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2951520/2011-40995
文 号: 主题分类: 经贸管理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体裁分类: 其他
发布机构: 区商务局 成文日期: 2011-08-04
江北区"十二五"开放型经济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是全面推进城市化进程、提升城区战略地位的关键时期,也是开放型经济结构深度调整、规模不断提升的战略机遇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二五”开放型经济规划,对推进我区开放型经济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认真总结“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深入分析国内外宏观环境和江北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研究提出“十二五”时期江北区开放型经济的发展目标、战略任务和保障举措,为我区今后五年开放型经济的科学发展指明方向。

第一章 “十一五”时期开放型经济规划实施情况

“十一五”以来,我区开放型经济经历了阶段性的蜕变,在国际金融风暴中逆势而上、跨越发展,提前提质提量地完成各项指标任务。与“十五”时期相比,我区开放型经济呈现出更为丰富的内涵:“转变出口增长方式”、“优化进口结构”、“加快走出去步伐”、“内外资并重”、“引优选资”、“招商引智”,为开放型经济的全面发展打开了新的篇章,使之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

——引资规模取得新突破。十一五期间,累计引进外商投资项目133个,项目总投资5.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75亿美元,完成“十一五”指标的158%,年均增幅51%,高于全市平均增幅21个百分点,项目单体规模从“十五”时期的138万美元提高到“十一五”末期的357万美元,引进外资总体规模从十五时期的全市第11位上升到目前的第6位。其中引进总投资500万美元以上项目33个,占引进项目总数的25%。内资注册资金实到额102亿元,共引进总投资亿元以上内资项目26个。

——城市功能取得新提升。十一五期间,招商引资步伐迈得更加稳健,初步形成了涵盖现代服务业、都市工业、城市综合体、商业住宅、旅游休闲的五大功能性区块;延伸出“五大商圈、三大城市综合体”的新型商业布局——来福士广场、万达广场、银亿海德广场三大城市综合体及外滩商圈、日湖-大剧院商圈;初步形成“三大汽车销售集聚区”——甬江孔浦汽车一条街、洪塘汽车风尚城和沿江北大道一线的高档汽车销售集聚区;打造出“二大旅游休闲品牌”——台湾星期九生态农业园区和荪湖休闲度假区,并与世界体育品牌迪卡侬签订了框架协议。此外,成功出让宝庆寺、贝家巷地块,首次将高端房产商九龙仓置地有限公司引入宁波,首家五星级酒店即将在江北崛起。

——对外贸易取得新增长。十一五时期累计进出口额、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达到90.3亿美元、64.5亿美元和25.8亿美元,平均增幅分别为30%、37.5%和34%,分别高于全市三项平均增幅14、13、16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比十五时期翻了2番多,进出口全市规模排名从11位为上升至目前的9位。外贸队伍迅速扩张,全区外贸实绩企业达601家,其中出口实绩企业552家,进口实绩企业317家,年度进出口额上千万美元企业57家,实现翻倍增长。形成了民营生产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流通外贸企业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千军万马搞出口”的格局进一步形成。

——转型升级取得新成果。十一五”期间,江北外贸在努力扩大规模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主体、市场、产品、方式“四个多元化”,实施科技兴贸、品牌强贸战略,着力优化外贸结构,提高外贸发展水平,取得了明显成效。企业研发、品牌意识进一步提高。十一五时期江北企业的境外注册商标数超过52件,拥有商务部、浙江省和宁波市出口名牌9个,区级出口名牌4个。

——对外合作取得新拓展。“十一五”是我区外经从无到有的快速成长期,2005年-2007年,全区年均境外中方投资额不足100万美元,至2008年金融危机,我区的境外投资迈上新台阶。十一五期间,全区累计对外中方投资总额1.29亿美元,年均增幅高达236%,累计对外工程劳务承包总额1.9亿美元,年均增幅30%。企业境外投资国家和地区从“十五”期末的8个拓展到2010年底的46个,“走出去”实力明显增强。

