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2950827/2007-00089
文 号: 主题分类: 政务公开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体裁分类: 其他
发布机构: 宁波市江北区发展和改革局 成文日期: 2007-03-13
2006年江北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执行情况报告


关于宁波市江北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执行情况及2007年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07年3月13日在宁波市江北区第九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江北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谢德维

各位代表:

  受区人民政府的委托,现向大会书面报告江北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7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6年是“十一五”计划的开局之年,一年来,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区上下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促进协调发展,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

   2006年,全区生产总值实现119.6亿元,增长14.3%,比年度计划提高1.3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343.1亿元,同比增长47.8%,完成年度计划的127.6%;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07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3%,比上年增长3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4.8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8%,比上年增长3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9.6亿元,同比增长38.3%,完成年度计划的114.1%。外贸出口、职工平均工资、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登记失业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主要指标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年度计划目标,较好地完成了预定的发展任务。(2006年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完成情况见专栏一)。

专栏一:2006年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2006年计划

目标

2006年实际完成

2006年实际完成与计划目标比较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13.0%

14.3%

超1.3个百分点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

13.0%

36.0%

超23.0个百分点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21.0%

38.3%

超17.3个百分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14.0%

14.8%

超0.8个百分点

外贸自营出口额增长

21.0%

45.3%

超24.3个百分点

实际利用外资增长

8.0%

16.8%

超8.8个百分点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7.0%

13.1%

超6.1个百分点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

8.0%

10.1%

超2.1个百分点

人口自然增长率

2.0‰以内

1.5‰以内

低于0.5个千分点

城镇登记失业率

4.5%以内

4%以内

低于0.5个百分点

  (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产业结构加速调整 

  2006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6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8.4亿元,同比增长18.1%,其中工业增加值50.9亿元,同比增长18.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7.7亿元,同比增长12%。三次产业的比例为3.0:48.8 :48.2。

  农业生产保持稳定,产业化进程加快。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3亿元,粮食生产面积达8.7万亩,粮食产量3.5万吨。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加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取得零的突破,并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17家,其中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0家,农产品加工产值7.6亿元,同比增长52%,带动农业产业基地4.2万亩。农业结构区域布局不断优化,种植业结构调整,一批优势农产品逐步发展,农产品的品牌效益和市场竞争力逐步提升。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生态休闲农业逐步兴起。

  工业总量快速增长,效益同步提高。全区工业总产值完成343.1亿元,同比增长47.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17.9亿元,同比增长48.0%,分别完成年度计划的127.6%和129.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在全市十一个县(市、区)中位居第一,高出全市平均增速24.7个百分点。全区工业运行呈现“两个突出”:一是支柱产业对工业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突出。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发展势头强劲,龙头企业宁波金田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凭借铜加工能力与技术含量的不断拓展,实现了产销两旺。二是是工业经济效益突出。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为100.7%,同比上升1.6个百分点。工业经济评价考核综合得分达238.1,较2005年提高28.5分。

  科技工作稳步推进,品牌建设取得突破。2006年,全区获得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12项,市区级科技项目立项46项,开发市级新产品128项。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58亿元,比上年增长30%。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成效显著,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区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全区拥有各级高新技术企业达30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市级21家。品牌建设加速推进,2006年,获得中国驰名商标2只,引进中国名牌产品1只。

  第三产业保持较快发展速度,消费市场活跃。2006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9亿元,同比增长14.8%,完成年度计划的101.8%。房地产业加速发展,房地产开发投资额达34.8亿元,同比增长90.2%,其中住宅投资26.3亿元,“居住在江北”的品牌逐步打响。旅游经济快速发展,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全区年接待国内游客67.6万人次,同比增长47.2%,实现国内旅游总收入3.8亿元,同比增长39.1%;接待入境游客2万人次,同比增长117.2%;实现外汇收入1121万美元,同比增长217.2%。交通运输、邮电、社会服务等行业都保持较快发展,商业零售网点建设顺利。

  (二)、招商引资有序推进,对外贸易实现新突破

   内外资招商有序推进。2006年,共引进内资项目590个,同比增长6.7%;完成协议投资32.9亿元,注册资金16.9亿元,注册资金增长9.0%。引进外资项目46个,合同利用外资9022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02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6.8%。内外资招商中,强化产业导向,重点引进了一批符合我区产业定位的房地产开发、物流、品牌汽车4S店、酒店等三产项目。

