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2月14日)

发布时间:2012-02-20 17:03浏览次数:

2012年2月14日在宁波市江北区第十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代区长 丁晓芳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江北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连同计划、财政报告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宁波市江北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我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的五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宏观环境趋紧、资源要素制约等严峻挑战,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中共江北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广泛开展“三思三创”建设“三区三城”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紧紧依靠全区人民,开拓创新,攻坚克难,较好地完成了区九届人大历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和“十二五”良好开局,为打造宜居宜业新江北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区域经济实力大幅跃升
  五年来,我们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一系列保稳促调措施与企业共度时艰,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地区生产总值从2006年的121.6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225亿元,年均增长9.6%。人均生产总值从5.3万元增加到9.4万元,年均增长8.7%。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26亿元增加到55.3亿元,年均增长16.3%。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5亿元,是前五年的近3倍。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重从3.0:48.8:48.2调整到2.5:38.9:58.6。
  工业结构加快调整。201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88.8亿元,比2006年增长37.5%。产业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投资创业中心成为宁波市重要先进制造业集聚平台,宁波(江北)高新技术产业园启动建设。装备制造业支柱地位进一步增强,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35.7%。新兴产业培育取得积极进展,成功引进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企业梯队建设成效明显,龙头企业金田集团2011年实现总收入315亿元,12家骨干企业迈过5亿元产值门槛,66家企业产值突破亿元。企业上市取得新突破,圣莱达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区域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成功创建省科技强区,累计引进和共建研发机构14家,新增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11家,3个项目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策集团大功率柴油机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人才强区战略加快推进,人才总量增加到6.7万人,是2006年的2.3倍。节能减排成效显著,有保有压地开展有序用电,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牢固树立以亩产论英雄理念,实施低产地改造倍增工程,累计盘活低效、闲置厂房60万平方米,规上工业亩均增加值达到68.4万元。
  服务业提速发展。2011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31.8亿元,比2006年增长90.2%。服务业载体建设取得突破,江北万达广场、银亿海德商业广场等城市综合体建成开业,24万平方米高档商务楼宇竣工投用,北岸财富航运物流基地入选市级现代服务业产业基地和宁波市首批优势总部基地。海运业持续扩张,总运力达160万吨,占全市总量的近三分之一。商务服务业加快集聚,金融保险、会计法律、创意设计等生产性服务功能明显增强。商贸服务业规模扩大、业态提升,乐购、世纪联华等连锁巨头成功入驻,汽车销售服务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两年突破百亿大关。旅游业取得长足进步,成功创建省旅游经济强区,新增国家4A级旅游景区4个,2011年旅游总收入突破60亿元。
农业特色更加明显。都市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建成水果、微型盆景等市级优势农产品产业基地,新培育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个、省级示范区3个、市级示范区13个,“一区两带三基地”布局基本形成。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增加到21家和124家,宁波牛奶集团第十八牧场成功申报为省级农业精品园。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姚江干堤维修加固工程和姚江东排工程进展顺利。
  (二)城市建设全面提速,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五年来,我们坚持高标准规划、高品质建设,狠抓征地拆迁和项目建设,一个综合服务功能相对完善的现代化中心城区逐步建成。
  城市功能形象快速提升。编制完成城乡空间发展规划、产业空间布局规划、慈城镇总体规划及系列专项规划,城乡规划体系基本形成。火车北站和汽车北站搬迁全面启动,核心滨水区老工厂搬迁基本完成,城市发展瓶颈逐步消除。征地拆迁取得历史性突破,累计完成集体土地征收近1.9万亩,连续三年年拆迁签约量突破百万平方米,一批历史遗留征拆问题得以妥善解决,一批优质土地资源具备出让条件。土地要素保障坚强有力,累计供应建设用地14412亩,盘活存量土地2710亩。城市框架快速拉开,杭州湾跨海大桥南连接线、绕城高速等建成通车,市“五路四桥”涉及江北的项目全部贯通,“四横十纵”骨架干道交通网络体系逐步完善,江北作为宁波中心城北门户的交通区位优势得到进一步强化。两江北岸开发正式启动,核心滨水区、湾头休闲商务区、慈城新城、谢家宝庆寺、宁波北门户商务区等十大城市功能区块加快建设,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显著增强。电力、通信、供水、排污等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市承载力有效提升。