第二章  “十二五”时期江北开放型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

第一节 总体环境

“十二五”时期,从国际环境看,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主题不变,国内外市场交融互动更加明显,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速,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总体有利,但国际经济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增长模式面临深度调整,低成本竞争优势弱化,外资引进难度增大。从国内环境看,我国经济社会处于改革攻坚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没有根本改变,但各种结构性、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凸显,全球增长减速与国内周期性结构调整叠加。从区域环境看,宁波市处于全面推进城市化进程、提升城区战略地位的关键时期,是实现人均生产总值10000美元向20000美元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仍处于较快增长期,资源要素瓶颈加剧,社会矛盾交织多发。开放型经济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第二节 发展阶段

工业化转型期。我区经济发展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并向后期迈进,经济增长将呈现消费、投资“双轮”驱动的格局,为江北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呈现制造业和服务业共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的新特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低消耗、低排放、集约化、高效益的新型工业化成为江北经济发展的主流。

城市化加速期。我区正处在城市化加速推进期,随着宁波城市新一轮开发建设中江北定位的明确,“两江北岸”的开发建设将为城市化增添了新的活力,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将逐步落户江北,一批居住和生活性服务、工业和生产性服务、商务和休闲娱乐等城市功能载体将集聚江北,江北将迎来城市功能优化重塑和综合环境显著改善的关键时期。

国际化提升期。经济全球化向纵深推进,国际投资与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为江北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扩大进出口贸易、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提供了新的机遇。我区将在新起点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突出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建立适应国际竞争的产业体系、面向国际市场的营销体系、与国际接轨的商务服务体系,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发展开放型经济。

市场化完善期。我区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各项改革加快推进,重大体制改革将取得突破性进展,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政府职能加快转变,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逐步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将为江北加快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体制环境。

第三章  “十二五”时期江北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宁波市“六大联动、六大提升”战略,以实现商务经济转型发展、构筑“两江三带”招商格局为主线;以打造新型贸易平台、加深内外开放合作为动力;以建立新型对外合作体系、加强互利共赢为抓手;以扩大服务外包产业规模、加速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为补充,积极构筑外资带动、外贸牵动、外经联动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努力实现开放型经济规模与质量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发挥宁波城市核心区、北联拓展区、北门户区的重要作用。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开放创新。把握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树立“大招商、大开放、大发展”的创新理念,以宽广的国际视野谋划和推动江北城市发展,优化配置国内外优质资源,突出抓好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 ,努力创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引领开放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三外并举。致力打造外资带动、外贸牵动、外经联动的三外互动高平台与新格局,增强三外延伸与服务外包、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的拓展联动,通过建立内外对接的发展体系,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产业、贸易的综合竞争力,积极推动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

坚持转型升级。转变开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着重加快开放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体系转变,加快传统外贸经营模式向现代经营模式转变,加快进出口一般基地向进出口专业产业集群化基地转变,加快传统服务型向现代服务型政府服务方式转变。

坚持合作联动。加强国际国内区域合作机制,推动先进制造、贸易营销、境外资源开发、境外园区建设等合作方式,有效利用异地资源“借屋筑巢”、“借巢生蛋”,在减少自身资源占用同时推动我区开放型经济持续增长。

坚持发展高端。始终坚持“招大、引强、选优”的招商理念,进行高起点、集约化、生态化招商,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新能源经济、创意经济等新型业态。努力占据研发、营销等产业链高端环节,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和自主品牌三大战略。

第三节 发展目标

——招商引资:

利用外资总量指标:“十二五”时期,全区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0亿美元,在十一五总量基础上提高110%。

利用外资质量指标:服务业利用外资、鼓励类项目、外资大项目比重增加,外商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领域进一步拓宽。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额占全区实际利用外资额比重达到80%。投资总额1000万美元以上大项目的投资总额和合同外资均占全区总数的90%。

利用内资总量指标:“十二五”时期,全区累计内资注册资金实到额200亿元人民币,在十一五总量基础上提高96%。

——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总量指标: 2015年末进出口总额达到40亿美元,年均增长10%。