   对外贸易不断拓展。全区外贸总额首次突破10亿美元,其中自营出口7.5亿美元,同比增长45.3%,完成年度计划的119.5%。从出口主体看,全年生产型企业出口达到4.7亿美元,增长58.6%,占比达到64.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势头迅猛,出口总额达9713万美元,增长108.5%,增幅居全市首位,占比达到13.0%,提高4个百分点。进出口进一步协调发展,进口总额达2.9亿美元,增长85.8%,增幅居全市首位,占总额比重达到28.0%,同比提高4.7个百分点。

  (三)、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高位运行

   2006年,全区完成一般预算收入26.1亿元,为年度预算的103%,同比增长36%。其中,中央级财政收入11.3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98%,同比增长34%;地方级财政收入14.8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8%,同比增长37%。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高位运行,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9.6亿元,同比增长38.3%,完成年度计划的114.1%。从投资构成来看,主要是两大部分的拉动:一是基础设施投资快速增长,投资额达13.7亿元,同比增长36.4%;二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迅速,投资额34.8亿元,同比增长90.2%,亲亲家园、日湖花园、日湖家园、天水家园、阳光清晨花苑、水尚阑珊等大型楼盘陆续开发投入。

  (四)、城乡建设步伐加快,重大工程协调推进

  城乡建设与基础设施配套的步伐加快推进,2006年,完成了扬善路、玛瑙路、谢家规划二路、育才北路、谢家七号路西延II标段工程和谢家三号路滨河绿化工程;全力配合了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连接线、绕城高速西段、“五路四桥”工程、庆丰桥、北外环西延等市属项目在我区的实施;加快推进了城区旧村改造,实施了贝家巷、鄞慈镇路、白沙路145号地块、正大巷地块、西草马路零星地块等非成套房地块的拆迁,总计改造房屋面积达到17万平方米,其中非成套房9万平方米;积极实施了宝记巷、范江岸、砖桥巷等老小区的整治工作;加快建设了农村安置社区,完成了丽庄西苑(庄桥)4.8万平方米的农村安置房建设,在建和准备开工的有庄桥城庄、洪塘5号地块、洪塘12号地块、费市地块安置小区、慈湖人家二期等生态型农村安置社区,面积近95万平方米。(2006年重大、前期工程建设情况见专栏二)。

  农林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能力不断强化。2006年,继续开展清水河道建设,完成河道疏浚50公里,姚江城防工程建设2.1公里,组织开展英雄水库保安工程大坝主体加固,河道保洁率维持在100%。

专栏二:2006年重大、前期工程建设情况

  交通道路

  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连接线、宁波绕城高速西段、惊驾路(惊驾桥)、城庄路(城庄桥)、机场路(姚江桥)等项目建设顺利,高速公路江北连接线、大庆南路拓宽、北外环路东延、庆丰桥及连接线、杭甬运河宁波段改造、环城北路西段拓宽等项目有序推进。

基础设施

  大工业供水、东海春晓天然气管道、舟山大陆引水工程等项目建设顺利,北区污水处理厂、110KV庄桥变、彭山变前期工作稳步开展。

房地产

  阳光清晨花苑、水尚阑珊、慈湖逸墅、古城新境、锦江年华、日湖家园、日湖花园、天水家园、新星都市、熙和名苑、亲亲家园、北岸财富、洪塘经济适用房等项目建设顺利。枫湾家园二期、桃渡路2#地块、慈湖人家二期、城庄2#、3#地块、姚江北侧12#地块、市经济适用房地块(洪塘)等项目前期工作稳步推进。

社会事业

  江北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宁波保康光明眼病医院、区人民医院迁建、东易大名医院、慈城中学、宁波大学扩建等项目有序推进。

重点地块

  慈城古县城保护和新城开发、荪湖生态旅游度假区、洪塘中路东侧地块、宁动地块等项目有序推进,湾头半岛开发启动,核心滨水区改造扎实推进。

  (五)、社会事业发展实现新跨越,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新农村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农村公路、通讯、水利、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得到较大发展,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和组织建设逐步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不断推进,2006年共完成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创建2个,市级环境整治村18个,区级示范村5个。组织开展机关部门与村、企业与村结对共建新农村活动,经济相对薄弱的村得到重点帮扶。

   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人事部门加快引进高层次人才,集聚、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各类应用型人才。2006年全区共引进各类人才5333名,其中博士7名,硕士60名,高级职称102名,中级职称301名,高技能人才30人;大力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全区中小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均保持100%,义务教育的办学质量不断提高,高中段入学率保持在98%,70%的中小学生在优质学校接受教育。