  生态宜居优势进一步凸显。生态建设富有成效,制定实施《江北区创建国家级生态区规划》,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平原绿化覆盖率走在全市前列。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累计完成房地产投资309亿元,建成135.6万平方米沿江滨水高档住宅。城市管理水平有效提升,扎实开展“城市形象提升”和“城市管理提升”两大行动,稳步推进五大专项整治、329国道沿线环境专项整治、示范街巷专项行动、内河专项整治和打通“断头路”专项行动,成为全市唯一一个连续四次文明指数测评位居前三的县市区,为宁波市成功创建文明城市“三连冠”做出积极贡献。美丽乡村建设有力推进,农村环境整治成效显著。
  (三)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发展动力和活力持续增强
  五年来,我们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眼于突破发展障碍和瓶颈,培育体制机制新优势,积极探索实践,创造性地推进各项工作。
  城乡一体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实施。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加快推进,“两权一房”抵(质)押贷款和“房票”质押贷款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成功开办富民村镇银行。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和“农房两改”有序实施,累计完成103个行政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开工建设“农房两改”项目426万平方米,竣工203.8万平方米。撤村建居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步推进,17个行政村完成撤村建居,土地流转率达78.6%。城乡社会保障逐步对接,教育、卫生等社会公共服务基本实现布局均衡化、设施标准化,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慈城卫星城市初具雏形。卫星城机构改革全面完成,新体制运行高效有序。新城框架全面拉开,基础设施及社会公共服务功能日渐完善,一座新型现代化小城镇初具形象。古城保护开发稳步推进,《慈城古县城保护开发条例》颁布实施,“五点一线”景区相继建成开放,慈城古建筑群获“联合国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 
  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招商引资量质并举,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6亿美元,内资注册资金实到额突破120亿元,成功引进一批知名开发商、重大产业项目和总部型、税源型企业,为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外贸结构不断优化,2011年实现自营进出口总额31.8亿美元,是2006年的近3倍。外经领域不断拓宽,五年累计新设立境外投资机构106家,完成境外中方投资额4.4亿美元。
  (四)社会建设成效显著,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五年来,我们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把有限的财力更多地向社会民生领域配置,累计投入54.1亿元,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50.9%。城乡居民在改革发展中进一步得益受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4058元和17224元,年均分别增长11.6%和13.4%。
  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创业就业机制进一步完善,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口5万余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7万人,成功创建“充分就业区”。社会保障力度不断加大,城镇职工五大社会保险覆盖率均达到93%以上,被征地人员实现即征即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98.9%,城乡低保标准大幅提高。稳步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推出经济适用住房房源1671套,建成公共租赁住房1000余套,开展8个城中村改造,完成非成套房改造23万平方米、老小区整治110万平方米。加大安置房建设力度,在建安置房总量超过250万平方米。
  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全面实施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教育更加优质公平。学前教育加快发展,新增幼儿园23所。江北实验中学、慈城中学、惠贞书院天水校区等一批新学校建成,校舍安全工程全面完成。成功创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宁波市第九医院(江北区人民医院)建成投用并通过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评审,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洪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卫生基础设施竣工投用。启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强区。加强流动人口计生管理,获得“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单位”称号。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基本形成“十五分钟文化圈”,区文化中心项目主体完工,连续三年举办“中华慈孝节”和“星期六•相约老外滩”活动,成功承办第一届亚洲杯桥牌锦标赛。
  社会管理全面加强。整合基层资源,下移管理重心,创造性地推出“片区经理人”、“基层法治促进员”、“行业工资集体协商”等社会管理新模式。加强对两新组织的服务和管理,引导两新组织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制定外来务工人员积分落户暂行办法,激发外来务工人员参与江北建设的积极性,十万新市民素质提升工程获“十一五”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创新奖。加强信息网络管理,开通党政网上接访平台和网络问政平台,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区政府网站获中国特色政府网站“最佳实践案例奖”。
  和谐稳定局面不断巩固。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安全管理的局面,各类安全事故数量、伤亡人数持续下降。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和“十小”行业整治,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规范。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严厉打击防范“两抢一盗”和黑恶势力犯罪行为。妥善处理因劳资关系、征地补偿、拆迁安置等引发的社会矛盾,信访总量持续下降。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有效应对各种灾害和突发事件。完成“五五”普法任务,启动“六五”普法工作,进一步提高社会管理法治化水平。
  (五)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