对外贸易质量指标:“十二五”时期,累计培育并引进年进出口规模上亿美元企业3家,5000万美元以上的重点外贸企业10家,外贸实绩企业750家,各级出口名牌企业25家。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总量指标:“十二五”期间全区累计实现中方境外投资额1.28亿美元;实现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总额为2.6亿美元,年均增速均为10%。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质量指标:“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境外营销网点形成一定规模,至2015年,拥有境外贸易公司、办事处、专卖店等营销网点80个,对外工程承包和境外投资扩展到更多国家和地区。

——服务外包:

服务外包总量指标:“十二五”时期,累计服务外包业务额13.5亿元。

服务外包质量指标:“十二五”末期,服务外包企业和人才数量大幅增加,全区服务外包企业规模50家以上,争取申报成为宁波市服务外包示范园区。

第四章  “十二五”时期江北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

第一节 加快建立新型的招商引资体系

“十二五”时期,围绕江北区社会发展总体目标,以推动城市功能拓展、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以“十二五”期间重点开发区块为载体,以强化地块谋划、产业布局、项目推介、环境优化为手段,大力推动对区域发展有重大意义的项目成功落地,加快实施“招商引资”——“招商选资”——“招商点资”的跨越发展。力争十二五末,把我区建设成为开放型、多功能,产业结构合理、科学技术先进、具有高度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区域。

(一)全面构筑“两江三带”的招商引资新布局

——加快招商步伐,优化发展蓝色经济带。围绕“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加快招商引资转型升级步伐,依托比较优势,结合绕城高速、杭州湾跨海大桥、余北快速路建设,以江北投资创业中心、慈城西工业区、机电园区等为主要载体,依托现有产业基础,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对接国家级科研院所,努力培育高附加值新兴产业,打造“蓝色经济带”,促进招商转型升级。

一是大力招引传统优势产业。传统产业数字化:作为宁波乃至华东地区重要的现代化制造工业基地,重点引进装备制造、特种车辆及汽车配件、仪器仪表等优势制造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推进创业平台建设。到十二五期末,多数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从产品开发设计到生产销售和企业管理的网络化,促进制造业数字化。优势产业品牌化:重点引进“专、精、新、特”的行业龙头企业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企业,引导企业采用新工艺、新能源、新材料改进生产方式,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运行效率,避免环境污染,形成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十二五期末,形成一批名牌精品或知名品牌,一批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企业总部。

二是努力培育高附加值新兴产业。节能产业:以与宁波大学、浙大中控及产业龙头企业的合作为契机,以北高教园区为智力平台,大力招引太阳能产品及装备、风能装备关键组件、节能产品开发和制造、节能房产、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从而形成节能产品展示区,节能技术示范区,节能产业集聚区。智慧产业:以工业区电信,联通为主体的呼叫中心为基地,着力招引特色服务外包等信息服务业;以传感器、智能仪表为突破口,重点招引智能电网,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依托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平台,加快招引高性能金属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等产业;抓住人民生活品质需求提升的契机,加快招引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生命健康产业等新兴智慧产业。

——提高招商质量,重点发展金色经济带。强化对现代服务业、智慧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招商工作,提高招商质量,重点招引税源型企业,提升招商水平,着力发展生产型服务业,优先发展知识型服务业,打造“金色经济带”, 大力提升服务业能级,提高招商质量。

