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发布时间:2008-02-22 14:57浏览次数:
2008年工作
谋划整体发展 提升城市功能
《报告》提出,今年我区要深化完善规划体系。以《城乡规划法》施行为契机,加强规划前瞻性研究,加大规划编制力度,综合、完善和利用各类规划成果。继续深化“十一五”发展规划,加强与市规划的衔接,加强对街道(镇)的规划指导。按照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的要求,做好城乡空间发展规划、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基础设施配套规划的编制及控制性详规的覆盖;做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前期工作;开展对近期规划区内村庄布点的研究,完成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
建设道路交通网络。继续推进高速公路连接线工程建设,启动机场路北延、大庆南路北延、世纪大道北延三条绕城高速连接线建设,扩展江北对外联系通道。做好大庆南路改造、环城北路改线段等工程建设,增强老城区路网通达性。实施云飞路、梅堰路等主次干道建设,增强区块沟通联系。实施洪塘南区、城庄地区等区块的配套道路建设,启动铁路道口“平改立”工程。
加快开发重点区块。继续实施“中提升”战略,推进八大区块、十八组团建设。推动宝庆寺地块、洪塘中路地块和港桥门户区块开发建设,实施区行政办公大楼主体建设工程。争取完成荪湖区块的土地出让工作,同步实施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慈城古县城保护和新城开发,完成新城“三路一湖”建设,推进一期出让地块开发建设。全力配合铁路北站搬迁等重大项目的实施工作,积极争取杭甬运河水陆联运方案的实施,做好城西港区建设的前期工作。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继续做好非成套房改造和老小区整治工作,探索老旧小区物业管理模式。抓好市容环境管理,建立城区道路分类保洁制度,重点抓好城中村、城乡结合部专项卫生整治,推进城市管理和服务向农村延伸。
鼓励创新创业 促进产业升级
《报告》提出,今年我区要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大力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优势产业,积极推进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实施。通过完善扶持政策,保障企业规划发展目标的实现,引导和激励一批有发展潜力的重点企业走规模扩张和质量提高并举之路。加强相关产业有机联系,形成产业链,培育块状经济,建设铜加工基地和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基地。鼓励企业组建集团公司,引导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加大对企业上市工作的政策和服务倾斜力度,争取公司上市有新突破。
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加快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努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启动宁波大学科技产业园区建设,发挥科技创业中心孵化器作用,扶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高新产业。加强科技横联,密切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专利申请保护工作,大力推进品牌发展战略,加快名牌培育建设。加快企业信息化步伐,实施技术标准自主创新战略。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抓住“中提升”战略实施、大交通格局形成的契机,建设和开发一批功能区块,力求尽快形成综合服务功能完备、辐射能力强的服务业增长中心极,促进我区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和发展。依托港桥联动优势,继续发展航运业。稳步发展房地产,大力推进商务楼宇建设。发展外贸、物流、中介服务、电子商务、信息产业等产业关联度高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加快老外滩创意产业基地、北岸财富创意港、日湖婚庆一条街的建设,重点支持建筑设计、文化传媒、咨询策划等创意产业。进一步完善商贸发展规划,构建商贸服务网络体系。拓展社区基础服务业,以连锁店、专卖店、专业店为着力点,将连锁经营、品牌营销渗透到商贸服务业各个领域;进一步加强专业市场建设,加快宁波水产品市场、江北市场园区的建设步伐。
进一步加快对外开放。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强化工业招商的基础上,加大服务业项目的招商,充分利用工业园区、核心滨水区等载体,注重引进高新技术、高附加值、高密度投资和与我区产业关联度高的项目,优化利用外资结构。进一步抓好境内外重大经贸推介工作,举办好第二届宁波国际游艇展等产业推介活动。以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为核心,培养自主出口品牌,进一步开拓新兴国际市场,推进进出口平衡,大力鼓励资源性进口工作。鼓励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加强外经合作,提高经济国际化水平。
积极鼓励全民创业。清理和压减收费项目,规范各类检查,引导信贷资金投向中小企业,降低创业成本。强化服务保障,构建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支撑、融资担保、信息提供等公共服务平台。探索新形势下的创业途径,充分利用存量土地、闲置厂房,鼓励龙头企业配套产品外包带动一批,通过块状经济延伸辐射培育一批,挖掘当地特色资源优势发展一批,利用标准厂房招商引进一批,进一步发展个私经济。
强化环境保护 节约利用资源
《报告》提出,今年我区要扎实推进节能减排。突出抓好企业节能,加快建立节能降耗减排的制约激励机制,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制,加强节能监督和能耗监测,建立企业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社会公告制,实行企业节能减排考核“一票否决”。在重点行业中大力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做好清洁生产试点企业的评选和指导监督工作,推广各类清洁生产新技术、新工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做好循环经济试点的各项工作,为全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案例和范本。