  五年来,我们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执政为民理念,扎实推进政府自身建设,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把政府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开展“创建服务型机关,促进企业发展”、“一线服务月”等活动,集中解决一批影响和制约企业和基层发展的难题。全面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
  行政效能进一步提高。扎实开展创先争优和“三思三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营造学先进、赶先进、作贡献、当表率的良好氛围。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重大项目模拟审批、会商会审和并联审批制度,推进审批标准化试点工作。加强廉政建设,开展效能监察和机关作风民主评议活动,构建重大项目保廉体系,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依法行政进一步加强。认真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健全行政决策机制,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政府信息公开。自觉接受区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定期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及时向区政协常委会通报政务,共办复区人大代表建议811件、政协提案508件。
  五年来,我们在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妇女儿童、老龄、双拥、慈善、红十字、残联、地方志、档案、移民安置等各项工作上都取得了新进步。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是我区“都市经济强区”和“生态文化大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是经济实力跨越提升、城市功能日益完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也是政府服务能力全面提升的五年。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区人民共同努力、克难攻坚的结果,是上级党委、政府和中共江北区委正确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历届政府真抓实干、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江北区人民政府,向奋战在建设一线的劳动人民,向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辖区金融机构、驻地部队和社会各界人士,向关心和支持江北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区域创新发展的动力还不强,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任重道远;城市建设亮点还不多,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亟待进一步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与群众期望还有一定差距,社会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政府职能转变和工作效率还不能完全适应科学发展的要求,政府自身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
  展望下一个五年,江北总体上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化,世界经济结构进入调整期,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地位日益提升,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浙江海洋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六个加快”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两江北岸成为宁波城市建设的主战场之一,这些都为我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在持续,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能源资源安全等问题更加突出,传统发展模式面临新挑战,制约经济增长的因素增多,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发展机遇,认真应对困难和挑战,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推动江北在新的起点上跨越发展。
  根据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新一届政府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型发展为主线,深化“三思三创”,积极实施“六个加快”发展战略,坚持新型城市化和产业现代化双轮驱动,大力实施“两江战略”,加快建设“三区三城”,力争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全面建成惠及全区人民的小康社会,把江北建设成为宜居宜业的现代化中心城区。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今后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力争实现“一个百亿、两个翻番、四个千亿”的奋斗目标,即到2016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0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现价)和五年累计民生投入翻一番,分别达到450亿元和108亿元;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总产值、服务业营业收入、五年累计引进发展资金均突破1000亿元。
  ——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和12%,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社会保障实现城乡对接,保障水平逐步提高。主动回应群众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工程。困难群众住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均衡发展,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建设全面推进,社会关系保持和谐稳定。
  ——经济实力更加雄厚。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区域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产业结构明显优化,新兴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增加值比重明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8%,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