一是着力招引生产型服务业,支撑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现代物流业:以城西港区、新火车北站、长三角综合物流园为主要载体,大力引进以海运及船舶代理、货运代理、航运金融等相关配套服务业为重点的现代物流服务业,打造宁波航运软环境功能和产业链建设的综合物流市场园区。总部经济:以甬江北岸滨水区、湾头休闲商务区、中心城北门户商务区为主要载体,以江北先进制造业基地为总部经济的实业配套基地,加快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高新技术企业总部、大型民营企业总部、外贸企业总部、各类行业协会和行业组织的集群区。研发咨询业:以宁大产业园、江北科创中心、江北投资创业中心为平台,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技术和人才合作,加大民营R&D机构的培植力度,鼓励跨国公司和规模型外资企业设立研发中心,扩大外资技术对结构升级的带动效应。金融服务业:以湾头休闲商务区、核心滨水区、谢家-城庄高端商业商务区等为载体,加快引进发展以证券、保险、期货、投资公司等金融服务业,大力招引金融中介服务体系,逐步成为长三角重要的中小企业融资基地;主动接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积极拓宽金融功能,实现金融业的“借梯登高”。

二是重点招引知识型服务业,抢占价值链高端地位。信息服务业:以传统优势产业的信息化应用和行业应用为突破口,与三江口核心区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共同构筑 “信息港”建设先行区;积极招引网上购物、远程医疗等专业信息服务。创意产业:强化投资创业中心、天工之城、财富创意港等发展平台建设,着力吸引各类创意设计广告、数码影视制作、动漫创作和展示、网络游戏等企业或中介机构,形成独特的创作基地。文化体育产业:以迪卡侬体育主题公园、华东Mall建设为契机,鼓励各类产业资本参与和经营文化产业,形成创意设计、广告制作、市场运营等功能完善的文化产业链。以荪湖的体育休闲建设为平台,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初步建立起健身娱乐和承办棋牌赛事、体育无形资产开发、对外体育交流等多业并存、结构合理的体育服务业体系。

——优化商住环境,积极发展绿色经济带。完善招商配套设施,实现城乡紧密融合,优化商住环境,以姚江北岸滨水区、谢家、城庄高端商业商务区、慈城新城为载体,和谐发展商住业,提升城市生活服务功能;以都市农业园区、荪湖-保国寺休闲度假区等北部山水人文旅游区为载体,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完善休闲娱乐服务功能,打造“绿色经济带”,优化商务居住环境。

一是协调招引生活型服务业,提升城市生活服务功能。商贸业:以洪塘中路为商业发展主轴,沿江北大道形成设计业以及其他商务办公业为商务走廊,筹划商业网点的规划布局,以引进国际性产业集群为契机,有效吸引各类大型商贸企业的入驻经营,逐步构建三江口滨水区、洪塘、庄桥三大都市中心商贸区。商住房产业:把招引商住房产业与打造优越的人居、创业环境紧密结合起来,使姚江北岸沿江成为高档住宅、江景房产构成的人口最佳集居区,形成沿江景观房产带;使西部慈城新城成为低密度别墅、普通排屋的富有城市记忆的大都市江南人居区,形成西部休闲房产群;使东部甬江北岸滨水区成为由高档写字楼、商业房、商务住宅组合恰当的江北大都市新楼标,形成东部商务房产群。

二是大力招引休闲农业旅游业,完善休闲娱乐服务功能。都市旅游业:以“文化旅游休闲区”建设为目标,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按照全市打造长三角最佳休闲旅游目的地的总体要求,加快开发,提升档次,完善功能,创新营销,优化环境,进一步推进旅游产业从观光旅游向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相结合转型。休闲农业:以江北都市农业园区为依托,围绕城市化发展要求,重点引进以科技农业、生态休闲农业为核心的都市型农业,加强对龙头企业的招商力度,积极引导龙头农业生产企业逐步向品牌营运型、资本营运型、市场流通服务型的模式转型升级,打造江北休闲农业示范区。

(二)全方位再创招商引资新优势

——突出重点引资市场。加大重点区域招商力度。广泛宣传我区投资环境,不断提升我区知名度。在配合做好市级相关推介活动基础上,积极探索欧盟、美国、日本等引资市场。重点加强对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国家招商引资的力度,创新利用外资的方式,在继续加大吸引外商在我区地产投资的同时,逐步扩大外资参股、外资并购、资产重组、企业境外上市融资等方式的比重,力争到2015年,欧盟、美国、日本等欧美国家的引资比重有进一步提高。加大重点企业招商力度。继续加大对上海、北京等优质企业集聚区的招引力度。加强对世界500强、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和成长型企业的信息收集工作,从其战略布局、投资动向、贸易趋向、发展重点、产品特征等各个层面寻找与我区的切合点,紧紧围绕我区产业发展战略加强与大型央企、国内龙头企业的全面合作,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推介活动。