深入推进生态区建设。加快实施生态区建设规划,做好国家园林城市复查迎检工作,新增绿化面积3.5万平方米,建设生态公益林3300公顷。全面完成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夯实环境管理基础。实施环境污染整治新三年计划,推进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环境污染治理,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减少生活污染。组织实施生态工程建设,开展老小区内的雨污分流工程建设,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和生态公厕建设。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努力提高单位产出,鼓励单位土地产出偏低的企业转换项目,对一批环境污染大、环保处理能力低、劳动环境恶劣、安全生产风险高的企业强制关停、改造或转移。继续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切实加强耕地保护,盘活存量闲置土地。鼓励建造多层厂房和加层改造,切实提高单位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
突出城乡统筹 加快新农村建设
《报告》提出,今年我区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实施慈江洪塘段整治,抓好荪湖水库除险加固、慈江灌区节水改造等重要水利工程建设,增强防汛抗旱能力。积极实施清水河道建设。继续农村联网公路建设。
切实改善农村环境。继续创建全面小康示范村,扶持经济薄弱村。实施主干道沿线建筑立面美化工程。加快农村生态建设,大力推进农村水环境整治,提高畜禽养殖粪便无害化处理率。开展农村集贸街区综合整治,建设农村保洁等统筹服务体制。做好农村住房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全面推进农村电气化改造。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制定江北区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建设八大特色产业,发展精品效益农业。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应用,培育优势农产品,加大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农业品牌建设。大力推广节水灌溉、生态种养等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体系建设,加强重大动植物疫情防控。
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继续深入开展农村股份制改革,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强集体资产监管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培育发展订单农业。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力度,积极筹建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联合会。依托丰富的山水资源,有规划地发展“农家乐”等生态休闲农业。
建设文化大区 促进全面发展
《报告》提出,今年我区要大力弘扬现代文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完善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网络,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契机,深入开展“城乡结对、共建文明”活动,推动城乡文明协调发展,构建江北“关注民生、奉献爱心、和睦友爱、和谐发展”的文明氛围。
努力促进文化繁荣。深入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打响“中国外滩节”等文化品牌,提高区域文化软实力。统筹城乡文化,抓好区文化中心的规划,加强街道(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中心)、社区(村)文化宫、文化广场等文化阵地建设。开展江北慈孝文化、儒商文化、姚江文化、外滩文化研究,组织文艺人员开展文学、戏曲、美术、音乐等不同领域的专题创作。加大文化市场专项整治力度,保持文化市场的繁荣稳定。加强广电工作,加快数字电视的整体转换。
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深入推进人才强区战略,进一步优化人才集聚环境,创新人才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大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和引进智力工作力度。继续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精神,以未成年人和外来务工人员教育为重点,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努力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和谐发展。继续完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免费教育政策,加大对学校的扶持和规范管理。深入实施全民体育健康工程,广泛开展以“奥运年”为主题的群众体育活动。继续推进区人民医院、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等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逐步缓解群众“看病难”问题。稳步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推进社区服务模式转变。
高度关注民生 构建和谐江北
《报告》提出,今年我区要扩大城乡就业。积极创建“充分就业街道(镇)、社区”,重点解决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困难家庭就业问题。进一步完善就业扶持政策,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适时增加城镇和农村公益性岗位,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加大农村劳动力就业政策扶持,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方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区域内城镇、农村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重点做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就业人员、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工作,推进我区外来务工人员参保扩面工作。全面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提高各街道(镇)老年居民、非从业人员、未成年人等三类人员和辖区内各类学校学生参保率。实施新型农保政策,积极探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镇各类社会保险的相互衔接。进一步扩大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覆盖面,积极推进做实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工作。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城乡困难家庭生活保障档案,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信息系统,努力推进“分类施保”,提高救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做好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工作,全面完善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经济租赁房等住房体系建设,逐步满足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努力提高医疗救助水平,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民政大病医疗救助的衔接。