    卫生部门大力提高全区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基本稳固城乡一体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稳步推进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工作、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全年共新建、改建社区卫生服务站27家,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72977人,参保率达98.2%。积极探索区域人口计生综合管理服务模式,全区计划生育率99.3%,顺利完成了上级下达给我区的各项指标任务。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不断深化劳动保障制度改革,大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失业率仍控制在4%以下,社会保障覆盖面继续扩大,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参保人数增长迅速,超额完成全年目标。(2006年城镇职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情况见专栏三)。

    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93元,同比增长13.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175元,同比增长10.1%。

专栏三:2006年城镇职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情况

项目名称

完成情况

完成率(%)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净增

参保人数(人)

13390

267.8

收缴基金(万元)

21689

136.4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净增

参保人数(人)

16780

294.4

收缴基金(万元)

  12334

120.9

城镇职工失业保险累计

参保人数(人)

48000

167.8

收缴基金(万元)

1676

145.7

城镇职工工伤保险净增

参保人数(人)

20708

129.7

收缴基金(万元)

431

城镇职工生育保险累计

参保人数(人)

  37587

收缴基金(万元)

229

  各位代表,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2006年江北经济增长速度在全市名列前茅,但总量有限,与宁波市中心城区的地位尚不相符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但是遗留问题较多,配套依旧不够完善;在各项资源因素制约的大环境下,外延扩张式的发展模式亟待改进,经济转型压力增大。这些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解决。

  二、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任务

   2007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是“十一五”计划的深化之年,也是江北经济继续向平稳、快速增长迈进的重要一年。2007年,我区经济发展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既拥有加快发展、奋力崛起的优势和基础,也受到自身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以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和制约。对此,预计2007年我区经济社会将继续保持平稳协调发展态势,但压力有所加大。(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见专栏四)。

专栏四: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指标名称

2007年预期目标

比上年增长率

地区生产总值

135亿元

13%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30亿元

1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80亿元

1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48.4亿元

14%

外贸自营进出口额

12.3亿美元

18%

其中:出口

8.8亿美元

18%

实际利用外资

8000万美元

14%

万元GDP综合能耗(万标准煤)

4%(降低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1260

8%

农民人均年纯收入

9800

8%

城镇登记失业率

4.5%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

2‰以内

  为完成2007年预期计划目标,按照区委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建议重点抓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夯实经济增长基础,促使经济又好又快增长

    加强投资、消费、出口对我区经济增长的拉动,努力保持固定资产投资的合理、有序和较快增长,扩大消费和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1、增强投资拉动。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努力加大重点投资项目建设力度,确保我区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在全市平均水平以上,力争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达到80亿元,增长15%以上。(2007年主要建设项目情况见专栏五)。

专栏五:2007年主要建设项目情况

  房地产项目

  阳光清晨花苑、姚江新都商务楼、水尚阑珊、慈湖逸墅、古城新境、江北投资创业中心核心区C区6#地块、锦江年华、日湖家园、日湖花园、天水家园、香溪园地块、新星都市、熙和名苑、亲亲家园、宁动地块(汇豪天下)、枫湾家园二期、城市工业功能区村民拆迁安置房、慈湖人家二期、城庄2#、3#地块、姚江北侧12#地块、市经济适用房地块(洪塘)、上邵现代化住宅小区等。

  基础设施类项目

  高速公路江北连接线、农村联网公路、慈城古县城保护开发、新区三路一池工程、新区西南片区路网工程、大庆南路、环城北路西段拓宽改建、环城北路改线段(环城北路-329国道)、丽江东路、市经济适用房(洪塘)、亲亲家园等小区配套规划道路、慈江水利改造、姚江堤防、英雄水库除险加固、慈江整治等。

  社会事业类项目

  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区人民医院、洪塘卫生院、慈城中学、实验中学、洪塘中学、庄桥中学、新苑小学、城庄小学、菜场标准化改造等。

  2、扩大消费拉动。通过优化布局,加速商业设施建设,扩大消费规模;通过大力培育新农村产业,提高农民收入,推进农村消费网点建设,释放农村消费潜能;通过巩固扩大住宿餐饮、汽车销售等传统优势产业,吸引周边区域人群消费延伸;通过全面启动房地产市场,培养居民住宅消费需求;通过抓好旅游重点项目,延伸旅游开发产业链,壮大催生旅游消费市场。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计划安排48.4亿元,增长14%。

    3、促进出口拉动。鼓励生产型企业扩大出口规模,提高整体竞争能力;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提高出口占比,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探索出口品牌建设新路,增强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2007年外贸自营出口额计划安排8.8亿美元,增长18%,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突破亿美元,服务贸易出口实现零的突破。