——不断创新引资方法。深化产业链招商。加强重大产业项目招商,有意识地进行上下游产业链的开发、延伸和配套,按照产业集群要求实现外资项目的集中、集合和集聚,引进一个、带动一片,最大限度地发挥项目的溢出和带动效应。强化小分队招商。发扬钉子精神,精选敲门招商目标客户,继续以小分队形式有针对性赴上海、北京等外资主要集聚地和央企总部集聚地登门拜访、邀请考察,开展点对点、面对面的小分队招商。发展中介和代理招商。通过经济考察拜访、友好往来的形式与国内外城市建立经济伙伴关系,通过宁波市驻省外、国外办事机构、国外驻华领馆、跨国公司办事处以及国内外有影响、有实力、有信誉的机构,全方位、多层次地宣传项目和区域优势,达到招商引资的效果。加强平台招商。围绕规划定位针对我区“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十大区块进行策划包装和推广。充分利用各种广告渠道、宣传媒体、活动安排推广区块概念。结合在目标客商集聚地区举办针对性招商推介活动。推进上下联动招商。不断完善市与区、区与乡镇街道的联动招商工作机制,最大化收集市级信息资源、最有效利用市级重大招商活动,发挥市区联动招商的乘积效应。积极探索与乡镇街道的互动联合招商机制,不断强化招商领导小组会议、招商例会、招商协调会和商务联系人会议的沟通能效,力求完善“招商信息及时沟通、招商问题及时解决”的紧密互动模式,不断增强我区招商引资合力。

——提高资源利用成效。加强载体化招商,通过加大对旧厂房,村级留用地等闲置资源的收储、对重点区块的拆迁、企业加速器的谋划、商务楼宇的建设,谋划新的招商载体,为区域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发展空间;对闲置厂房通过出租、转让提高建设用地的利用率;对已倒闭企业实行使用权统一收购、转让和置换,争取在积极推出“零土地技改”、“零土地招商”中,全面盘活存量土地。推进信息化招商,建立招商部门和经济部门、规划部门畅通的信息渠道和资源整合共享渠道。搭建招商“资源数据库”、“客商数据库”,不断完善内部信息的管理和共享机制;继续推进“以民引外”和“以外引外”,立足现有载体,坚持以商招商,充分发挥现有企业的招商主体作用,寻找与外商的对接点,以资源引项目,以存量促增量,提高招商规模和水平。发展网络化招商,实现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搜索、信息回复、信息处理功能,加大招商宣传力度,扩大招商范围,强化招商信息建设。聘请充分发挥退休机关领导、企业家、外籍人士、工商联人士等社会各界人士,借助他们社会联系广泛、通晓相关行业发展趋势的优势,从招商顾问的人脉关系中寻找和“锁定”预备“投资商”,强化招商人脉建设。

——大力优化引资环境。优化政务环境。以服务月活动为重点,建立简练透明的审批制度、便捷高效的服务制度、科学合理的监管制度,努力降低企业的创业成本和交易成本,切实提高外来投资便利化程度,营造更加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机制,为外商到我市投资创业提供更及时更优质的服务;保持招商引资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优化商务环境。千方百计降低综合商务成本,大力发展金融、法律、会计、物流等中介服务业,加快“信用江北”建设,努力打造“成本洼地”、“引资高地”,切实为企业营造一个“公平、稳定、透明、可预见、有竞争力”的商务环境,进一步营造亲商、重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优化制度环境。引导合理的投资密度,深化土地投资强度评价机制,充分调查投资企业的产业能级、核心技术、投资密度、扩充税源、保护环境等方面指标,优化存量土地置换机制,早日实现“招商引资”向“招商点资”转变。