加强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和服务。实施“安居工程”,加快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点建设。实施“安心工程”,解决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卫生服务等问题。实施“乐业工程”,完善外来务工人员“四单式”免费培训,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加大对克扣和拖欠工资案件的查处力度。实施“平安工程”,全面准确地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和出租房屋的基本信息采集工作,开设外来务工人员维权绿色通道,简化办案程序。
加强法制建设 打造平安江北
《报告》提出,今年我区要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加快推进现代化和谐社区建设。完善社区布局规划,进一步理顺体制,规范政府和社区居委会、社区居委会和其他社区组织的关系。深化社区居务公开,规范居民协商、监督社区工作制度。完善社区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健全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提高社区就地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建设,加快推进村民自治工作。以第八届村委会换届选举为契机,依法指导,规范选举,保证村民的民主选举权利。加快撤村建居步伐,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相关政策,确保撤村建居改革工作有序规范推进。
强化公共安全保障。认真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强化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形成涵盖面广、操作性强、权责明晰的应急预案体系。切实加强消防能力建设,狠抓安全生产隐患整治。完善群防群治网络,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着力抓好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深化农村“放心店”建设。
切实维护社会公平。完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和矛盾纠纷调处机制,拓宽民意反映渠道,及时合理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深入开展劳动监察专项行动,完善清理欠薪工作长效机制。切实维护妇女儿童权益,落实老年人各项优待政策,大力推进居家养老工作,提高残疾人社区康复覆盖率,巩固优抚安置工作。
加强自身建设 创优服务环境
《报告》提出,今年我区要大力发展民主政治。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和决定,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扎实做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工作。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民主人士和各人民团体意见。
积极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改进公共服务,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完善社会管理制度,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坚持依法行政,优化重大决策制订的规则和程序,做到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加强作风建设,进一步畅通政府与群众的联系渠道,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严格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及时妥善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努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种问题。
2007年回顾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2007年全区预计实现生产总值133亿元,同比增长7%;实现工业总产值395.1亿元,同比增长18.9%;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4.1亿元,同比增长30.7%;实际利用外资1.26亿美元,同比增长50.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0亿元,同比增长30.4%;自营进出口总额达到17.5亿美元,同比增长66.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8亿元,同比增长23.1%。
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促进产业联动发展,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6年的3∶49∶48优化为2007年的3∶41∶56。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和扶持,拥有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8家。坚持树强扶优,工业龙头企业和三十强企业在区域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加大,一批重点工业项目进展顺利。新增销售亿元以上企业3家,规模以上企业50家。积极鼓励企业上市,金田、圣莱达、沪甬电力等企业上市工作有序开展。组织实施市级以上科技计划30项,新增省市级企业研发机构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13家。重建的区科技创业中心成为宁波市软件产业孵化器,顺利通过省“科技强区”创建。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81.9亿元,同比增长41.1%。加强招商引资、重点项目管理和固定资产投资工作,投资结构和招商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引进的项目中三产项目注册资金22.9亿元,占总注册资金的63%。举办了宁波首届国际游艇展、中国旅游投资洽谈会游艇产业对洽会和服务业专项推介会,服务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房地产销售形势良好,全年实现商品房销售额46.4亿元,同比增长52.9%。汽车销售业向高端品牌发展,海运产业继续保持良好态势,宁波海运、宁波外代税收均突破亿元。休闲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区国内外游客接待量和总收入分别增长37%和41%。