  ——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城市空间布局更加合理,两江北岸开发全面推进,“三城”框架基本形成。十大城市功能区块建设取得突破,城市交通网络和公共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城区竞争力显著增强。智慧城市加快建设,城市管理的效率和水平明显提高。
  ——生态环境更加优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成效明显,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进一步强化节能减排,完成中央和省、市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美丽乡村建设取得实效,农村形态明显优化。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区,宜居宜业新江北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体制机制更加灵活。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行政审批、项目建设、社会管理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城乡一体综合配套改革、卫星城建设试点全面深化。创新招商方式,稳定和拓展外需,加强对外交流合作。
  三、2012年工作重点
  2012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今年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上仍将十分严峻复杂,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按照“稳中求进、进中求好”的工作基调,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今年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8%,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自营进出口总额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
为实现上述目标,今年重点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调整有新进展
  强化创新引领和资源要素保障,积极破解经济发展瓶颈。调整完善经济政策体系,创新服务企业方式,加强走访调研,主动给企业送政策、送服务。深化“创新江北”建设,加强产学研合作,办好江北大学联合研究院、浙大工研院江北公共创新平台,推动本地骨干企业与科研院所的项目对接和合作。推进质量强区建设,深入实施“三大战略”。严格落实节能降耗责任制,继续抓好高能耗企业用能监测和节能技改,促进落后产能关停并转,推进禁燃区建设,实施清洁空气行动。整合集聚浙商资源,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提升。优化人才集聚环境,加强对各类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做好与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培养工程”的衔接,加快人才公寓建设。努力缓解企业融资难,积极推进金融创新,发挥政府性引导资金杠杆作用,建立完善创业投资引导机制,鼓励社会资金进入股权投资领域。推进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完成500KV市北输变电和110KV常洪输变电工程。优化土地资源要素配置,加大工业低产地改造力度,争取早出成效。规范厂房出租管理,确保入驻企业符合产业准入条件。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高素质企业梯队,进一步支持金田集团创新发展,扶持“510”工程企业发展壮大,鼓励企业导入卓越绩效管理,加大力度培育一批总部型、科技型、潜力型企业。支持优质企业开展并购重组、上市融资,做好上市后续梯队的服务辅导工作。加大对建筑业的扶持力度,提升企业资质,促进建筑业振兴发展。推动服务业经济跨越发展,全面实施“服务业6650提速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升发展航运物流业,鼓励航运企业适当调整运力结构,提高管理水平和抗风险能力,努力保持在全市的产业优势。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争取更多的银行、股权投资、证券期货、保险等金融机构入驻我区。促进商贸服务业繁荣发展,做好来福士广场开业准备和各大城市综合体的服务管理。积极开展旅游合作,强化市场营销,提升行业服务品质。推进慈城古县城、老外滩都市旅游休闲基地、保国寺•荪湖休闲旅游度假区、都市田园新十景和北山游步道开发建设,做好保国寺千年大庆筹备工作。
  推进产业集聚,狠抓平台载体建设。加快楼宇开发,统筹规划,优化布局,逐步建成一批相对集中、配套完善的特色商务楼宇。理顺楼宇经济管理体制,加强政策研究和服务管理,积极开展“二次招商”,提升楼宇产出效率。高起点建设宁波北门户商务区,全面推进一期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引领宁波商务经济发展的门户展示区。做好投资创业中心的产业提升和服务创新,力争走在全省同类园区前列。加快宁波(江北)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大力推进三星奥克斯、长阳科技等在建项目,强化招商引资,积极引进高品质项目。
  深化对外开放,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致力于引进有利于完善城市功能、引领经济转型的优质大项目,力争全年实际利用外资3亿美元,实现内资注册资金35亿元。加强宁波北门户商务区、人民路、谢家等重点区块的招商推介,继续做好总部型和税源型企业招商。强化对三五集团、希马克等已签约重点招商项目的跟踪服务,促进项目早日落地。不断优化外贸结构,积极培育专业型经营主体,增强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鼓励企业加强境外资源开发和回运,拓展境外工程承包业务。
  (二)进一步强化征地拆迁和项目建设,城市功能和形象有新提升
  强化规划研究,引领品质发展。深化两江北岸规划研究,编制道路交通、地下空间等基础专项规划和城市形态景观类规划,做好地块规划条件前期研究。根据城市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启动绿道系统等专项规划研究,重点开展谢家云飞路以南地段城市设计研究,高标准规划好谢家滨江区域。开展土地空间专项研究,适度提高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加强对工业用地利用状况的评价与分析。
  加快区块和项目建设,提升城市功能和形象。加快两江北岸开发,启动跨江大桥、大庆北路等基础设施和奥体中心、市民中心等功能性项目的前期工作。加快建设湾头休闲商务区、保国寺•荪湖休闲旅游度假区、谢家宝庆寺等重点区块。力争机场路北延、洪塘西路一标段、至诚学校西侧商业地块配套道路完工,高速公路江北连接线二期完成南北向路基工程,启动建设丽江东路长岛花园段。推进火车北站和汽车北站搬迁项目,做好陆港物流中心前期工作,确保杭甬客专庄桥站地方配套工程建成投用。
  推进征地拆迁和土地收储,促进城市有机更新。进一步强化拆迁考核激励,发挥“条保”联动保障作用,着力提高拆除拆净率。扎实开展征地拆迁“清零”专项行动,全面完成湾头休闲商务区、谢家宝庆寺、大庆新村非成套房改造一期、工程学院二期、轨道交通2#线等重点区块和项目的拆迁扫尾工作。有序推进土地出让,逐步建立“分段负责、部门联动”的土地供应新机制,提高实际供地率。做好前洋立交东侧、湾头休闲商务区一期和滨江2#等重点地块的土地出让。创新土地收储和开发方式,做好两江北岸、洋市和应家等重点区块土地储备工作。