第二节 加快建立新型的外经贸发展体系

“十二五”时期,积极围绕构建内外市场共拓体系,以坚持转型升级为方向,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中心任务,不断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我区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不断扩大外经贸经济总量,持续优化外经贸经济结构,夯实外经贸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础,积极构建新型的外经贸发展体系。

(一)积极构建内外市场共拓体系,不断扩大外经贸经济总量

——大力发展现代贸易主体队伍。大力发展总部型外贸企业,引导我区外贸企业逐步将营销、研发、投资和财务等核心业务环节留在本地,把一般加工制造环节向外转移,发展“区内总部+区外制造基地”模式。积极培育专业型外贸企业,支持在我区设立和引进研发、会展、金融、营销、市场经营、物流等专业型外贸企业和机构。积极推行外贸公司“无车间工厂”经营模式,以供应链创建、管理、复制为核心,拓展工贸合作新路子,增强江北产品外销竞争力。积极开展招商引贸,鼓励境内外企业来江北从事进出口业务,鼓励本地企业到外地开展出口揽货和进口促销活动。

——有效促进贸易方式优化互补。加快贸易方式优化调整步伐,推动贸易增长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外源型向内生型转变,促进内贸与外贸、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出口贸易与进口贸易协调发展。推进内外贸易方式融合。改变内贸外贸分割的局面,鼓励内贸企业开展外贸业务、外贸企业开展内贸业务,经常性地组织内外贸企业对接活动。做强一般贸易。以自主创新为核心,以品牌、技术和营销为重点,实施提升出口竞争力战略,改变过度依赖低价格、低档次的产品竞争方式。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重点依托品牌战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贸易价值。提升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做深加工贸易。调整加工贸易的发展模式,推动加工贸易产业链向上游研发设计、中游集约发展、下游营销服务延伸,提高我区产业在国际价值链中的地位,严格控制低层次加工贸易的发展规模。鼓励和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和通过技术转移等多种形式,逐步从代加工向代设计和自创品牌发展。做大进口贸易。建立和完善符合国际规范的进口管理体制,扩大先进技术和设备进口。充分发挥我区产业基础优势,推进金属、塑料和特色消费品等进口项目发展。

——着力推动开发利用境外资源。合理选择重点国家和重点领域。以东盟、非洲和拉美国家,以及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资源发达国为重点方向,以矿产资源、林业资源和渔业资源为重点产业,选择资源丰富、政局相对稳定、与我国关系友好的国家和地区来拓展境外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效防范境外资源开发风险。鼓励江北企业加强与境外本土企业和跨国公司、金融机构等的合作,合作建立集工、贸、金融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增强资金实力、人才储备和社会关系斡旋能力,规避当地政治、经济、治安等各种风险。加强信息等服务保障。加强与境外投资促进机构合作,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种境外资源开发专场推介会,建立对重点投资国家和地区的政治、法律、经济、金融、税收环境进行监控和分析的平台,及时为企业提供项目信息。加强政策扶持力度,为企业境外资源开发和资源回运提供支持。

——积极拓展境外工程承包业务。壮大工程承包队伍。积极培育具有国际总包资格的实力型企业,鼓励和支持有资质的企业申报对外承包工程经营资格,符合条件的具有对外承包工程经营资格的企业申报对外援助成套项目施工任务实施企业资格,并积极培育新生后备力量,积极引导非工程类企业申报对外承包工程经营资格,进一步推动和鼓励获权企业开展境外工程承包业务。提高工程承包水平。鼓励企业多途径多方式开拓国际承包工程市场,鼓励有能力有经营资格的企业总承包境外工程,探索利用股份合作、项目合作等方式,组织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经济实体共同参与国际承包,利用自身比较优势与国内外知名承包商组成联合体,共同投标承包境外大中型工程项目,通过新设、收购、控股等方式在境外投资设立工程承包企业,获取当地各类投标承包资质,以点带面、面面联动,承揽一个项目、拓展一个市场,提高我区对外工程市场覆盖面和竞争能力。鼓励境外承包工程企业优先从国内采购设备、材料等,境外工程承包与外贸联动,加大对外成套设备输出力度。优化外派劳务从业结构。推动技术型、智能型、贸易型、管理型等劳务输出,规范有序地开展对外劳务合作和对外承包工程项下外派劳务业务,继续加大打击非法中介经营活动的工作力度,保护外派劳务人员正当权益。