城乡建设和管理实现新突破
基本完成湾头地区的控制性详规和空间形态设计规划,启动了安置小区建设。慈城古县城保护开发继续推进,新城“三路一湖”项目进展顺利,湖东南住宅地块进入方案设计阶段。谋划江北中西部统筹发展,启动区行政办公大楼迁建工作,荪湖开发完成项目论证。绕城高速西段、杭州湾跨海大桥南连接线和高速公路江北连接线一期工程顺利建成通车,完成环城北路西段等7项道路工程建设,大庆南路拓宽改造等5项工程稳步推进,机场路、北外环西延等前期工程进展顺利。积极实施非成套房改造和老小区整治,累计改造非成套房5145户,总面积29.4万平方米。柏树桥旧村改造顺利推进,实施草马二村等7处老小区整治,总面积达34.1万平方米。加大征地拆迁工作力度,完成拆迁面积21万平方米。
新农村建设迈出新步伐
实施“630”行动计划,安排财政专项资金3000余万元用于新农村建设。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思路,鼓励村集体通过土地整理等多种渠道,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推进全面小康示范村创建,新增市级以上示范村6个。继续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3162名农村劳动力实现转岗就业。进一步完善村庄布点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小区建设。加快水利工程建设,累计建成清水河道57公里,基本完成姚江城市防洪工程、英雄水库保安工程,全面启动慈江流域综合整治工程。加大对农村公共设施的投入力度,大力改善农村环境,新增生态公益林2000公顷,建设农村联网公路25公里,新增新农村电气化达标村29个,实施乡镇菜市场标准化改造5个。因地制宜推动农村股份制改革和撤村建居工作,完成了14个村的股份制改造和方界村、永红村等4个行政村的村改居试点工作。
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发展
教育事业建康发展。全区中小学入学率和巩固率达到100%,顺利完成城区初中管理体制调整和初中段独立招生;区实验小学、庄桥中学等8所学校通过省标准化学校验收,慈城中学开工建设,城庄小学、实验中学完成主体工程建设;高标准通过省“教育强区”复评,荣获“浙江省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区”称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建设,新建村落文化宫20个,文保工作和广电事业迈出新步伐,全区数字电视正式开通。群众体育蓬勃开展,在市第十五届运动会上取得团体总分第5名,学校体育资源在“老三区”中率先向全区民众开放。贯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精神,科普宣传活动活跃,17个社区(村)被评为省市级科普示范单位。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采取异地人才派遣等模式引进各类人才5179名,国外智力项目7项,启动金田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举办首次外来优秀创业人才评选活动。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区人民医院、洪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开工建设,完成了24家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新(改)建及祥星医院省级标准化建设;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查迎检,全面推动农村环境卫生专项整治,完成83个行政村的星级卫生示范村创建考核工作。新建家庭婚育保健服务中心,计划生育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大力加强环境治理,全面推进污染源整治,城乡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社区建设蓬勃发展,圆满完成了第七届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创造了“3+5”关爱残疾人工作模式,顺利通过我市首家“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验收。进一步完善区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实施重点部门联合接访制和领导干部导访制,有效解决了一批信访难题。安全生产主要控制指标均实现零增长。实施墓葬整治工作,民族宗教、外事、侨务、老龄、爱国卫生、地方志、档案、人防、移民安置、双拥优抚、民兵预备役等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新的成绩。
人民生活质量有了新提高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3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177元。新增城镇就业9389人,基本消除“零就业家庭”,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内。成立了慈善总会,募集慈善基金1.5亿元,困难群众有效救助得到进一步增强。完善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年报销门诊药费和住院费1665.1万元,受益农民6.9万人次。全面实现“村村通公交”目标,农民的出行条件进一步改善。
政府自身建设得到新加强
坚持重要工作定期通报制度,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法律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高度重视人大代表建议、批评、意见和政协提案办理工作,共办理建议提案295件,按时办结率达100%。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自觉接受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以机关作风建设年为契机,大力推进服务型机关建设,开展效能监察和机关作风民主评议活动,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提高审批效率。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初步建成区级数据交换平台,开发了企业信用系统、统计系统等应用系统。强化公共安全管理,建立了应急管理队伍,完善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政府应急管理能力明显增强。加强政府系统的协调督办,着力推进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和重点工作的落实。