  推进“智慧城管”建设,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深入开展“城市管理推进年”活动,力争成功创建省示范文明城区。理顺“智慧城管”运作机制,构建市、区、街道(镇)和网络协同单位互通联动的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开展城市管理标准化创建工作,实行分区、分类管理。健全城市管理综合协调长效机制,加强联合执法。实施绕城高速沿线美化绿化工程,继续开展背街小巷综合整治。积极探索老小区物业管理新模式。做好中心城区中高层住宅二次水改工作。扩大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范围。加大对建筑渣土的执法力度,强化源头监管。加强“两违”综合治理,维护建设秩序。启动谢家河等内河景观绿化工程,推进内河“精细化”管理。完善交通应急体系,实现交通安全管理智能化。着力缓解城区停车难,出台鼓励措施,加强停车市场的引导和培育。
  (三)进一步深化综合配套改革,城乡一体发展有新突破
  纵深推进城乡一体发展综合配套改革。争取全面完成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探索以股权流转、重组为核心的产权制度改革。深化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继续推进“两权一房”抵(质)押贷款、“房票”质押贷款和林权质押贷款工作。稳步实施“农房两改”,力争新开工50万平方米。探索农民集中居住小区住房流转交易。加强农村“三资”管理,完善年度清产核资报告和中介组织审计制度。
  优化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发挥园艺研发和推广中心等平台作用,加强农业良种良法的推广应用。进一步完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加快姚江干堤维修加固慈城段工程和姚江东排二期工程建设。全面深化国家级生态区创建工作,加强农村环境整治,推进农村排污管网建设和生活垃圾处理,强化河道水网排污治理,清理重要河道沿岸的畜禽养殖,力争四星级以上卫生示范村比例提高10%。继续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做好灵山村和安山村整治工作,强化与保国寺的风貌协调。
  全面建设慈城卫星城市。发挥卫星城财政体制优势,整合全区资源,提升区域投资吸引力。完成湖心、古城等重点地块控规及部分村庄规划的报批工作。进一步完善新城城市功能,加快推进宁波市妇儿医院北部院区一期项目建设,做好官山河以东区域路网前期工作。加快提升古城形象和功能,继续做好民权路及以东区域风貌协调和旅游六要素功能配置。完成解放路整治前期工作,开展东护城河两侧改造整治。
  (四)进一步发展社会各项事业,让人民群众得到新实惠
  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积极构建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其他保障方式为辅的住房保障体系,明确日常管理办法和准入退出机制。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度,确保应家经济适用住房二期交付使用,谢家公共租赁住房主体工程完工。继续探索安置房建设管理新模式,明确建设标准及管理办法。做好年度老小区整治和危房解危工作。
  提升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健全创业就业工作促进机制、协调机制和服务体系,巩固“充分就业区”创建成果。进一步落实各项就业政策,动态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加快实现社会保障人群全覆盖,重点做好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社保扩面工作。推进城乡社会保障衔接转换,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力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保。成立社保卡管理服务中心,为群众提供优质便捷服务。完善公益性养老服务设施,积极筹备江北慈孝乐园项目,推进黄山敬老院建设,进一步健全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提高大病医疗救助的即时性、有效性,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看病难问题。加快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创新残疾人服务运作机制。
  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认真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全力做好“小班化教学试点”、“素质教育质量检测体系试点”等省级改革试点。创建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达标区,完成3所新建学校和江北中心小学改扩建工程。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推进智慧教室建设。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新增4所幼儿园。开展社区教育培训,推进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调整考核补偿办法。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制度,提高服务质量。加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努力争创国家中医药示范区。确保甬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投用。强化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推进流动人口双向协作,继续开展流动人口出生性别比综合治理。
  推进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建成区文化中心,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全面推进种文化“百千万”工程。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形成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做好文化遗存的保护开发。弘扬慈孝文化,继续办好“星期六•相约老外滩”系列活动,提升江北文化影响力。加快推进群众性体育事业发展,规范公共体育设施对外开放,促进运动休闲业发展。
  (五)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和谐稳定局面得到新巩固