——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以争创宁波市级服务外包示范园区为切入点,进一步加强服务外包企业的引进、培育、聚集和发展。突出服务外包发展重点。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和知识流程外包(KPO)业务的发展,不断提高离岸服务外包业务份额,提升服务业发展能级,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创造服务外包发展环境。通过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推进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服务,努力营造有利于物流、软件开发、设计研发、中介服务等企业和机构落地生根、茁壮发展的生存环境,争取吸引一批国内外知名外包企业、重点培育一群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本地服务外包骨干企业、着力打造一个产业集聚、特色鲜明的服务外包示范区。

(二)强力提升外经贸核心竞争力,持续优化外经贸经济结构

——加快推进产品研发创新工作。深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提升产品附加值为方向,积极推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持续推进企业产品研发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支持企业引进设立研发机构,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开展产学研合作和研发创新,鼓励企业建立多层次的科技研发平台,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创新能力和绩效,增强出口产品竞争力。加快研发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造为特色产业研发创新服务的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带动中小企业研发创新工作,降低创新成本,促进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提高。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大境外专利、商标、技术标准等自主知识产权政策扶持的力度,鼓励企业更多地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加快推进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建设和重点出口基地培育,推进传统优势制造业转型升级,扶持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发展。突出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研发,通过自主培育和区外引进,扩大新材料、新装备、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出口,提升区域经济和企业核心竞争力。

——重点加强自主品牌培育运作。深入实施“自主品牌”战略,全面提升我区自主出口品牌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品牌对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实现区域、行业和企业品牌战略的协调互动,形成一批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具备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以创新、创意和品牌为动力,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引导企业向高端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延长增值链条,大力提升外贸产品附加值。促进自主出口品牌运用,鼓励企业使用自主商标参与国际经济竞争,鼓励企业“走出去”收购境外知名品牌,鼓励以重点出口企业为龙头培育区域品牌,推动块状经济从“数量经济”向“品牌经济”转型。强化自主出口品牌保护,完善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机制,提高对知名出口品牌的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监管力度,加强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展会的知识产权保护,推行海关备案保护。加强自主出口品牌管理,完善国际、国家、省、市、区五级品牌培育体系,形成统一管理、联动发展、执法顺畅、监督有力的出口品牌管理服务体系。健全自主出口品牌服务,及时、准确、全面地服务企业研发、决策和科技成果保护,培育和发展自主出口品牌中介服务机构,提升其涉外服务能力。

——大力推进境外营销研发网络建设。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营销网络。抓紧布局境内外营销网点、整合境内外营销资源,建立自主性的国际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引导、支持中小企业联合开辟海外基地。全力支持由我区企业主办的境外产销平台建设。继续积极扶持有实力的企业在境外建设地区性产销平台,以中策动力的尼日利亚奥贡州工业园区为基点,推动更多的江北企业“走出去”创建境外产销机构。探索建立境外营销联盟。鼓励我区企业“抱团出击”,实行境外营销渠道或机构的战略共享,扩大境外市场的占有率。鼓励我区企业与国际上一些著名跨国公司或采购代理商签订采购协议,与境外拥有成熟销售网络的企业进行战略合作等方式,实现设计、生产、销售的当地化,积极构筑多层次、多渠道的营销体系。鼓励境外设立研发机构。针对后危机时代国际产业大重组大洗牌、技术人才流动加速的有利时机,瞄准境外部分受困企业的技术研发力量展开收购,或通过自主设立研发机构集聚海外技术人才,为打造江北本土跨国公司提供智力支持。