谋划整体发展 提升城市功能
《报告》提出,今年我区要深化完善规划体系。以《城乡规划法》施行为契机,加强规划前瞻性研究,加大规划编制力度,综合、完善和利用各类规划成果。继续深化“十一五”发展规划,加强与市规划的衔接,加强对街道(镇)的规划指导。按照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的要求,做好城乡空间发展规划、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基础设施配套规划的编制及控制性详规的覆盖;做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前期工作;开展对近期规划区内村庄布点的研究,完成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
建设道路交通网络。继续推进高速公路连接线工程建设,启动机场路北延、大庆南路北延、世纪大道北延三条绕城高速连接线建设,扩展江北对外联系通道。做好大庆南路改造、环城北路改线段等工程建设,增强老城区路网通达性。实施云飞路、梅堰路等主次干道建设,增强区块沟通联系。实施洪塘南区、城庄地区等区块的配套道路建设,启动铁路道口“平改立”工程。
加快开发重点区块。继续实施“中提升”战略,推进八大区块、十八组团建设。推动宝庆寺地块、洪塘中路地块和港桥门户区块开发建设,实施区行政办公大楼主体建设工程。争取完成荪湖区块的土地出让工作,同步实施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慈城古县城保护和新城开发,完成新城“三路一湖”建设,推进一期出让地块开发建设。全力配合铁路北站搬迁等重大项目的实施工作,积极争取杭甬运河水陆联运方案的实施,做好城西港区建设的前期工作。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继续做好非成套房改造和老小区整治工作,探索老旧小区物业管理模式。抓好市容环境管理,建立城区道路分类保洁制度,重点抓好城中村、城乡结合部专项卫生整治,推进城市管理和服务向农村延伸。
鼓励创新创业 促进产业升级
《报告》提出,今年我区要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大力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优势产业,积极推进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实施。通过完善扶持政策,保障企业规划发展目标的实现,引导和激励一批有发展潜力的重点企业走规模扩张和质量提高并举之路。加强相关产业有机联系,形成产业链,培育块状经济,建设铜加工基地和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基地。鼓励企业组建集团公司,引导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加大对企业上市工作的政策和服务倾斜力度,争取公司上市有新突破。
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加快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努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启动宁波大学科技产业园区建设,发挥科技创业中心孵化器作用,扶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高新产业。加强科技横联,密切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专利申请保护工作,大力推进品牌发展战略,加快名牌培育建设。加快企业信息化步伐,实施技术标准自主创新战略。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抓住“中提升”战略实施、大交通格局形成的契机,建设和开发一批功能区块,力求尽快形成综合服务功能完备、辐射能力强的服务业增长中心极,促进我区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和发展。依托港桥联动优势,继续发展航运业。稳步发展房地产,大力推进商务楼宇建设。发展外贸、物流、中介服务、电子商务、信息产业等产业关联度高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加快老外滩创意产业基地、北岸财富创意港、日湖婚庆一条街的建设,重点支持建筑设计、文化传媒、咨询策划等创意产业。进一步完善商贸发展规划,构建商贸服务网络体系。拓展社区基础服务业,以连锁店、专卖店、专业店为着力点,将连锁经营、品牌营销渗透到商贸服务业各个领域;进一步加强专业市场建设,加快宁波水产品市场、江北市场园区的建设步伐。
进一步加快对外开放。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强化工业招商的基础上,加大服务业项目的招商,充分利用工业园区、核心滨水区等载体,注重引进高新技术、高附加值、高密度投资和与我区产业关联度高的项目,优化利用外资结构。进一步抓好境内外重大经贸推介工作,举办好第二届宁波国际游艇展等产业推介活动。以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为核心,培养自主出口品牌,进一步开拓新兴国际市场,推进进出口平衡,大力鼓励资源性进口工作。鼓励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加强外经合作,提高经济国际化水平。
积极鼓励全民创业。清理和压减收费项目,规范各类检查,引导信贷资金投向中小企业,降低创业成本。强化服务保障,构建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支撑、融资担保、信息提供等公共服务平台。探索新形势下的创业途径,充分利用存量土地、闲置厂房,鼓励龙头企业配套产品外包带动一批,通过块状经济延伸辐射培育一批,挖掘当地特色资源优势发展一批,利用标准厂房招商引进一批,进一步发展个私经济。
强化环境保护 节约利用资源
《报告》提出,今年我区要扎实推进节能减排。突出抓好企业节能,加快建立节能降耗减排的制约激励机制,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制,加强节能监督和能耗监测,建立企业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社会公告制,实行企业节能减排考核“一票否决”。在重点行业中大力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做好清洁生产试点企业的评选和指导监督工作,推广各类清洁生产新技术、新工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做好循环经济试点的各项工作,为全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案例和范本。
深入推进生态区建设。加快实施生态区建设规划,做好国家园林城市复查迎检工作,新增绿化面积3.5万平方米,建设生态公益林3300公顷。全面完成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夯实环境管理基础。实施环境污染整治新三年计划,推进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环境污染治理,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减少生活污染。组织实施生态工程建设,开展老小区内的雨污分流工程建设,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和生态公厕建设。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努力提高单位产出,鼓励单位土地产出偏低的企业转换项目,对一批环境污染大、环保处理能力低、劳动环境恶劣、安全生产风险高的企业强制关停、改造或转移。继续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切实加强耕地保护,盘活存量闲置土地。鼓励建造多层厂房和加层改造,切实提高单位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