  动员全社会力量,构筑社会管理工作大格局。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调动一切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机制,动员组织群众有序参与社会服务和管理。做好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培育和管理,引导两新组织在社会服务和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完善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构建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大体系。深化党政领导定期接访、约访、下访制度,继续执行信访问题领导包案制。进一步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联合调解机制,促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有机结合,建立完善行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加大法律援助力度,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广泛的法律服务。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完善网上信息监测、研判、预警和处置机制。
  创新社区管理模式,打造社区建设新亮点。稳步推进撤村建居工作,规范行政村社区服务中心服务与管理,探索区域性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管理体制。扩大社区管理参与度,开展“一社一品”特色社区典型培育工作。逐步推广社区电子台帐管理,减轻社区工作负担。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提高社区服务水平。
  深化“平安江北”建设,营造共建共享和谐社会新局面。加强社会治安防控,始终保持对各类严重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加强基层综治组织、群防群治队伍和社区警务建设,增强基层社会治安防控能力。加快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实现公共场所视频监控全覆盖。强化全民消防教育,完善消防网格化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监管,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全面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深化道路交通事故预防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确保主要安全生产指标零增长。理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职能,建立食品药品风险分析和质量追溯制度,坚决打击食品药品领域违法犯罪行为。继续加强“十小”行业整治。强化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促进新老市民相互融合。
  (六)进一步推进政府自身建设,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有新提高
  建设民本型政府。把执政为民的要求融入到事业追求里、体现在政策措施中、落实到具体工作上,实实在在为企业、为基层、为人民群众服务。不断提高政府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并认真执行服务承诺、首问责任、限时办结等制度,巩固问责制度,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深化服务内涵,为人民群众提供快捷、方便、优质服务。
  建设效能型政府。进一步探索实施模拟审批和并联审批,深挖潜力提高审批效率。强化政府行政绩效管理,加强对重点工作、重大项目的日常督查和绩效审计,确保工作的顺利推进以及政府资金的高效安全。着力转变工作作风,增强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围绕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中心工作,全力以赴抓好工作落实。
  建设法治型政府。推进依法行政,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深化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推进行政调解、行政裁决、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深入推进科学依法民主决策,建立健全重大事项专家咨询、合法性论证、集体决策和公众参与等制度。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重视司法监督,积极接受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
  建设阳光型政府。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加大政府财政收支预算、部门预算、行政执法等信息公开力度,建立健全机关运行经费公开制度。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化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全面推行“一把手五不直接分管”工作。完善重大项目廉政制度审计专家库建设,认真实施重大工作、重点项目廉政制度审计。
  建设学习型政府。深入思考并准确把握“好”的内涵、“快”的要求、“追”的方向和“超”的目标,增强谋全局、抓机遇、解难题、促发展的能力。强化公务员培训,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加强对先进地区经验和做法以及市场经济、现代科技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不断拓宽眼界和思路,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加以运用。
  各位代表,政府的一切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政府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过去五年,我们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全面完成历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承诺的实事工程任务。今年,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关注民生、倾听民意、为民解难,扎扎实实地办好五方面的民生实事:
  1、推进教育文化事业发展。城庄九年一贯制学校、双东路九年一贯制学校、洪塘经济适用住房配套学校、江北区文化中心竣工投用,慈孝文化元素挖掘工作一期工程(慈孝文化公园)完工。试点农村学生校车接送工程。
  2、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宁波市妇儿医院北部院区一期主体结构完工。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中医“治未病”中心。
  3、开展城区环境美化工程。完成10万平方米老小区整治和4条背街小巷综合整治。
  4、加快安置房项目建设。5个安置房项目(面积25万平方米)竣工并交付使用。5个保障安置房项目(面积50万平方米)开工建设。
  5、完善城市交通路网。天水家园以北Ⅰ—4a地块配套道路(城庄学校配套道路)完工。包家漕一路、包家漕二路2条“断头路”通车。
  各位代表,我们正站在科学发展的新起点上,形势催人奋进,发展时不我待,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中共江北区委的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区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团结一致,扎实工作,开拓进取,奋发有为,为建设更加美好的现代化新江北而努力奋斗!

信息来源: 江北政府网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