,财政工作在服务企业、服务经济、服务全区发展大局上取得了显著成效,抵御了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促进了我区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全区财政各项改革不断深化,财政运行进一步规范

  “十一五”时期全区财政部门牢固树立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理念,立足制度创新,制定出台了《江北区政府性债务管理暂行办法》、《江北区本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不断完善财政运行机制。深化财政各项改革,不仅全面推行公务用车改革、公务卡制度改革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而且在区国资监管中心、区土地储备中心以及慈城卫星城财政体制上取得了突破。深化部门预算改革,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强化财政监督,政府预算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加强基层财政管理,区对街道(镇)财政体制逐步完善,财权事权划分日趋合理。

  (四)全区财政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干部素质进一步提高

  “十一五”时期全区财政部门在切实加强业务工作的同时,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加强财政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扎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积极与基层党支部开展结对共建,自觉深入基层和群众,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改进了工作作风,取得了良好效果。大规模开展财政干部培训,深入进行调查研究,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扎实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有效提高了全体财政干部职工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为全区财政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十二五”时期江北区财政发展与改革面临的环境

  (一)有利因素

  一是国内经济总体健康造就了良好的环境。经济决定财政。当前,我国经济表现出较强的抗冲击力,经济运行的基本面是好的,并没有因为世界经济形势而改变。同时,国内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国内需求潜力巨大;各项改革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活力迸发;财政金融运行稳健,调控回旋余地较大,这些都为我国经济今后一段时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计划带来了难得的机遇。2010年我国为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自主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加快培育和发展以重大技术突破、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个产业确定为未来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决定》认为: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必须必须坚持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引导推动相结合,科技创新与实现产业化相结合,深化体制改革,以企业为主体,推进产学研结合。由此,我国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各类宏观政策措施,对于加快培育符合江北实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机遇千载难逢。三是“六个加快”战略开拓了广阔的空间。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宁波市委根据“十二五”新的形势作出了“六个加快”战略决策:加快打造国际强港、加快构筑现代都市、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加快创建智慧城市、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加快提升生活品质。江北区作为宁波市主要的中心城区,是实施“六大加快”战略的重要力量之一,特别是区“两江北岸”战略作为“六个加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将在资金、要素以及政策的优先保障下,成为“十二五”期间宁波城市品质提升的先行工程,也使江北区成为宁波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和完善城市功能的主战场,成为宁波接轨上海的门户区域和重要的中心城区。四是全区经济平稳运行奠定了发展基础。“十一五”江北经济总量基本实现翻番,地区生产总值从102亿元增加到194.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实现471.3亿元,是前五年的3.9倍。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97亿美元,是前五年的2.6倍。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三次产业比重从2005年的3.6:46.2:50.2调整到2010年的2.5:39.1:58.4。同时,各大重点项目成绩显著,江北万达广场建成开业,杭州湾跨海大桥南连接线、高速公路江北连接线一期、北外环路等建成通车,市“五路四桥”涉及江北的项目全部贯通。这些都为江北财政今后科学发展和跨越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面临挑战

  一是国际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增加。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不牢固,经济放缓仍在持续,国际市场低迷、贸易摩擦加剧,欧美国家主权债务危机加深,人民币升值压力长期存在,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居高不下,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二国内经济发展矛盾与问题依然突出。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然突出,经济下行和物价上涨并存,房价物价依然高企,防通胀压力巨大,东部沿海地区民工荒问题将长期存在,部分企业经营困难,节能减排形势严峻,收入分配差距较大,财政金融等领域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三是全区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全区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区域创新发展的动力还不强,转型升级速度还需加快。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资源供给矛盾突出,当前融资难、融资成本高是政府开发建设和广大中小企业发展遇到的普遍问题,部分在建项目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同时,与全市平均水平和兄弟县市区相比,我区一些主要指标,发展的速度还不够快。四是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较大。在收入方面,中央将继续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各项税制改革也将对地方收入产生较大影响。同时,房地产调控政策持续趋紧,房地产税收和土地出让金可能大幅减收,财政收入难以实现大幅增长。在支出方面,保工资、保运转等刚性支出数额占预算比重依然较大,民生领域、重点项目等方面增支因素较多,财政收支平衡面临较大压力。