突出城乡统筹 加快新农村建设
《报告》提出,今年我区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实施慈江洪塘段整治,抓好荪湖水库除险加固、慈江灌区节水改造等重要水利工程建设,增强防汛抗旱能力。积极实施清水河道建设。继续农村联网公路建设。
切实改善农村环境。继续创建全面小康示范村,扶持经济薄弱村。实施主干道沿线建筑立面美化工程。加快农村生态建设,大力推进农村水环境整治,提高畜禽养殖粪便无害化处理率。开展农村集贸街区综合整治,建设农村保洁等统筹服务体制。做好农村住房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全面推进农村电气化改造。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制定江北区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建设八大特色产业,发展精品效益农业。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应用,培育优势农产品,加大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农业品牌建设。大力推广节水灌溉、生态种养等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体系建设,加强重大动植物疫情防控。
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继续深入开展农村股份制改革,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强集体资产监管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培育发展订单农业。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力度,积极筹建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联合会。依托丰富的山水资源,有规划地发展“农家乐”等生态休闲农业。
建设文化大区 促进全面发展
《报告》提出,今年我区要大力弘扬现代文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完善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网络,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契机,深入开展“城乡结对、共建文明”活动,推动城乡文明协调发展,构建江北“关注民生、奉献爱心、和睦友爱、和谐发展”的文明氛围。
努力促进文化繁荣。深入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打响“中国外滩节”等文化品牌,提高区域文化软实力。统筹城乡文化,抓好区文化中心的规划,加强街道(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中心)、社区(村)文化宫、文化广场等文化阵地建设。开展江北慈孝文化、儒商文化、姚江文化、外滩文化研究,组织文艺人员开展文学、戏曲、美术、音乐等不同领域的专题创作。加大文化市场专项整治力度,保持文化市场的繁荣稳定。加强广电工作,加快数字电视的整体转换。
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深入推进人才强区战略,进一步优化人才集聚环境,创新人才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大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和引进智力工作力度。继续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精神,以未成年人和外来务工人员教育为重点,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努力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和谐发展。继续完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免费教育政策,加大对学校的扶持和规范管理。深入实施全民体育健康工程,广泛开展以“奥运年”为主题的群众体育活动。继续推进区人民医院、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等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逐步缓解群众“看病难”问题。稳步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推进社区服务模式转变。
高度关注民生 构建和谐江北
《报告》提出,今年我区要扩大城乡就业。积极创建“充分就业街道(镇)、社区”,重点解决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困难家庭就业问题。进一步完善就业扶持政策,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适时增加城镇和农村公益性岗位,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加大农村劳动力就业政策扶持,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方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区域内城镇、农村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重点做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就业人员、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工作,推进我区外来务工人员参保扩面工作。全面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提高各街道(镇)老年居民、非从业人员、未成年人等三类人员和辖区内各类学校学生参保率。实施新型农保政策,积极探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镇各类社会保险的相互衔接。进一步扩大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覆盖面,积极推进做实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工作。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城乡困难家庭生活保障档案,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信息系统,努力推进“分类施保”,提高救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做好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工作,全面完善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经济租赁房等住房体系建设,逐步满足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努力提高医疗救助水平,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民政大病医疗救助的衔接。