——加快推动优势产业集聚式“走出去”。积极推进优势产业外扩。发挥我区块状特色经济的优势,大力支持纺织服装业、家电制造业、轻工业、机械电子业、远洋捕捞业等行业和产品向外拓展。以周边地区、东盟、欧盟和非洲市场为重点,大力支持我区企业开展境外实业型投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园区投资办厂,逐步实现我区优势产业的“原产地多元化”,主动规避国际贸易摩擦,拓展国际市场。鼓励企业开展收购、兼并、参股等高层次境外投资。抓住当前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鼓励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参股等方式,将境外有完善营销渠道、较强研发能力、拥有国际品牌的境外企业收归旗下,支持企业以收购兼并方式获取品牌、技术、渠道等,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鼓励通过“走出去”优化我区外贸产业结构。有序引导低附加值的一般加工生产环节适度向越南、柬埔寨等生产成本较低的、经济欠发达的周边国家转移,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降低制造成本。

第五章  “十二五”时期江北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保障措施

第一节 组织保障

着力构建综合高效的工作激励机制和运转顺畅的部门联动体制。建立部门联动组织协调机制,强化发改、规划、国土、财政、招商等部门间的协作,深化部门联动招商,做到重大规划一起制定,重大政策共同研究,重头工作统筹部署,重点措施配合推进。进一步加强招商领导小组、招商例会的组织领导作用,有效发挥区级各部门与乡镇(街道)的统筹联动作用,推进形成全区开放型经济共促机制。建立健全领导联系大项目机制和重点项目分级负责管理工作网络,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其他领导配合抓、全体干部合力抓的良好氛围。建立更加科学的开放型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强化评价机制,统筹评价标准,健全行政问责制,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各项任务完成到位。

第二节 政策保障

加快推进开放型经济各个领域政策“全覆盖”进程。以引导和促进开放型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为目标,重点向楼宇经济、总部经济、招商引贸、服务外包、国际市场拓展、境外营销网络建设等领域倾斜,集中力量发挥政策的最大效用。确保各项开放型经济政策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对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实施“一企一策”、“一楼一策”,强化的政策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大对中央、省、市各项政策的宣传力度和扶持资金的争取力度,积极帮助企业用足、用活、用好各类政策,做到“应知尽知、应报尽报、应得尽得”。

第三节 人才保障

实施新的开放型经济服务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能适应开放型经济发展需要的外经贸人才队伍。构建人才实务培训服务平台。提升外经贸培训水平,加强与宁波大学、诺丁汉大学、浙大宁波软件学院等高等院校的合作,加快服务外包、电子商务、总部经济、金融、物流、科技创新、品牌管理等方面人才的培养步伐,做到基础培训和实务培训相结合、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相结合、自营培训和“走出去”培训相结合。不断完善经贸人才交流引进网上服务平台,探索建立网上外经贸人才集市、外经贸人才专家库和政策信息发布系统,搭建企业和人才对接的网络平台,开展境内外、市内外人才招聘活动,加大人才引进培训扶持力度。继续对参加基础实务培训进行费用扶持,对启蒙性、方向性、紧缺性培训加大补贴力度,积极探索对实际引进人才并落户企业补贴的相关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参加专场招聘活动。

第四节 服务保障

重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着力构建面向区内外开放型企业的、功能完备的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加强公共信息(宣传)服务,充分运用网站、电子公告、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技术手段,实现信息服务对象的全覆盖、信息传递的完整性和高效性、信息反馈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加强公共审批服务,完善政务公开制度,畅通政务信息渠道,继续简化办事程序、规范审批行为,加大清理审批项目力度,提高行政审批服务窗口项目进驻率、即办率、群众满意率。切实提高外来投资便利化程度,营造更加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机制。加强公共商务服务,建立健全以江北进出口商品、出口企业等为重点的信息数据库,不断拓展和完善外贸公共检测平台的涵盖范围,加大外贸、外资投诉调处力度,为广大开放型企业开展对外业务提供便捷、高效的公共商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