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2951475/2010-00265 主题分类: 统计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体裁分类: 其他
发布机构: 区统计局 成文日期: 2010-02-26
宁波市江北区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0-02-26 00:00来源:区统计局浏览次数:

2009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 省委“创业创新”和市委“六大联动、六大提升” 的战略部署,围绕“建设基础年、保稳促调年、合力攻坚年”的总体目标,全力保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较快扭转了经济增速大幅下滑态势,区域经济企稳回升、持续向好势头不断巩固。

一、综合

国民经济发展平稳,产业结构优化。经宁波市统计局下管一级初步核定:2009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59.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15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60.10亿元,增长1.8%,工业增加值51.32亿元,增长0.4%;第三产业增加值95.34亿元,增长8.1%。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2.6:37.7:59.7。

财政收入平稳增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全区财政总收入73.99亿元,同比增长40.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1.00亿元,同比增长2.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4.75亿元,同比增长8.6%;中央财政收入16.25亿元,同比下降5.7%。财政支出结构优化,关注社会事业和民生问题。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0.07亿元,增长9.1%。全年民生领域投入6.75亿元,其中教育3.58亿元,医疗卫生0.90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0.97亿元,农林水事务1.30亿元。民生领域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达33.6%,比上年提高了4.3个百分点。

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新突破。建立充分就业社区创建星级考核评价体系,启动“充分就业村”创建工作,全区90%的社区达标,45%的行政村达标。新开发300个农村公益性岗位,农村公益性岗位的总数达到800个。为大中专毕业生、失业人员、“两权一房”抵(质)押贷款农民开展创业培训7期437人次。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创意基地”和“江北青年见习基地”。加大创业小额贷款支持,已累计发放小额贷款881万元。目前创业俱乐部已吸纳会员540名,共有339人成功创业,带动2000余人实现就业。开展“万岗万家就业联通”,举办各类洽谈会32场,其中青年专场、征地拆迁人员专场等特色洽谈会11场,推出就业岗位3.78万个,8000余人达成了初步意向。积极拓展劳务合作基地,组织江北区劳务协作考察团赴湖南桑植县、株洲等地举办“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提供岗位1561个,424人达成初步意向。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5442人,培训城镇失业人员2130人;各类农村劳动力5073人次,培训后就业率81.7%。保持农村公益性岗位800个,全部安置农村就业困难人员,2009年帮扶1533名农村劳动力实现转岗就业。

二、农业、农村

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29亿元,增加3.32%。全年粮食种植面积7.55 万亩,增加0.16万亩;蔬菜种植面积3.55万亩,减少0.03万亩;果用瓜种植面积 0.85万亩,减少0.08万亩;生猪出栏6.61万头,减少0.08万头。

新农村建设方面有新突破。粮食功能区建设顺利。科学合理确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布局和面积,在慈城镇乍山片5个村建立总面积为11889亩的市级粮食生产功能,共投入建设资金287万元,并顺利通过市验收。农业产业划水平有提升。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获得丰硕成果,洪塘万亩优质水果基地按设计要求全面完成,目前总投资为710.6万元。今年我区新增1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区级农业龙头企业;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6家,1家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2家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有2个项目成为省级标准化推广示范项目,另有五个基地成为市级示范区;新增五个无公害产品产地。生态农业有新进展。双顶山畜牧场投资300多万元的改扩建国债项目顺利完成。全区完成畜牧场排泄物治理共7家,建造100立方米沼气池9个。农村改革有力推进。今年全区完成13个村的股份合作制改革,累计完成72个村,占全区总村数的65%。

三、工业、建筑业

工业生产有所下滑。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307.4亿元。其中566家规模以上工业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66.6亿元,下降13.36%,占全区工业总产值比重的86.7%;实现销售产值259.4亿元,产品产销率达到97.3%。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2.1亿元,下降15.54%;实现利税总额21.5亿元,其中利润总额16.0亿元,分别增长4.90%和32.82%。

工业结构有所优化。26个工业行业中,上10亿元行业10个,分别为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制品业、塑料制品业,共计实现工业总产值217.62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的81.63%。

建筑业快速发展。2009年全区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4.58亿元,增长87.47%。全年房屋建筑新开工面积375.5万平方米,增长218.14%;竣工面积95.27万平方米,增长59.05%;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1.2万元/人,同比提高16.3%。

四、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建设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2009年全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3.79亿元,同比增加23.6%,制造业投资12.93亿元、基础设施投资27.12亿元和房地产开发投资41.4亿元,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分别为12.45%、26.13%和39.9%,三项投资额增幅分别为-18.4%、36.9%和36.5%。