    (二)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积极做好二三产业并举的各项工作,形成工业、服务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和二、三产业并重的产业格局,三次产业比重计划达到2.5:49.0:48.5。

  1、逐步推进效益农业。稳定粮食生产,转变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加快推进效益农业和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建设,促进全区农业的生产商品化、产品优质化、品种多样化、布局基地化进程;加大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管理,推广绿色农产品认证,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检测体系;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增加值计划安排3.4亿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计划9800元,增长8%。

  2、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继续实施树强扶优政策,做强做大做精优势产业;推进工业集聚区建设,加大工业集中区域的配套基础设施投入,加速集聚形成特色各异的产业经济板块。全年工业总产值计划安排405亿元,增长18%,工业增加值计划安排57.8亿元,增长13.5%。

    3、加快科技强区创建。完善科技发展环境与支撑条件,加快推进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2007年度,计划新增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5家,区级高新企业2家,新增市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2家,区级研发机构2家,完成国家级计划项目8项,市级计划项目10项,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75亿元,比上年增长30%以上。

  4、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交通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发、咨询、中介、营销等商业服务业;加快推进服务业重点区块的开发建设,引进一批重大服务业项目;积极发展与临港工业相配套的物流、商务等服务业,集聚升华航运、物流、汽车销售等特色产业;加大房地产业开发力度,加快房地产项目的建设,争取商品房开发面积(包括继建和将建)达到279万㎡以上;做强各类专业市场,积极发展汽车销售等特色市场,合理布局商业网点,努力营造便民利民的商业网络。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计划安排65.4亿元,增长13%。

  (三)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提升城乡发展能级

   1、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坚持走特色发展道路,积极培育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完善村庄布点规划,因地制宜,鼓励一些有条件、有意愿的村加快推进旧村改造;推动农业园区建设,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或观光园区;全面改善农村生态环境,重点实施农村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卫生厕所及村街道路硬化工程。

  2、推进重点地块开发建设。协调相关部门加大湾头半岛、永红村旧村的改造力度;做好重点地块开发的配合服务工作,确保地块开发顺利推进; 按照科学合理、力争一流的要求和城市统筹发展目标,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强化对城区拆迁地块的功能布局,促进对关系我区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整体协调。

  3、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抓好环城北路西段、北外环绿化工程等继建项目的开发;推进环城北路改线段、华业街二期、东盛路、丽江东路等项目的前期各项工作。通过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为建设现代化新江北打好基础。

   (四)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完善发展政策,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努力提升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有效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2007年主要社会事业发展目标见专栏六)。

  专栏六:2007年主要社会事业发展目标

  1、教育:义务教育入学率、毕业率均保持100%,高中段教育普及率98%,全面巩固农村中小学免费义务教育。

  2、劳动:城镇新增就业岗位6200个。完成城镇失业人员就业培训1500人次,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4500人次。

  3、社保: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净增参保人数4000人,收缴基金22000万元;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净增参保人数4000人,收缴基金11000万元;城镇职工失业保险参保人数51500人,收缴基金2000万元;城镇职工工伤保险净增参保人数8000人。

  4、卫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8%。

  5、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以内。

    1、全面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加快推进教育均衡化发展,全面提升教育整体实力;深入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初中段学校建设,不断推进教育内涵化发展;积极推进社区教育、成人教育事业,进一步深化学习型社区建设;2007年,计划义务教育的普及率为100%,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学校的比例达到98%。

  2、积极推进卫生和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分步拓展城乡一体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加快基层卫生场所建设;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加大便民、惠民措施的实施力度;强化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和农村居民医疗保障,进一步拓展大学生村医行动计划;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全区实际参保率计划安排98%;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促进地方文化宣传和保护;加大文化市场管理和文物保护;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发展群众体育运动。

  3、协调推进劳动保障事业发展。认真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把促进就业放在突出位置;搞好劳动力市场建设,逐步完善城乡就业服务网络,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机制,大力促进职业技能和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加快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制度,扩大覆盖面;加大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力度,积极构建区域和谐劳动关系。

  4、加速推进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加快基层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设,保持人口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大力发展广播电视通信事业,满足城乡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帮助特殊困难家庭解决实际问题;加强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确保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协调一致。

  各位代表,实现2007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让我们紧密围绕新一届领导集体,振奋精神,抢抓机遇,团结拼搏,真抓实干,为实现全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建设繁荣和谐的江北而努力奋斗!