加强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和服务。实施“安居工程”,加快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点建设。实施“安心工程”,解决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卫生服务等问题。实施“乐业工程”,完善外来务工人员“四单式”免费培训,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加大对克扣和拖欠工资案件的查处力度。实施“平安工程”,全面准确地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和出租房屋的基本信息采集工作,开设外来务工人员维权绿色通道,简化办案程序。
加强法制建设 打造平安江北
《报告》提出,今年我区要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加快推进现代化和谐社区建设。完善社区布局规划,进一步理顺体制,规范政府和社区居委会、社区居委会和其他社区组织的关系。深化社区居务公开,规范居民协商、监督社区工作制度。完善社区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健全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提高社区就地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建设,加快推进村民自治工作。以第八届村委会换届选举为契机,依法指导,规范选举,保证村民的民主选举权利。加快撤村建居步伐,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相关政策,确保撤村建居改革工作有序规范推进。
强化公共安全保障。认真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强化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形成涵盖面广、操作性强、权责明晰的应急预案体系。切实加强消防能力建设,狠抓安全生产隐患整治。完善群防群治网络,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着力抓好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深化农村“放心店”建设。
切实维护社会公平。完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和矛盾纠纷调处机制,拓宽民意反映渠道,及时合理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深入开展劳动监察专项行动,完善清理欠薪工作长效机制。切实维护妇女儿童权益,落实老年人各项优待政策,大力推进居家养老工作,提高残疾人社区康复覆盖率,巩固优抚安置工作。
加强自身建设 创优服务环境
《报告》提出,今年我区要大力发展民主政治。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和决定,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扎实做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工作。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民主人士和各人民团体意见。
积极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改进公共服务,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完善社会管理制度,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坚持依法行政,优化重大决策制订的规则和程序,做到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加强作风建设,进一步畅通政府与群众的联系渠道,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严格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及时妥善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努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种问题。
2007年回顾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2007年全区预计实现生产总值133亿元,同比增长7%;实现工业总产值395.1亿元,同比增长18.9%;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4.1亿元,同比增长30.7%;实际利用外资1.26亿美元,同比增长50.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0亿元,同比增长30.4%;自营进出口总额达到17.5亿美元,同比增长66.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8亿元,同比增长23.1%。
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促进产业联动发展,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6年的3∶49∶48优化为2007年的3∶41∶56。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和扶持,拥有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8家。坚持树强扶优,工业龙头企业和三十强企业在区域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加大,一批重点工业项目进展顺利。新增销售亿元以上企业3家,规模以上企业50家。积极鼓励企业上市,金田、圣莱达、沪甬电力等企业上市工作有序开展。组织实施市级以上科技计划30项,新增省市级企业研发机构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13家。重建的区科技创业中心成为宁波市软件产业孵化器,顺利通过省“科技强区”创建。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81.9亿元,同比增长41.1%。加强招商引资、重点项目管理和固定资产投资工作,投资结构和招商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引进的项目中三产项目注册资金22.9亿元,占总注册资金的63%。举办了宁波首届国际游艇展、中国旅游投资洽谈会游艇产业对洽会和服务业专项推介会,服务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房地产销售形势良好,全年实现商品房销售额46.4亿元,同比增长52.9%。汽车销售业向高端品牌发展,海运产业继续保持良好态势,宁波海运、宁波外代税收均突破亿元。休闲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区国内外游客接待量和总收入分别增长37%和41%。