城乡建设不断推进。道路工程建设完成了城北绕城高速二条连接线的各项工作目标,其中大庆南路北延各标段征地拆迁工作全面展开,机场路北延工程于2009年底开工实施,预计2011年底建成通车。大庆南路基本全线贯通,环城北路改线段已完成总工程量的30%。桃源路槐树路口改造工程、洪塘经济适用房规划二路、四路、宁动2#地块东侧路等工程已顺利完成,丽江东路、云飞路一期、华业街二期等项目施工进展顺利。积极实施应家经济适用房工程,一期7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1万平方米经济租赁房于2009年12月21日正式对外受理申请,共向社会推出723套房源;二期3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1万平方米经济租赁房于2009年底开工。全力做好非成套房拆迁工作,加快旧城改造,启动白沙路65-70号、孔浦一村、白沙路145-2号、大庆新村等4个非成套房改造项目。积极做好廉租房扩面工作,2009年受理廉租房申请1215户,发放廉租租金补贴219.23万元,核准租金减免220户,减免金额8.03万元,核准实物配租4户。进一步做好老小区整治、危房解危等工作,完成双东坊、槐树小区及孔浦街道零星住宅整治,总面积21.4万平方米,涉及居民3086户。

五、国内贸易、旅游

消费市场快速发展。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23亿元,增长20.4%,增幅全市排名位居第2。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72.81亿元,增长25.2%;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6.42亿元,下降16.34%。汽车销售继续成为拉动消费的动力。全区累计拥有限额以上汽车销售企业25家,全年实现汽车零售额40亿元,增长33.1%。

旅游经济保持健康快速发展。2009年全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32.58万人次,同比上年增长35.87%;实现旅游总收入44.12亿元,同比上年增长80.75%。其中,接待国内游客427.29万人次,同比上年增长35.98%,接待入境游客5.30万人次,同比上年增长27.71%;实现国内旅游总收入41.73亿元,同比上年增长84.16%,外汇收入3503.06万美元,同比上年增长36.67%。慈城古县城、绿野山庄成功创建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实现了我区旅游景区建设的历史性跨越,目前全区共拥有3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并列全市首位;新增市农家乐示范村(点)2个,区星级农家乐经营示范户23家,新评国家“银叶级”绿色饭店1家,省首批三、四星级旅行社5家,市首批四花级经济型酒店2家。全区14个主要旅游景区(点)共接待旅游者380.41万人次,位居全市前列,门票收入2437.39万元,同比大幅增长;13家星(花)级旅游饭店游客接待量42.1万人天数,平均客房出租率58.8%,是全市唯一一个实现逆势增长的县(市、区);17家旅行社组接团游客125.7万人天,实现营业收入2.70亿元,其中,年营业收入3000万元以上的旅行社达5家,比上年新增3家。论证并通过了《江北区旅游发展规划(2007-2030)》,研究了《浙东旅游集散中心(华东mall)概念性规划》。全区范围内安装了旅游交通标识标牌,参与办好了首届中华慈孝节和星期六•相约老外滩两个重大节庆活动,从宣传广告、专场推介、旅行社对接、政策激励等多渠道,进一步加大市场营销力度。慈城古县城景区与435家旅行社签约,比上年增加45%,团队游客接待量比上年翻了一番多。慈城古建筑群获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江北区被亚太旅游联合会等单位命名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和中国最佳休闲旅游目的地,青少年绿色学校被国家体育总局评定为中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保国寺景区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市十佳生态景区;宁波国旅、康泰被评为省百强旅行社。组织参加旅交会、旅洽会等展会促销10多次,多次获省优秀展台奖、市最佳组织奖。

六、外向型经济

对外贸易企稳回升,外经合作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年实现自营进出口总额19.19亿美元,微幅增长1.59%。其中自营出口额13.82亿美元,同比下降6.75%,完成市保稳促调目标107%;实现自营进口额5.37亿美元,同比增长31.97%。进出口主体队伍建设稳步推进,全年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88家,实现进出口总额1.3亿美元,拉动全区出口增长8个百分点。全年获批境外投资项目28个,中方投资额达到了8971.4万美元,较上年度增长近14倍,超额完成全年目标。

招商引资稳步提升,大项目招引成效明显。全年新引进外资项目28个,其中三产服务业项目15个,千万美元以上项目6个,投资总额1.66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9267.3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203.4万美元,分别完成年计划的102.97%和102.9%。全年新引进内资项目579个,实现注册资金实到额26.84亿元,大市外注册资金实到额8.82亿元。其中注册资金在50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达16个。引进现代服务业项目153个,注册资金5.9亿元,占比21.98%。全年新增服务外包企业8家,累计24家,营业额达3.93亿元,比去年同期翻二番。