  三、“十二五”时期财政发展与改革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思路

  “十二五”是江北区经济社会实现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确定“十二五”时期全区财政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构筑三区三城新格局,打造宜居宜业新江北”的总体目标,通过大力构建“四型财政”,加快推进“两项工程”,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支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包容性增长和共享式发展,加强财政监管,不断提升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强化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熟练、作风过硬的财政干部队伍,为实现江北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跨越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二)发展目标

  1、财政收入目标

  在2010年全区一般预算收入47.7亿元基础上,年均增长12%,到2015年,全区一般预算收入力争突破84亿元。

  2、财政支出目标

  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要求,安排各项法定增长支出;按照区委、区政府确定的年度财政的民生支出比重指标,安排民生支出。

  3、财政管理目标

  扎实建设服务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公共财政体系,积极发挥转变地方经济发展方式的财政政策导向作用,探索建立符合社会事业发展特点的财政投入机制,大力推进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提升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积极构建“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的三个子财政管理体系,切实提高财政资金效益。有效管理地方债务,确保确保政府主权债务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形成平稳运行的良性机制。总之,以积极有为的工作实效和较为充实的物质基础全力保障全区“十二五”规划的落实。

  (三)工作重点

  1、积极构建绿色财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绿色财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措施。构建绿色财政,就是要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于更加主动地改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丰富和完善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手段与模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财政收入迈上新台阶。积极实施“金财511工程”,即:力争到2015年,总部型、领军型、研发型的重点企业(集团),年缴纳税收超亿元的企业由现有2家增加到5家以上;年税收5000万元—1亿元的企业由现有2家增加到10家以上;年税收1000万元—5000万元的企业由现有36家增加到100家以上,力争到2015年,涉农街道(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总量由2010年的25.5亿元提高到50亿元以上,占全区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由2010年的53.5%提升至60%以上,力争从2012年起,每年均有一个涉农街道(镇)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到2015年,涉农街道(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均超过10亿元,城区街道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均超过5亿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财政政策,大力推动企业科技创新,促进节能减排和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海洋经济。不断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促进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推动我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构建健康、绿色、可持续的经济体系。

  2、积极构建民生财政,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民生财政是建设公共财政的核心内容。构建民生财政,就是要把关注民生、改善民生、造福民生作为财政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根据社会事业发展规律和公共服务的不同特点,积极探索有效的财政保障方式,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积极落实各项支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现代化农业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加大教育投入,大力支持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促进教育公平。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支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努力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着力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积极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文化软实力。

  3、积极构建精细财政,促进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

  精细财政是按照科学理财的要求,将科学化精细化的理念融入财政管理全过程,按照省政府的构建“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三个子”财政管理体系的要求,努力实现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新突破。实施“收入一个笼子”。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工作,从而真正实现政府全部收入都纳入国库“笼子”。实施“预算一个盘子”,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实现综合预算,推进基础管理工作,建立完善财政基础信息数据库,加强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建设。实施“支出一个口子”,不断完善单一账户国库集中支付体制,认真做好各项配套措施,强化预算执行分析研究,不断提高均衡性。加强财政监督管理,不断整合专项资金,完善管理办法,逐步建立健全绩效评价与结果运用相结合的预算管理机制,加快预算公开进程,逐步扩大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积极探索委托社会中介参与绩效评价的方法和模式。加强基层财政建设,进一步理顺区与卫星城、街道的财政分配关系,强化慈城卫星城财政体制,科学匹配财力与事权,促进区本级和慈城镇和谐发展。积极推动基层财政改革力度,健全有关预算、财务各项管理制度,加快信息化建设,切实提高基层财政管理水平。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研究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有效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

  4、积极构建人本财政,促进干部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完善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进一步健全领导班子议事规则,规范决策程序。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干部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深化干部人事制度,逐步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公平公正的干部人事管理机制。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强化廉洁从政教育、警示教育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推进廉政文化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创新,推行党员领导干部问责制。深入开展会计师事务所学习实践活动,进一步理顺党组织关系,建立健全行业党建工作制度,构建行业党建长效机制,增强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