城乡建设和管理实现新突破
基本完成湾头地区的控制性详规和空间形态设计规划,启动了安置小区建设。慈城古县城保护开发继续推进,新城“三路一湖”项目进展顺利,湖东南住宅地块进入方案设计阶段。谋划江北中西部统筹发展,启动区行政办公大楼迁建工作,荪湖开发完成项目论证。绕城高速西段、杭州湾跨海大桥南连接线和高速公路江北连接线一期工程顺利建成通车,完成环城北路西段等7项道路工程建设,大庆南路拓宽改造等5项工程稳步推进,机场路、北外环西延等前期工程进展顺利。积极实施非成套房改造和老小区整治,累计改造非成套房5145户,总面积29.4万平方米。柏树桥旧村改造顺利推进,实施草马二村等7处老小区整治,总面积达34.1万平方米。加大征地拆迁工作力度,完成拆迁面积21万平方米。
新农村建设迈出新步伐
实施“630”行动计划,安排财政专项资金3000余万元用于新农村建设。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思路,鼓励村集体通过土地整理等多种渠道,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推进全面小康示范村创建,新增市级以上示范村6个。继续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3162名农村劳动力实现转岗就业。进一步完善村庄布点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小区建设。加快水利工程建设,累计建成清水河道57公里,基本完成姚江城市防洪工程、英雄水库保安工程,全面启动慈江流域综合整治工程。加大对农村公共设施的投入力度,大力改善农村环境,新增生态公益林2000公顷,建设农村联网公路25公里,新增新农村电气化达标村29个,实施乡镇菜市场标准化改造5个。因地制宜推动农村股份制改革和撤村建居工作,完成了14个村的股份制改造和方界村、永红村等4个行政村的村改居试点工作。
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发展
教育事业建康发展。全区中小学入学率和巩固率达到100%,顺利完成城区初中管理体制调整和初中段独立招生;区实验小学、庄桥中学等8所学校通过省标准化学校验收,慈城中学开工建设,城庄小学、实验中学完成主体工程建设;高标准通过省“教育强区”复评,荣获“浙江省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区”称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建设,新建村落文化宫20个,文保工作和广电事业迈出新步伐,全区数字电视正式开通。群众体育蓬勃开展,在市第十五届运动会上取得团体总分第5名,学校体育资源在“老三区”中率先向全区民众开放。贯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精神,科普宣传活动活跃,17个社区(村)被评为省市级科普示范单位。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采取异地人才派遣等模式引进各类人才5179名,国外智力项目7项,启动金田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举办首次外来优秀创业人才评选活动。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区人民医院、洪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开工建设,完成了24家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新(改)建及祥星医院省级标准化建设;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查迎检,全面推动农村环境卫生专项整治,完成83个行政村的星级卫生示范村创建考核工作。新建家庭婚育保健服务中心,计划生育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大力加强环境治理,全面推进污染源整治,城乡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社区建设蓬勃发展,圆满完成了第七届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创造了“3+5”关爱残疾人工作模式,顺利通过我市首家“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验收。进一步完善区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实施重点部门联合接访制和领导干部导访制,有效解决了一批信访难题。安全生产主要控制指标均实现零增长。实施墓葬整治工作,民族宗教、外事、侨务、老龄、爱国卫生、地方志、档案、人防、移民安置、双拥优抚、民兵预备役等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新的成绩。
人民生活质量有了新提高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3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177元。新增城镇就业9389人,基本消除“零就业家庭”,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内。成立了慈善总会,募集慈善基金1.5亿元,困难群众有效救助得到进一步增强。完善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年报销门诊药费和住院费1665.1万元,受益农民6.9万人次。全面实现“村村通公交”目标,农民的出行条件进一步改善。
政府自身建设得到新加强
坚持重要工作定期通报制度,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法律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高度重视人大代表建议、批评、意见和政协提案办理工作,共办理建议提案295件,按时办结率达100%。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自觉接受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以机关作风建设年为契机,大力推进服务型机关建设,开展效能监察和机关作风民主评议活动,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提高审批效率。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初步建成区级数据交换平台,开发了企业信用系统、统计系统等应用系统。强化公共安全管理,建立了应急管理队伍,完善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政府应急管理能力明显增强。加强政府系统的协调督办,着力推进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和重点工作的落实。
信息来源:
江北政府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