七、城市管理、交通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改善。全年共计维修沥青路面3016平方米,砼路面268.5平方米,人行道1409平方米。沥青灌缝6633米,疏通下水道58960米,检查窨雨井36431座,安装窨雨井防护网352只。全区市政完好率达89.7%。新增北外环西段等7条保洁道路,新增保洁面积14.3万平方米,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建成各类绿地815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18%,人均公共绿地11.84平方米。

交通建设推进。重点项目稳步推进, 10月29日高速公江北连接线二期工程开工建设,2009年共完成投资6000万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100%,土地预征完成总量的约90%。完成城西港区规划、立项、选址、环评批复。民生工程有序推进, 2009年列入区计划的7个农村联网公路建设项目,调整后总里程为3.92公里,投资650万元,已全部完工。广元路改建工程主体工程已完工通车,骆观线冯塘线桥头接坡及同心桥改建工程接坡部分已经完工,压观线洪塘公铁下穿段立交排水系统改造工程已完成招标工作.2009年投入60万资金对全区14座省道桥梁及131座农村公路桥梁进行了桥梁健康状况检测及数据库的完善,完成危坡、危桥工程共6个。建设农村客运停靠站25个,比原计划超150%。

八、科技、教育与人才

科技投入继续加大,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本级财政科技投入达到6242万元,其中科技项目经费1990万。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立项5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3项,市级重大招标项目3项,获得上级经费支持1400余万元。拥有享受国家所得税15%优惠政策高新技术企业25家,各级企业技术研发机构60家,其中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4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市级工程技术中心11家,区级工程技术中心(研究所)10家,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形成。获得省科技进步奖3项,市科技进步奖6项,其中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广泛开展区校、校企合作,产学研平台建设得到新推进,宁波大学科技产业园正式开园运营,引进7家应用型研究所和3家技术转移中心,成立了宁波市首家大学联合研究院。机械科学研究院工程机械军用改装车试验场在我区成立了宁波基地,国家级水表检测中心完成建设。开发市级新产品203项,同比增长42%。全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全年52.6亿,同比增长5.6%。全年专利授权量919件,同比增长55.5%,其中发明专利67件,同比增长109.3%,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率排名全市第2位。企业信息化应用步伐加快,新认定市级信息化试点(示范)企业7家,区级信息化示范企业20家。全区软件产业发展迅速,认定软件企业6家,软件产品15件,全年软件收入1.2亿元,同比增长118.2%。

教育事业取得新发展。全区共有公办中小学25所,成人学校5所,公办及国有民办幼儿园51所。在校中小学生24319人,其中初中生9112人,小学生15207人,学前三年幼儿人口入园率、义务教育段中小学入学率、巩固率、残疾儿童入学率均为100%。教职工1636人,小学大专以上学历、中学本科以上高学历分别是84.7%、89.6%;小学和中学教师队伍,中级以上职称比例分别为64.4%和68.9%,35周岁以下教师比例分别为52.4%和50.6%;全区有省特级教师4人,市、区级名师名校长41人,市、区级学科骨干教师116人。2009年,全区共实现农村劳动力培训人数37181人,农村后备劳动力素质教育197人。教育城乡一体化顺利推进,总投资1.55亿元的慈城中学投入试用,庄桥中学扩建、北岸琴森北侧幼儿园主体建设工程完成,洪塘中学三期扩建工程如期开工,新增2所六星、4所四星级幼儿园。

人才引进保持稳定增长。人才引进保持稳定增长。全区2009年度新引进各类人才7048名,人才总量突破5万人,达到50428人。其中高层次人才340名,博士3名,为我区的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九、文化、卫生与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健康发展,文化大区建设扎实推进。今年新建、改建文化宫19个,其中10个文化宫被评为市级村落(社区)文化宫,3个被评为区级村落(社区)文化宫。文化活动不断丰富。打造慈孝品牌,全力办好首届中华慈孝节。首次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新闻发布会。2009年10月26日,首届中华慈孝节开幕式暨“慈城之夜”颁奖文艺晚会在慈城中学举行,晚会对当代最感人的十大慈孝人物和两位“当代中华最感人的慈孝人物”特别奖进行了颁奖,《2009胡润慈善榜》在晚会上发榜,10000多名海内外宾朋到会观看,整台晚会在中央电视台三套节目中进行了录播。慈孝文化系列活动全面展开,主要包括公选慈孝日、中华慈孝新语和慈孝节LOGO征集活动、企业慈孝文化系列活动、慈孝文艺巡回展演、慈孝文化主题教育活动、中华慈孝连环画《慈孝句章》创作、慈城镇系列民俗活动、慈孝家庭建设活动、慈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挂牌活动、慈孝短信发送活动等。通过首届中华慈孝节,我区搭建了全球华人文化沟通的桥梁,走出了对外输出传统文化的新路子,弘扬了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大了慈孝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承办“星期六•相约老外滩”等相关活动,广泛开展“一街(镇)一文化品牌活动”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继续推进“千场电影百场戏剧进农村”活动,全年共放映电影708场,演出戏剧40场。大力开展文艺精品创作,《真情少年》获省“五个一”工程奖,《孝子列传•汉》获市“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慈城历史文化名镇遗产建筑群”荣获2009年度联合国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江北区和庄桥街道分别被授予“慈孝之乡”和“风筝之乡”浙江省民间艺术之乡称号。宁波(慈城)水磨年糕手工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命名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8个项目,命名慈城年糕、骨木镶嵌等2个传承基地和纪平、周凤宝等2名代表性传承人。文化市场管理不断净化。2009年,共出动执法检查1567人次,检查文化、出版物经营单位2415家,查获违法违规经营单位10起,查扣非法经营电脑107台,电子游戏、电路板1899台(块),收缴非法音像制品6562张,取缔“黑网吧”58家。广电事业不断发展。全区数字电视覆盖率达到100%,大力实施“村村通”工程,广播电视联网率达到100%,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8%,成为浙江省第四个、宁波市第三个全面完成数字电视改造的有线电视数字化区。

卫生事业全面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和网络基本建立,切实改善了群众生活环境,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全区共有各类医疗机构190家,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家,社区卫生服务站59家,村卫生室58家;区属医疗机构拥有病床312张,卫生技术人员594人;全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量达到1442342人次,住院人次4035人次。全年孕产妇死亡率为0/10万;婴儿死亡率为2.33‰;孕产妇和儿童保健覆盖率为100%、96.81%;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7.08%,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均为95.36%。

体育事业快速发展。全区现有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9所,其中省级3所,市级6所,市区联办5所,市级训练点3所,区级16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3所;篮球场74个,其中灯光篮球场3个,门球场7个,网球场4个,气排球场3个,乒乓球场52个;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名,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31名,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03名,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20名;单项体育协会8个,全年体育协会举办各种比赛36余次,承办市级3次,全区千人以上活动2次,体育锻炼人口达到45%。

十、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全区年末公安户籍人口236691人,98149户,其中非农业人口151146人。总人口中男性117192人 ,女性119499人。年内出生人口1866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95‰,计划生育率达到99.40%。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68元,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005元,增长12.2%,其中工资性收入是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人均9251元,占全部收入的71.13%。

十一、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事业取得新进展。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166866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175997人,参加失业保险99824人,参加工伤保险92796人,参加生育保险87522人,参加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31381人,享受21333人,参加城镇老年居民养老保障1437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58777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52141人。

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推进城乡低保一体化改革,农村低保调整到320元/月,达到城镇居民低保标准的80%。全年全区共有低保1145户、1651人,发放低保金752.21万元,实施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工程,将全区城乡161位符合低保标准的二级以上残疾人全部纳入低保,104位家庭收入在低保标准150%以内二级以上残疾人按低保标准享受基本生活补助;实施《残疾人分类救助办法》,全区未就业残疾人和无社会保障残疾人全部纳入政府救济的范畴,共1212人享受每月70-200元不等的生活补助金。实施重残人员托(安)养工程,集中托养重度残疾人28名,日间照料和居家安养131名。新建11家农村行政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总数达到22家,占全区行政村21.8%。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医疗救助工作的通知》,发放医疗救助1249人次,共计210.5万元。新创建18个市级现代化和谐社区,文教街道和绿梅社区分别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和“全国和谐社区示范社区”。

十二、环境保护、节能和安全生产

环境保护成效显著。全区扩大烟控区13.8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2.5平方公里;全区工业污水、工业废气达标排放率在90%以上,其中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100%安装了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达标率95%以上;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90%以上,医疗废物、工业危险废物实现零排放。

“平安江北”建设逐步深入。司法各类民间纠纷成功调处4799起,成功率98.9%;刑事案件发案得到有效遏制,全年共接处警43937起,破获各类刑事案件2385起,比去年同期相比上升3.3%。全年共排查隐患715个,其中重大事故隐患4个,整改隐患710个;完成各类安全生产教育培训64860人,其中企业法人1096人,安管员1330人,特种作业人员365人,从业人员62069人;共调查处理行政处罚案件3起,受理各类来信来电举报42起,查实处理35起,捣毁危险化学品非法窝点3处,查获各类非法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约32吨,查没违禁伪劣烟花爆竹113箱。全年各类安全生产事故245起,下降7.89%;死亡29人,下降6.45%;受伤270人,下降11.2%;直接经济损失111.13万,下降4.09%。

***********************************************************

说明: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2、生产总值(GDP)、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

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指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项目;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餐饮指:

批发业: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

零售业: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

餐饮业: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